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臘八過後就是年」,此後,年味日漸濃鬱,春節的序幕已將拉開。「臘」從「肉」旁,即用肉「冬祭」,從先秦起,臘八節就成為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故而,臘八習俗各地迥異,繽紛多彩,很有趣味兒。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簡稱「七寶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這一傳統習俗延續至今,「臘八粥」這一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的宗教儀式供品,逐漸演變成為尋常百姓家的食品。用料又增加了多種,如桂圓、蓮子、百合、枸杞、冰糖、紫米、香米、薏仁米等。名稱也由原來的「七寶粥」變成了「八寶粥」。
自南北朝開始,把臘月初八作為固定的臘祭日。到了唐宋,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紀念,相沿成節。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自臘八起,春節的序慕徐徐拉開,農家開始忙年,殺年豬、打豆腐、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濃鬱。
煮「五豆」,捏「雀兒頭」
我國渭北地區人們過臘八,煮「五豆」。臘八當天,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及五種豆子熬煮成粥。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糟害莊稼。煮的「五豆」豐盛,除家人吃外,還要饋贈親鄰。剩下的「五豆」要存放著,每天熱一點和當頓飯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重慶:吃冰不肚子疼
別的地方人臘八喝熱粥,重慶人卻任性地吃「臘八冰」。臘八這天清晨,人們要到河旁泉邊去砸冰,都說砸得第一塊冰者,會有更好的運氣。因人們相信臘八冰能治百病,所以,家家戶戶要把這天打來的冰存放很長時間,好讓孩子們有一段吃冰的快樂。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臘八的冰,吃死不肚疼。」女人這一天要用「臘八冰」、豌豆與青稞合磨成的面散攪團。
當然,這只是一種傳統習俗,臘八冰不可能真的包治百病。對於上火症狀的食客,吃適量的冰,有助於適當平息體內火氣,可享受一把反季節的樂趣,圖個節日高興。不過,對於腸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和老人、兒童、孕婦等特殊人群來說,不宜吃臘八冰。冬季吃冰儘管有趣,但多吃必然傷胃傷身哦!
華北:醃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帳,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
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要吃臘八蒜,得自己動手泡,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人們說:臘八這天泡製的蒜,年三十開瓶,顏色越綠說明你家來年的財運就越好。
陝西關中:煮臘八面
臘八面流行於陝西關中地區。陝西渭北一帶的人們,臘八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苗條揉擀、抻長、煮熟,全家人一起香香地吃。臘八這天家家戶戶煮麵敬神,許願祈福,期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陝南:果樹也吃臘八粥
在我國,有臘八節餵果樹吃粥的習俗。陝南一代,臘八早上,人們天亮起床將八寶粥熬好後,先舀半碗端著,再拿一把乾淨的洗鍋刷子,去房前屋後餵果樹。即用洗鍋刷子蘸點粥刷一些在樹身上,就算是果樹吃了香甜的臘八粥。據長輩講,吃了臘八粥的果樹,來年掛果滿枝頭。
寧夏: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寧夏人在臘八節只吃臘八飯,不吃菜。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麵或蕎麥麵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青海: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
「吃了麥仁飯,天天忙過年。」青海西寧人在臘八節不喝粥,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到臘八才吃。
傳說,農曆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也是青海的「臘八粥」。後來,青海人根據這種做法為自己演變出一道絕味美食。
安徽:臘八豆腐
每年臘八前後,安徽黟縣宏村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並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兒,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最終成為獨特的風味小吃——「臘八豆腐」。
成品的「臘八豆腐」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若加入蝦米等配料曬制,口味更妙。農家平時用草繩將「臘八豆腐」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黟縣民間有「當你把臘八豆腐放在嘴裡吃時,巴掌打到嘴上都捨不得放」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