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五)

2020-12-25 我來說人文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

胡說八道。其實這個俗語原本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指胡人到內地講解傳說佛經的。胡,我國古代對西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胡說」原意是胡人的講和說。「八道」是指不信佛經的人認為,胡人所講解的佛經是不可信的荒誕之言,而把胡人講解佛經八聖道簡稱作「胡說八道」。因此,後來就用胡說、胡說八道,一派胡言等詞語來比喻不可相信,而今天是泛指一切沒有根據不能相信的說法。由此可見,說話要有依據,要能讓別人相信,而千萬別胡說八道。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用來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或社會上的各種行業。同時也用來作為江湖上各種各樣人的泛稱。在古代小說演義中,常帶有貶義色彩,也能說成九流三教。出自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了如目前。」

一言九鼎。九鼎是我國古代國家的寶器重器,相傳為夏禹所鑄。這個成語是說一句話能抵得上九鼎那麼重。比喻說話份量很重,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相類似的成語還有一諾千金等。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個俗語是用來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的。因為在十裡的範圍內,可能由於氣候、植被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連刮什麼樣的風都可能是不一樣的。而要是出了一百裡,不要說氣候不同了,連風俗習慣都會不相同了。可見,這裡的風指的是風行流行,而俗是指俗成風俗。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受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各地都有各種不盡相同的地域風情民俗,但是,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們一定要互相尊重民風民俗,團結友愛,共同建設好我們偉大的祖國。大家以為如何?

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三)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一)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如果你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表人才。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七)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八)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成語中的文化之美
    在這個和煦的春天,伴隨著這種久違了的熱情,我們再次領略了漢語言中的成語之美,以及由此帶來的傳統文化之美。  成語的由來  記得剛剛讀小學的時候,手頭有幾本《成語故事》小人書,當時雖然看不大懂,囫圇吞棗,但許多成語卻至今記憶猶新,像自相矛盾、罄竹難書、病入膏肓等等。
  • 常見的帶數字的俗語都是啥意思?怎麼都成了成語了?
    成語在中國的出現可謂是妙極。短短幾個字就能將極其複雜的事情說明白、說透徹。甚至還引發了不少的成語遊戲。成語中大多是從古時候留下的典故,經過引申,借用,才普遍開來。但是成語中出現數字的概率很高,而這些數字代表的都是什麼東西呢?
  •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閩南風俗中衣的禁忌: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豔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閩南民風民俗中食的禁忌: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 西安長歌行研學——感悟民俗民風 傳承優秀文化
    研學旅行,了解關中地區民俗文化,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此次研學旅行,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自覺地保護它們,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造力。
  •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講座舉行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的學術講座,講座於主樓A座103室舉辦,由中文系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朱教授是參加人文學院「融匯與承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特邀嘉賓。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美國聖母大學終身教授朱永平先生給交大學子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講座。他把中國成語故事「愚公移山」、「華封三祝」、「肝腦塗地」、「滿招損謙受益」等作為切入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他在美國教學和生活的經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首先向在場師生發問:「『你家有幾個人』與『你家有幾口人』,有什麼不同?」
  • 莆田清明節做「龜」 俗語濃縮節日民俗的精華
    ,是生產、生活現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動的濃縮,極具生活氣息,生動有趣。在莆仙方言俗語中,能找到很多民俗的影子,甚至是已經消亡的舊俗。本期《聽鄉音·識莆田》欄目,將為您解讀莆仙俗語背後的節日風俗。「龜」是帶餡米食類似紅團在莆田,清明節有做「龜」的習慣,與過年時家家戶戶製作「紅團」類似。在俗語中,「做一龜印敲出」便是對這一習俗的真實寫照。
  • 傳統民俗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
    挑水人物雕塑,古代民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多有表現合家團圓,親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交流活動,這表明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和心態可以歸納為一個字「和」,「
  • 這裡是巴渝文化發祥地,是火鍋發源地之一,民俗民風也值得觀賞
    重慶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次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陪都是什麼呢?就是指首都以外另設的副都,也稱為輔都。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重慶的民俗民風也是很值得觀賞的,比如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
  • 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傣家人非常熱情好客, 傣家的竹樓造型美觀,庭院潔淨、舒適,院裡花草繁盛,傣族佳餚更是鮮美可口,還有傳統的傣族舞蹈一飽眼福,住在這裡會讓你不禁有種隔世之感,完全深深陶醉在其中。不過在體驗傣族生活的同時,傣族的一些禁忌也不可忽視哦!
  •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茂德公鼓城是一座仿古雷州城樓的建築物,是雷籍陳宇先生投資所建,是雷州一處「網紅」旅遊打卡的景點!在茂德公豉城旁還開發有房地產,樟樹灣大酒店,夢幻藍色海洋王國兒童樂園等。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這數字有啥講究?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裡,鄉村的文化傳統一直都會有著非常高的吸引力,村民們也都能夠在這些文化中發現絢麗的民俗瑰寶,並將其總結成俗語的方式,將這些文化進行深遠的流傳,這樣就不會出現文化的斷層,過去的習俗和忌諱也能一直保持下去。
  • 做一個識數的人——數字與中國傳統文化(上)
    一個任意四邊形的內角和為什麼也是360度?為什麼一天是24小時?為什麼蜂巢是等六邊形?成人為什麼有32顆牙齒?普通人一隻手為什麼有5個手指頭?等等,這些自然中,人體中很多規律都和數字相關。在中國的經典《易經》中進一步闡述說:「物生然後有象」,「象生然後有數,易之卦象,則因數而生」的象數不二的說法。如果熟悉易經的朋友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易經真的就是和數字的完美結合。不過我們今天主要圍繞數字的寫法和中國傳統文化對數字的理解為內容。
  • 「弘揚傳統文化,樹文明新風」民風民俗知識競賽題庫
    一、是非題1.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2.諡號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 √ )11.《百家姓》中沒有「肖」這個姓。( √ )12. 藏族的傳統樂器是冬不拉。( × )解析:藏族的傳統樂器是札木聶13. 三冥節指的是清明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 古代女子的狂歡日:元宵節,從民風民俗看女子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2、上元狂歡夜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名為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男為陽、女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因此作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上元節在歸屬上屬於女性的節日。上元節的這個夜晚也是女性最為自由的時間。
  • 中國「猴」文化:民俗、典籍、成語歇後語中常見
    猴文化是中國生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猴年將至,讓我們來說說中國文化中的那些「猴」。  語文課本裡的猴  最早帶給我快樂的猴子不在動物園裡,而在集市上。每每逢集,哪兒笑聲最多,掌聲最響?準是有人耍猴。人們團團圍成圈,目不轉睛瞅著中間。
  • 從成語漫溯到傳統文化深處
    時間雖不長,但輕鬆有趣,日積月累,聚少成多,學生們無論在知識見識還是性情氣質上,都顯得與眾不同。與其說這是名師無聲的引領,不如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現實來看,讓學生腹有詩書也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也罷,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多接觸書本之外的經典,並選擇合適的媒介,將學習變為一種遊戲,將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