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以聊城大學毛驢研究院教授王長法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在線發表在世界著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論文題目為《Donkey genome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domestication and selection for coat color》,該成果在家驢馴化及毛色選擇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將為驢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及基因組育種提供重要理論支撐。這也是我國學者在馬屬動物研究上發表的最高水平論文。
據了解,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良種工程、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聊城大學高層次人才等項目的資助下,由聊城大學毛驢研究院王長法教授團隊主導,聯合國內外 15 家科研單位,採集了涵蓋世界上近 1/6 的地方驢品種樣品,獲得國際上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這是目前奇蹄目馬屬動物中連續性最優的參考基因組,將為驢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及基因組育種提供重要支撐。
通過群體基因組學比較分析,該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四大洲地方驢品種間的特徵性分子差異;明確驢特有基因序列,為真假驢皮及阿膠的鑑別診斷、驢肉品質、驢體長、體高等性狀解析提供了分子依據。該研究還首次提出驢黑毛色二次馴化理論,進一步闡明了驢黑毛色形成機理,為培育皮厚肉多黑毛驢新品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公開資料顯示,聊城大學毛驢高效繁育與生態飼養研究院(聊城大學毛驢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研究院現擁有「山東省黑毛驢高效繁育與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高等學校驢產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研發平臺。研究院先後與義大利卡梅裡諾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聊城市畜牧獸醫局、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東阿國膠堂阿膠藥業有限公司等政產學研單位開展全面戰略合作,共同推進產業進步。
2018年,中國新聞周刊曾發表深度調查報導《被阿膠和驢肉改變的養驢業:出路在哪?》,揭示了鮮為人知的中國當下存在的「驢荒」問題,就該問題記者曾深度採訪了王長法教授。該報導中指出,由於驢的生長周期長,飼養要求高等原因,我國驢產業正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聊城大學通過該領域的研究,不僅有利於解決制約我國驢產業的問題,而且在強調學術研究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聊城大學此舉極有可能成為該校新的學術增長點,獲得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