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三)

2020-12-12 我來說人文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是指雙臂和雙腿。五穀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黍、稷、麥、菽、稻,另一說是黍、稷、麥、菽、麻,筆者還是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出自《論語 · 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那麼,這句成語就是說那些好吃懶做,不想幹活,不勤快,還嚴重脫離生產勞動,沒有生產生活知識,連五種糧食穀物都分不清楚的人。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歷來反對那些懶惰又什麼都不懂的人的。

五體投地。五體是指四肢加上頭,五體投地的意思是,兩隻手、兩個膝蓋和頭一起著地,這是古佛教中一直流傳著的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用來比喻敬服到了極點。現在的佛教中仍然在行此禮,比如藏族同胞們的頂禮膜拜和匍匐禮節等,而如果對某人某事異常敬佩,也會說崇拜得五體投地。

五大三粗。「五大」是指雙手大、雙腳大和頭大,「三粗」是指腿粗、腰粗、脖子粗。五大三粗原是一個褒義詞,是指一個人的體型出眾,顯得比較笨拙。而現在常用來形容人的高大粗壯,身材魁梧,屬於中性詞。實際上,特別是作為體力勞動者,五大三粗之人還是不少見的。還有就是手大是聚財的象徵,大腳是穩重的福相,頭大是聰明的體現,三粗也是健康壯實有力氣的外形,作為褒義,這些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花八門。原指「五花陣」和「八門陣」,是古代兵法中的陣名,比喻變化多端,花樣繁多。後來用作比喻各行各業的暗語。現在通常比喻事物繁多,變化莫測。作為過去各式各樣的職業,五花是指:金菊花,賣茶的女人;木棉花,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玩雜耍的;土牛花,挑夫。而八門是指:一門巾,算命佔卦的;二門皮,賣草藥的;三門彩,變戲法的;四門掛,江湖賣藝的;五門評,說書評彈者;六門團,街頭賣唱者;七門調,搭棚扎紙的;八門聊,高臺唱戲的。

五百年前是一家。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傳說的最多的是關於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因為清末明初的全國人口大遷徙,大流動,出發點最多的就是大槐樹,而距今五六百年時間,所以,後來在異地如果碰上同姓的人,拉家常,扯關係,攀親戚,最後會來上一句:「原來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啊!」其實,這句應用廣泛,充滿著中華民族,華夏子孫濃濃親情和人情味的俗語,較早的出處是元·鄭廷玉《布袋和尚忍字記》楔子中的一句話:「可不道一般樹上有兩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五)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胡說八道。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八)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七)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數字成語俗語中的傳統文化和有趣的民風民俗(之一)
    在眾多的成語和俗語中,有許多是含有數字組成的,而在這些數字成語俗語裡,又有不少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趣的民風民俗,雖然耳熟能詳,知其大概,但是如果你認真品味一下,還真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為此,筆者選擇了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表人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成語中的文化之美
    在這個和煦的春天,伴隨著這種久違了的熱情,我們再次領略了漢語言中的成語之美,以及由此帶來的傳統文化之美。  成語的由來  記得剛剛讀小學的時候,手頭有幾本《成語故事》小人書,當時雖然看不大懂,囫圇吞棗,但許多成語卻至今記憶猶新,像自相矛盾、罄竹難書、病入膏肓等等。
  • 常見的帶數字的俗語都是啥意思?怎麼都成了成語了?
    成語在中國的出現可謂是妙極。短短幾個字就能將極其複雜的事情說明白、說透徹。甚至還引發了不少的成語遊戲。成語中大多是從古時候留下的典故,經過引申,借用,才普遍開來。但是成語中出現數字的概率很高,而這些數字代表的都是什麼東西呢?
  •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
    閩南民風民俗中的衣食住行4大禁忌閩南風俗中衣的禁忌: 友人或友人親屬喪事,不能穿紅的、花的或色彩豔麗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縫補。 忌衣服晾乾後未擺好就直接穿著。 忌反穿衣。閩南民風民俗中食的禁忌:到漁人之家作客,吃飯時則忌將盤中魚翻過來。 忌祝壽時用筷子夾斷線面。 過年過節蒸糕、發餜時,忌諱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點點,大聲說話或猜測「發」與「不發」。 孕婦忌吃薑、吃蟹、吃兔。 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小孩子在吃飯時或開飯前忌以筷子敲碗。
  • 這裡是巴渝文化發祥地,是火鍋發源地之一,民俗民風也值得觀賞
    重慶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次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陪都是什麼呢?就是指首都以外另設的副都,也稱為輔都。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重慶的民俗民風也是很值得觀賞的,比如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
  •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講座舉行
    從成語故事和俗語談中美文化的差異」的學術講座,講座於主樓A座103室舉辦,由中文系系主任李慧教授主持。朱教授是參加人文學院「融匯與承繼:『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國際論壇」的特邀嘉賓。 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美國聖母大學終身教授朱永平先生給交大學子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講座。他把中國成語故事「愚公移山」、「華封三祝」、「肝腦塗地」、「滿招損謙受益」等作為切入點,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他在美國教學和生活的經歷,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他首先向在場師生發問:「『你家有幾個人』與『你家有幾口人』,有什麼不同?」
  • 西安長歌行研學——感悟民俗民風 傳承優秀文化
    研學旅行,了解關中地區民俗文化,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此次研學旅行,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自覺地保護它們,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造力。
  • 傳統民俗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
    挑水人物雕塑,古代民俗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多有表現合家團圓,親友間禮尚往來的情感交流活動,這表明了中國人的倫理觀念和心態可以歸納為一個字「和」,「
  •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
    雷州茂德公冬至長街宴,不僅是民風民俗,更一種敬老優良傳統!茂德公鼓城是一座仿古雷州城樓的建築物,是雷籍陳宇先生投資所建,是雷州一處「網紅」旅遊打卡的景點!在茂德公豉城旁還開發有房地產,樟樹灣大酒店,夢幻藍色海洋王國兒童樂園等。
  • 「爭做成語達人 弘揚傳統文化」鄭州大學實驗小學三年級「成語小達人」決賽掠影
    為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體會成語的魅力,並激發學生積累成語、了解成語、運用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競爭意識與合作能力,12月12
  • 在童趣中體味傳統文化 中國兒藝《成語魔方》第四部將首演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最新創排的「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四)將於10月21日在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將為小朋友帶來「葉公好龍」「東施效顰」「自相矛盾」三個成語故事,通過更加童趣、更加新鮮、生動的方式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成語智慧。
  • 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這些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由此體現的民風民俗是怎樣的?下面我們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本人試圖通過挖掘和分析烏拉特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即物質民俗、精神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豐富和發展民歌文化研究領域。
  • 傣族園幹欄式建築,民風民俗,質樸淳樸
    傣家人非常熱情好客, 傣家的竹樓造型美觀,庭院潔淨、舒適,院裡花草繁盛,傣族佳餚更是鮮美可口,還有傳統的傣族舞蹈一飽眼福,住在這裡會讓你不禁有種隔世之感,完全深深陶醉在其中。不過在體驗傣族生活的同時,傣族的一些禁忌也不可忽視哦!
  • 中國「猴」文化:民俗、典籍、成語歇後語中常見
    猴文化是中國生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猴年將至,讓我們來說說中國文化中的那些「猴」。  語文課本裡的猴  最早帶給我快樂的猴子不在動物園裡,而在集市上。每每逢集,哪兒笑聲最多,掌聲最響?準是有人耍猴。人們團團圍成圈,目不轉睛瞅著中間。
  • 從成語漫溯到傳統文化深處
    時間雖不長,但輕鬆有趣,日積月累,聚少成多,學生們無論在知識見識還是性情氣質上,都顯得與眾不同。與其說這是名師無聲的引領,不如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現實來看,讓學生腹有詩書也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也罷,都需要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多接觸書本之外的經典,並選擇合適的媒介,將學習變為一種遊戲,將傳統文化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部分。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簡單的西方婚嫁儀式逐漸受到歡迎,甚少有人舉行傳統的中式婚禮,轎車迎親代替了抬轎娶親,婚紗代替了喜服,宣誓代替了三拜,髻發的形式被取消了,而交換戒指則成為結婚的必要儀式。在大眾文化的社會環境下,民俗文化的存活空間大大縮小,影響力也日漸微弱,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弱化和消解作用。 2.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推動作用。
  • 劍川七日深度遊:滇西北最不能錯過古鎮,原汁原味文化和民俗民風
    劍川歷史悠久,白族風情濃鬱,既保存著古老的民俗,也有依然生活的古鎮、古城人們,是當下最好的民俗之地。對於喜歡傳統文化、喜歡白族風俗、喜歡高原風情的人來說,這裡是最理想之地,但由於當地宣傳不多,交通相對閉塞,來這裡旅行的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