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解剖課上的那些事兒!

2021-02-20 醫師報

你可能從你學醫的朋友那兒聽說過「四大名補」(有四門課程及其麻煩,總有大批的同學要補考);聽說過帶著被子和熱水瓶,去教室上通宵的自習;聽說過弱小女生為了第二天的《解剖學》考試,獨自通宵在解剖樓和一群屍體在一起。

或許你不相信,或許你會好奇得想念醫學院,或許你會害怕得對你學醫的同學退避三舍。

解剖課

裝滿暗黃色福馬林的大池子裡,漂著許多黃褐色的軀體,統一背部朝上,亂糟糟的頭髮,看不見面部。用棍子捅一捅其中的一個,連帶著周圍的都回上下震蕩著沉沉浮浮。

不管你蹲在多麼臭的廁所裡,幾分鐘之內一定會「不聞其香」而順暢呼吸,可是,鼻子對福馬林是沒有適應性的,聞久了,還是那麼刺鼻,最多能從中分辨出一種深藏著的屍體氣味來。

其實,用在人體解剖課的屍體本身是沒有氣味的。那些價值千金的屍體,被小心地做過處理,不會腫脹,不會腐爛,死亡的細胞在福馬林的呵護中安安靜靜。

醫學生也是人,不是天生就有面對屍體的勇敢。我們第一個學期是《系統解剖學》課程,面對的是製作好了的一塊塊器官。第一次課程的前一個晚上,很多同學都有點惶恐的睡不著。第二天結伴走進解剖課,臺上站著的兩位老師首先吸引了我們:一位是一具完整的骷髏,我們真正的老師站在和骷髏對等的位置上,眉飛色舞,聲情並茂,偶爾長長的教鞭碰到了我們的骷髏老師,它也隨之搖擺起舞。

頭幾節課學的內容是骨骼,第一次伸手去拿放在標本箱裡支離破碎的骨頭塊還真需要點勇氣。狠下心,一閉眼抓住了才發現,其實並沒有異常冰冷或者異常光滑的感覺,灰色的表面泛著淡淡的光澤,骨頭不散發任何氣味,只有心在怦怦地跳。第二次,第三次就馬上習慣了。好學生照著板磚一樣厚重的教科書,仔細查看每一個隆起和凹陷,眼睛湊得賊近,恨不得在平坦的部位也看出波瀾;我們這樣的「非」好學生們,則在驚異於生物界的造化,蝶骨(頭骨中的一塊)被我們一致評為最漂亮的骨頭,它是世界上的一切藝術品黯然失色;而脊柱骨作為戒指戴在手上,比藏飾更加神秘,比牛仔更加兇悍,怪不得老師有言在先:「偷竊骨頭,嚴懲不貸。」

然後是關節和肌肉,再是內臟和腦。感謝偉大的教科書撰寫者,給了我們如此平穩的過渡。期末的時候,我們已經能面對鐵灰或暗紅的人腦,偷偷地吃攜帶的早點了。

第二個學期就是《局部解剖學》,整個學期的安排就是五六個人面對一整具屍體,將它的每個局部解剖出來,看個究竟。

屍體在地下室的大池子裡,要自己去搬。我們乘一架「嘎吱嘎吱」響的古老的電梯到了燈光暗黃暗黃的地下室,面對著比盛夏的海濱浴場還要擁擠的福馬林池子,以「麻木」著稱的我們還是發出了驚嘆。老師給了我們幾個耙子,說我們看中了哪個就把它耙攏過來,只是別光耙男的或光耙女的。嘖嘖,頗像自選市場。

整個池子開始蕩漾,屍體們像正在煮的餃子一樣浮浮沉沉,向耙上來一個真不太容易。暗黃的燈光下暗黃的漣漪顯得有一絲詭秘,混著屍體氣息的福馬林濺到我們身上,在白大褂上留下淡黃的印子。大家合力把屍體拖到岸上,再把它翻過身來,那一剎那可真恐怖,就像——就像是《午夜兇鈴》裡的貞子揚起死神般的臉。

選好了各自的屍體,我們抓住它的四肢,抬著去乘電梯,沒想到電梯竟然壞了!可惜不是在晚上,要不然我一定要寫出一個關於鬼故事的長篇。於是一伙人和一夥屍體浩浩蕩蕩地走出地下室的偏門,準備從教學區和宿舍區交界的林蔭小道繞到解剖樓的前門(學校的結構就是有這麼奇怪,絕對不是我們想繞道)。一路上碰到三三兩兩的醫學生,眼中有著吝嗇的驚異,大大打擊了我們譁眾取寵的虛榮。終於,有幾個小姑娘為我們掙了面子,她們是路邊小賣部的打工妹,原本站在門口聊天,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遠遠的我們,我們越走越近的過程中,她們猛然悽厲地尖叫起來,緊接著作鳥獸散了,各自踉踉蹌蹌躲進自己覺得最安全的地方。

回到教室,給屍體們剪頭髮,擦澡。頭髮凌亂而枯燥,屍體僵硬僵硬的,我們感覺自己比桑拿浴池搓背小姐還要辛苦。洗刷完畢,每具屍體發得一塊上好的布料,據說既防潮又透氣,不過後來還是有一具屍體被解剖開的肚子裡長出了鬱鬱蔥蔥的綠黴。

老師除了教學之外,對我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屍體貴呀!屍體難買到呀!」我們《局部解剖學》用過的屍體,會被老師仔細地骨肉分離,乾燥防腐處理,妥善保存,用於下一屆《系統解剖學》的教學。

我們上解剖課的那段時間,鐵路上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故,解剖學教研組的老師們連夜出動,跟隨「嗚嗚」的救護車去搶購無人認領的屍體,回來時喜笑顏開,估計是頗有收穫。

我們最後一屆解剖課上,老師用了半個課時的時間動員我們捐獻自己(當然是死後的遺體)給解剖教研室,還帶來了一疊具有法律效應的合同。有一個女生當場籤了,老師興奮地拍拍她的肩膀,說了一句頗為流行的話:「記得介紹你的家人和朋友來!」(來源:網絡)

關注醫師報微信: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醫師報」。

歡迎訂閱醫師報:

郵發代號:1-351;

刊期:周報,48期/年,3元/份,144元/年

諮詢電話:010-58302970

相關焦點

  • 故事《解剖課上的邂逅》
    明天又有解剖課了,這是她不喜歡的,所有實驗課包括解剖課都要分學習小組來寫實驗報告。她沒有電腦,她的那份總是會拖其他組員的後腿,雖然別人沒說什麼,但是自己心裡總過意不去的。但是該來的總是要來的,今天下午解剖課。解剖樓座落在院落的西邊,今天天氣不好,空氣中好像下了黃土一樣,從天到地,混沌一片。「兩個人一組,自己找好啊。今天學人體肌肉結構!」
  • 畫家倫勃朗的解剖課
    人們聚集到解剖劇院,就像進入真正的劇院或者角鬥場一樣,看著處死的罪犯躺在解剖臺上被切成一塊一塊,對死刑犯而言,解剖代表了終極刑罰,是融合各種宗教恐懼為一體的羞辱。研究維薩裡的學者指出:「這是國家權力的一種表達,一般來說,這裡被解剖的都是罪犯,這也是義大利城邦國家展示他們對公民遺體擁有處理權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那些行為不端者的遺體。
  • 「上解剖課的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
    解剖課,職業認同感的開始解剖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課程。剛開始醫學理論課學習的時候,對於自己是醫學生的概念還不是很強烈,直到上了解剖課。從看書背骨頭肌肉的名稱開始,到真正上手摸骨頭,最後拿手手術刀,在瀰漫著福馬林味道的狹小解剖室裡真刀真槍的解剖屍體,我終於從心底認同了自己的醫學生的身份。
  • 劃線、切開、剝皮……這位解剖課教師拿著手術刀上講臺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南國早報推出「老師,您辛苦了」特別報導,用筆觸和鏡頭記錄多名普通教師的「硬核」一天,這些老師中,既有和孩子「鬥智鬥勇」的中學班主任,又有「下刀快精準」的高校解剖課老師。另外,我們還邀請了不同年齡的教師講述不同年代的教師節故事。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讓我們心懷敬意,感念師恩。
  • 「大體老師」的解剖課:與偉大靈魂隔空對話
    課堂實錄   上海中醫藥大學校園內,灰白色三層「解剖樓」佇立在綠樹之中。《人體解剖學》第一課就安排在這幢樓的101實驗室。  30位學生身穿白大褂,端坐在解剖臺四周,等待著老師開講。沒有人交頭接耳,沒有人翻看手機,大家的呼吸甚至也都悄悄地放輕:這些醫學生將第一次親手解剖遺體標本,他們的眼神流露著期待、緊張、忐忑,還有一些恐懼。  同樣身著白大褂的解剖課老師張黎聲站到了講臺前,打開PPT課件,屏幕上呈現出「人體解剖學第一課」字樣。  張老師清亮溫和的聲音響起:同學們好!
  • 解剖課體驗:嘔吐大哭做噩夢
    在長春,也有這樣一群年輕、陽光的醫學院女生們,這群「90後」女生們,闖過恐懼、嘔吐、做噩夢的人生第一關,在解剖課上尊重每一具冰冷的屍體,她們說:「拿起手術刀,因為我們熱愛生命。」大師兄段長偉用手術專用的小鑷子輕輕一拉,掀起前胸的皮,心臟一下露了出來,學生們都圍在周邊,將目光凝聚在那具屍體上……孫琳豐告訴記者,他們班57名學生中,37名都是女生,對於解剖課,他們早已司空見慣,不覺得有啥害怕的。面對恐懼 嘔吐 大哭 做噩夢 不敢吃肉 「面對冰冷的屍體,你們難道就不害怕嗎?」
  •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
    耶魯醫學生陷「屍體猥褻門」,你在解剖課上這樣做過嗎?負責保管年鑑的John Hay Whitney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Melissa Grafe表示,醫學院並非每年都會出版年鑑,但藏品中的確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年鑑,其中許多都有一個固定部分,就是醫學生第一年在解剖學實驗室中的照片。
  • 醫科大「撩衣男神」走紅 課上經常脫衣教解剖(圖)
    「李老師的課我也聽過很多次。」張維對澎湃新聞說,起初,不少女生都被這位撩衣的「怪老師」驚住了,但並沒有被嚇跑——大家都覺得這種上課方式「特別新奇」,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理論灌輸,將知識點用生動有趣、直觀易記的方式展示出來,還以充滿激情的講課方式感染學生,所以李雷老師的課堂上幾乎沒有學生打瞌睡,所有人都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
  • 探訪醫學院屍體解剖課:屍體前師生默哀三分鐘
    第1頁: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第2頁:屍體解剖完之後如何處理   解剖屍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 《25堂文學解剖課》:你要戴上X射線眼鏡
    後浪公司推出的《25堂文學解剖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欣賞文學經典的方法:戴上X射線眼鏡,深入經典的文本內部,拆解經典的巧妙之處。本書作者羅伊·彼得·克拉克是文學博士,專注研究中世紀文學。他在著名新聞學院波因特學院任教三十多年,是新聞媒體界最有影響力的寫作指導教師之一,培養出了包括兩位普立茲獎獲獎作家在內的眾多傑出作者。
  • 與「大體老師」的見面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組圖)
    2017年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  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阿衰實驗課出糗,解剖青蛙上頭,電磁實驗崩壞牙套,夠慘
    上一篇文章講述了阿衰上文化課出糗的趣事,這篇文章來說一下阿衰上實驗課出糗的樂事。文化課的出糗只是證明了阿衰學習成績差,學習態度不端正。但是實驗課出糗,就有點拿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當回事了。所以代價都是慘痛的,希望阿衰以後耗子尾汁。
  • 醫學生們以後上解剖課,竟然要使用這樣的屍體...
    當遺體不足的時候,也會造成醫療研究以及練習上的困難。不過「Syndaver」這個近乎人體、擁有完整器官還有肌腱的解剖教具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晚上的夢魘。)  「Syndaver」這個近乎真實人體的解剖教具,是由85%的水份還有其他纖維、鹽份還有有機化合物所組成。最驚悚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外觀,而是,它還能夠動起來,成功模仿活體所有的特性。
  • 走進人體解剖課:專業的態度是對大體老師最好的感恩
    朱亞文老師接受採訪下午兩點,15級學生開始上解剖課。首先由朱亞文老師講解理論,結束時已經四點半了。隨後,同學們穿好白大褂,戴上藍色手套與口罩,拿著教科書,陸續進入解剖室。實操中的學生們16級學生包涵記得,第一次上解剖課有一些害怕,同時夾雜著莫名的激動。「起初會有些小害怕,但之後就完全心無旁騖。」
  • 實踐課解剖青蛙 學生稱「它很疼」
    在實踐課上,老師買來幾隻田雞,進行刺激、脫皮、去頭、解剖的實驗……這只可憐的青蛙讓我明白,不想被別人主導自己,就要學會做一個強者。」近日,廣州市美華中學初二(3)班李穎詩的一篇周記被校長易超發現並轉到教師群裡,沒想到卻引起了全校教師關於科學實驗和人文關懷的激烈討論。生物課堂能否拒絕血腥?老師如何開展教學和引導學生呢?學生又應該怎麼看待?記者進行了追訪。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在他的解剖課上,總能學到很多
    在他的解剖課上,我們從來沒有比他對身體結構的總體看法更滿意。他在那個場合採用了綜合的計劃,在想像中把各個部分放在一起,然後進行分析。在他的外科課程中,他闡述了實際的觀點,以及他在「複雜骨折的多事歷史」中自己的觀點,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所見過的最成功的勝利,無論是物質還是方式。豐富的資源和人?
  • 系統解剖實驗課 | 肘窩和前臂
    2020年系統解剖實驗課 | 超豪華陣容 ——【真·大體老師】坐鎮歡迎大家來到阿爾法醫學英語特別推出的——2020年系統解剖實驗課(Human anatomy lab)系列課程,讓我們一起跟著【真·大體老師】和【(疫情來了已經沒班可上了的
  • 高校教師課堂上展示「頸椎表情包」 解剖課成了鬥圖課
    何文濤告訴記者,這張圖片是他在上動物醫學院的《動物解剖及組織胚胎學》課程時,看到ppt上展示的人類頸椎表情圖,感到有趣而拍攝的。  記者看到,在這張PPT上有四張圖,分別是「寰椎的驚訝」「樞椎的憨笑」「第五頸椎的微笑」「第七頸椎的壞笑」。之所以會如此形容這幾張圖片,是因為圖片中各個頸椎由於形狀結構的不同,在視覺上呈現的效果就如同頸椎在做不同的表情。
  • 《通州故事叢書》之《張家灣古鎮那些事兒》第76期
    那時候通州是漕運、倉儲、京東行政中心,經濟、貿易、文化繁榮,被稱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本書介紹了《潞河督運圖》、張家灣漕運碼頭、通州石壩剝運碼頭、通州的漕運會館、通州漕運文物等,將通州的漕運故事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