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學院動物所在衰老生物學領域發表繁殖與死亡相關性的論文

2021-01-08 瀟湘晨報

對死亡時間的準確預測在生物醫學中很重要,可以讓患者更好地考慮自己的未來,也讓醫生能更準確的做出醫療判斷,並讓家庭成員有更現實的期望。將非人類物種的生命結束模式用於預測人類生存時間的生物醫學模型,特別是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建立的相關衰老和死亡模型對指導醫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孟翔副研究員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傑出教授James R. Carey等人合作,運用統計學方法,從時間年齡(chronological age)和死亡年齡(thanatological age)兩個角度分析了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

該研究採集了遺傳學經典實驗材料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我國重要的檢疫性有害生物墨西哥實蠅(Anastrepha ludens)和地中海實蠅(Ceratitis capitata)三種雌蠅個體的單日繁殖量數據,將三種昆蟲的生命歷程劃分為產卵成熟期、產卵中期和衰老期,對其生命末期的產卵模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並建立了數學模型。結果表明:在這三個物種中,所有壽命較短的個體死亡階段的時間節點準確劃分相對困難;而數學模型整體的精確度、準確性、假陽性和真陰性等指標嚴重依賴於物種;其中,準確性和精度最高的是黑腹果蠅的繁殖衰老死亡模型,其產卵模式可用於區分死亡終末期和非終末期;而作為重要入侵物種的墨西哥實蠅和地中海實蠅的繁殖-壽命模型的準確性尚需進一步探討。

該研究為開拓應用昆蟲學新熱點以及國內衰老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inctive egg-laying patterns in terminal versus non-terminal periods in three fruit fly species」為題,發表在老年醫學經典期刊Experimental Gerontology。孟翔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蟲與線蟲系傑出教授James R. Carey為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科學系教授Richard E. Plant 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藥物與流行病系教授Tim E. Carpenter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老齡化經濟與人口研究中心(NIH 2P30AG012839)和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青年留學基金項目(GIABRqnlx201701)的資助。

論文連結:

(省科學院動物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 孟翔/供稿)

【來源:廣東省科學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建立果蠅繁殖與衰老關係模型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章震)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孟翔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蟲與線蟲系傑出教授
  • 果蠅繁殖與衰老的關係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環境昆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孟翔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昆蟲與線蟲系傑出教授James R.
  • 省科學院動物所在 Ecology 發文揭示環境脅迫下鳥類的合作機制
    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鳥類合作行為的演化與合作系統的穩定性維持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Trait-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differ between mixed-species flocking and non-flocking bird assemblages
  • 西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研究團隊成果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西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研究團隊成果論文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 來源:中國高校之窗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1   今日/總瀏覽:1/2134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與驢有關,聊城大學發表我國馬屬動物研究領域最高水平論文!
    12月9日,以聊城大學毛驢研究院教授王長法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線發表在世界著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論文題目為《Donkey genom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domestication and selection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央廣網上海11月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自然》(Nature)雜誌今天以長篇研究論文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題為《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的遺傳多態性調節衰老速度》的研究工作。
  • 國內十大生物學研究機構學科優勢比較
    其中,論文發表的時間限定為2004~2013年,文獻類型限定為研究論文(Article),選取的生物學子領域包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生物物理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生態學,所比較分析的研究機構為上述限定範圍,論文發表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圖1)。
  • 祝秦成峰、靳津獲2020年「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CST青年科學家獎」
    我們很榮幸地宣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秦成峰研究員和浙江大學的靳津教授榮獲2020年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CST青年科學家獎。同時,恭喜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潘磊研究員、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何愛彬研究員和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李詠生教授獲入圍獎。該獎項由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冠名贊助。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蜂生物學與授粉應用創新團隊...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傳粉蜂生物學與授粉應用團隊擬招聘博士後1名。二、申請者應聘條件1.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素質過硬,熱愛農業科研事業,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新精神;2.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在35周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3.近三年內需以第一作者發表SCI、EI、CPCI-S、SSCI或CSSCI收錄學術研究論文1篇,或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2篇;4.具有生物信息學、宏基因組學
  • Nature:梳理衰老研究歷史,並指出人類最終有望健康衰老
    1.主要內容在衰老(ageing)研究領域,一個關鍵的初始步驟是人們在1939年觀察到,限制小鼠和大鼠的熱量攝入會延長壽命。這一發現在幾個物種中都得到了重現,近期還在靈長類動物中得到了重現,這是衰老過程可塑性的首次展示,也是50年後遺傳研究的預兆。值得注意的是,飲食限制不僅增加了最大壽命,而且抑制了年齡相關性疾病的產生。
  • 【最新】中科院今早在滬宣布:我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式突破!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該成果於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該成果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楊茂君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
    楊茂君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一種ABC胺基酸轉運蛋白的底物選擇性機制清華新聞網4月7日電 4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名為《結構生物學揭示ABC胺基酸轉運蛋白的底物選擇性機制》(
  • 發表論文,為什麼要那……麼……久?
    2013年5月,她把論文投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這家期刊在她所在的領域影響因子很高。文章被送去評議了,這時,距離弗雷澤第一次向《科學》投稿已經過去了7個月。「總算!」弗雷澤心想。
  • 本科生以共同一作在PNAS發表論文,直博北大
    11日一大早,穿著白大褂的田廣梅就在北京大學的實驗室裡開始了當天的RNA提取實驗,她熟練地將組織塊放入研缽中,加入少量的液氮後再迅速研磨,重複三次後,將組織樣品放入試劑中,用電動勻漿機充分均漿……田廣梅這個熱愛科研的女生從大二開始,便在江漢大學參與到科研中,在衣藻纖毛基因的研究上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研究論文
  • 昆明動物所等對樹鼩KLF基因家族全長及鋅指結構進行系統分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腫瘤生物學學科組將全部17種樹鼩KLF家族因子鑑定出來,並對基因家族全長以及鋅指結構域進行系統分析。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雜誌Oncotarget上,昆明動物所、昆明理工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邵明、葛廣哲及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劉文婧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科學網—被忽視的宏觀生物學
    ■本報記者 袁一雪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一種跳蛛的長期哺乳行為》的研究論文。其中有一位專家在朋友圈發表言論:「版納植物園的工作還說明,宏觀生物學(行為學、生態學)一樣可以有漂亮的工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並不只是分子、微觀的。」 宏觀生物學邊緣化,是一個老話題,也並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早在1997年,《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美國大學生命科學院系重組》的文章。事件的起因便是美國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傾向於微觀,因為這樣更容易獲得經費等資源,更容易作出成績。
  • 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創建成功 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裡程碑...
    ,該成果於北京時間2018年8月2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體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體裸露無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染色體攜帶了生命體生長與繁殖的遺傳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線型結構的多條染色體,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環型結構的一條染色體。覃重軍研究員大膽地假設真核生物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一條線型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完成正常的細胞功能。
  • 西工大在《科學》雜誌同一期發表3篇論文
       中青在線西安6月24日電(高瑩 趙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海華)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以西工大為通訊作者單位,在《科學》雜誌同一期發表3篇研究長文。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蓬教授赴生化細胞所做分子生物學
    2012年12月28日上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蓬教授受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在生化與細胞所學術報告廳做了題為「脂穩態調控與代謝性疾病」的特邀學術報告,報告由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保亮研究員主持。李蓬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他們在脂代謝及其穩定性研究中的新成果,發現CIDE蛋白在脂肪儲存,分解和分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