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上課一邊流淚是一種什麼感覺?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一進入解剖實驗室,迎面撲來一股濃濃的藥味,據介紹,這種刺激性的氣味是福馬林的味道。福馬林在醫學上用於解剖前完整地保存人體標本。實驗室裡,50多名同學身穿白大褂,在聽老師講課。同學們中間的鐵皮柜子就是裝大體老師的柜子,大三的他們已經習慣了把屍櫃當課桌。
據了解,解剖實驗室裡的每一具遺體都來自自願捐獻,青島每年有50位左右的遺體捐獻者,選擇死後為醫學教學事業做貢獻,他們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又稱「無言老師」。在學習人體解剖之前,老師都會為同學們講解遺體捐獻方面的知識,尤其是讓每個同學養成尊重遺體捐獻者的習慣,尊重和愛護「大體老師」。每次課前,同學們都會哀悼眼前的整體或者離體的「大體老師」,因為大家知道,他們是為了醫學研究事業而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開始解剖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鞠躬。一位同學告訴作者:「打開屍櫃後,看到大體老師的樣子,皮膚發黑,身體修長,頭髮花白,像是一個有學問的人。突然感覺這次實踐的機會來之不易,鞠躬後,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一位同學說:「學醫初期,看到屍體或是器官標本還有些許不適感,現在面對這些,是帶著一種敬畏和感謝的心情,尊敬大體老師,感謝他們給我們學習的機會。」
伴隨著福馬林的刺激性氣味,學生們可以說是一邊流著淚,一邊做解剖。整個解剖過程持續了3個多小時,由於之前上過系統解剖課,同學們都曾看過人體器官,對於這次局部解剖,很多人都習以為常。
圖為一位同學戴著兩層口罩上解剖課。
解剖課上,同學們六七個人一組,分別操作。他們的第一課是分離皮膚,觀察淺筋膜和深筋膜。
解剖實驗室裡雖然人多,但很安靜,同學們都在安靜地等待或操作。
伴隨著手機的燈光,一位同學在觀察他的解剖效果。
福馬林的刺激性氣味讓同學們不太適應。圖為一位學生在給她的同學擦眼睛。
解剖實驗室外就是校園的馬路,從此經過的同學並不知道裡面在做什麼樣的實驗。
圖為醫學生們的解剖器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