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是指雙臂和雙腿。五穀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黍、稷、麥、菽、稻,另一說是黍、稷、麥、菽、麻,筆者還是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出自《論語 · 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那麼,這句成語就是說那些好吃懶做,不想幹活,不勤快,還嚴重脫離生產勞動,沒有生產生活知識,連五種糧食穀物都分不清楚的人。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歷來反對那些懶惰又什麼都不懂的人的。
五體投地。五體是指四肢加上頭,五體投地的意思是,兩隻手、兩個膝蓋和頭一起著地,這是古佛教中一直流傳著的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用來比喻敬服到了極點。現在的佛教中仍然在行此禮,比如藏族同胞們的頂禮膜拜和匍匐禮節等,而如果對某人某事異常敬佩,也會說崇拜得五體投地。
五大三粗。「五大」是指雙手大、雙腳大和頭大,「三粗」是指腿粗、腰粗、脖子粗。五大三粗原是一個褒義詞,是指一個人的體型出眾,顯得比較笨拙。而現在常用來形容人的高大粗壯,身材魁梧,屬於中性詞。實際上,特別是作為體力勞動者,五大三粗之人還是不少見的。還有就是手大是聚財的象徵,大腳是穩重的福相,頭大是聰明的體現,三粗也是健康壯實有力氣的外形,作為褒義,這些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花八門。原指「五花陣」和「八門陣」,是古代兵法中的陣名,比喻變化多端,花樣繁多。後來用作比喻各行各業的暗語。現在通常比喻事物繁多,變化莫測。作為過去各式各樣的職業,五花是指: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土牛花,挑夫。而八門是指:一門巾,算命佔卦的;二門皮,賣草藥的;三門彩,變戲法的;四門掛,江湖賣藝的;五門評,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棚扎紙的;八門聊,高臺唱戲的。
五百年前是一家。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傳說的最多的是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因為清末明初的全國人口大遷徙,大流動,出發點最多的就是大槐樹,而距今五六百年時間,所以,後來在異地如果碰上同姓的人,拉家常,扯關係,攀親戚,最後會來上一句:「原來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其實,這句應用廣泛,充滿著中華民族,華夏子孫濃濃親情和人情味的俗語,較早的出處是元·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楔子中的一句話:「可不道一般樹上有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