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 我國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需求研究
作者 | 姜春明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65
摘要 | 文章研究我國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需求。利用 InCites、ESI 等資料庫,對 2010—2019 年全球製造領域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論文發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我國作者在製造領域發表的高質量論文數量較多,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我國現有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數量非常少,遠不能滿足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發表需求。指出我國創辦更多高質量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緊迫性和可行性,並提出發展建議,旨在為我國製造領域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製造領域;科技期刊;InCites;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還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無一不彰顯製造領域的重要地位。強大的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智力資本、創新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國家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安全,將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和升級納入國家戰略。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製造領域的科研成果日益豐碩,論文產出量穩步增長。據 InCites資料庫統計結果,中國大陸2019年全年共發表3692篇製造領域的英文論文。
科技期刊是促進科學傳播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直接體現了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1]。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2019年8月16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 [2]。同年,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3]。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英文新刊入選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製造領域的科技論文數量在逐步增加,但該領域的科技期刊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關於製造領域期刊方面的研究也比較缺乏。
InCites 和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基於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權威數據的科研評價與分析平臺,主要用來對某一學科進行學科發展和熱點分析,或分析某研究機構的科研能力和產出等。除此以外,它們還可以被用來研究分析我國一些學科期刊的發展態勢和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學科需求等情況 [4-6]。本文藉助 InCites、ESI 等資料庫對2010—2019年全球和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的期刊和論文等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分析(統計日期為 2020年8月1日),並根據分析結果剖析我國製造領域科技期刊的發展需求,期望能夠為我國製造領域的學術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參考。
一、全球製造領域的期刊分布情況
據 2020年6月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 JCR),全球製造領域的 SCIE(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收錄期刊總計為50種,主要來源分布如圖 1 所示。其中,英國SCIE收錄的製造領域期刊最多(18 種),其次是美國(17種),中國大陸只有1種。從數量上看,我國製造領域的期刊與全球差距較大,顯示出緊迫的發展需求。
二、全球發表的製造領域論文情況
在InCites資料庫中,研究領域選擇「Engineering-Manufacturing」(工程-製造),年份選擇「2010—2019」,搜索結果見圖 2。在過去的10年內,全球共發表 144 518 篇製造領域的論文,中國大陸最高(60 546 篇),其次是美國(16 679 篇)。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有足夠的論文來支撐製造領域期刊的發展。
圖 2 2010—2019 年全球及各國製造領域論文發表情況
三、中國大陸發表的製造領域論文情況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大陸製造領域 SCIE收錄的論文情況,本文通過 InCites 資料庫對論文發表的機構和論文發表的期刊進行了分析。圖 3 列出了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10機構,可以發現,這些機構基本上是工科較強的高校。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主辦的英文期刊被 SCIE 收錄後,可助力本校的ESI學科建設 [7],進而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
圖 3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 10 機構
表 1 列出了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作者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5 期刊。可以發現,發表論文最多的期刊是英國的 International J o u r n a 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其最新IF(影響因子)為 2.633,位列 Q2 區,是 Springer 旗下的期刊;Top 5期刊中有 3 種位於Q1區,佔比較高,表明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獲得國際認可。
表 1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作者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5 期刊
表 2 對製造領域位於 Q1 區的 Top5 期刊在 2010—2019 年發表論文總數、中國大陸作者在這些期刊發表論文數量等情況進行了分析。IF 最高的期刊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發表論文總計990篇,中國大陸作者發文436篇,排名第一,從中可以反映我國製造領域科研工作者有較高的研究水平。
表 2 2010—2019 年製造領域 Q1 區 Top5 期刊發表論文分析
高被引論文是過去 10 年被引頻次排在ESI 學科全球前 1% 的論文 [8]。通過登錄 ESI資料庫,對全球製造領域 Top 10 期刊 2010—2019 年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進行統計(見表 3),可以發現,中國大陸作者貢獻了較大數量的高被引論文。
表 3 2010—2019 年全球和中國大陸作者在製造
領域的 Top 10 期刊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
四、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及其發展需求
1. 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
根據最新版JCR,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僅有一本被 SCIE收錄,即創刊於2013年、由上海大學主辦的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先進位造進展》), 這遠不能滿足我國製造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已有新的英文刊陸續面世,如天津大學2018年創辦的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 納米製造與計量》)、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 2019 年創辦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極端製造》)等,期待未來有更多製造領域優秀期刊出現。
2. 創辦高質量、高影響力製造領域期刊的緊迫性和可行性
(1)緊迫性
根據 InCites 等資料庫的分析結果,我國作者在製造領域的論文產出量比較高,但這些論文大都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評價體系的因素外,也有我國該領域的期刊數量較少的客觀原因。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目前,我國製造領域學術期刊的發展遠落後於該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亟需打造高質量、高影響力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品牌,讓我國作者的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上,增強我國的學術話語權。
(2)可行性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在過去10年全球發表的製造領域研究論文中,中國大陸作者佔比最高,在其發表論文 Top5 期刊中,有3 種位於Q1區。同時,全球製造領域 Q1 區的 Top5 期刊中,中國大陸作者的發文量在3種期刊上排名第一。此外,中國大陸作者對全球製造領域高被引論文的貢獻同樣非常大。我國作者發表的製造領域研究論文,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為未來該領域的期刊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日益重視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2013—2018 年中國科協等組織實施了兩期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2019—2023 年中國科協等組織開始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其中「製造工程」屬於高起點新刊項目中優先建設的領域。2020 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製造前沿》,成功入選該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這些均體現了國家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視與大力扶持其發展的決心。
製造領域的期刊發展歷史較短,尚處於初步階段。相較而言,化學、材料、生物等傳統優勢學科的期刊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辦刊、期刊運轉等方面經驗比較成熟,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等更是已經在全球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雖然學科領域不同,但辦刊的理念和思路是可以參考借鑑的,因此在辦刊過程中,可以對這些期刊進行積極的調研學習,吸取他們良好的辦刊經驗,運用到自身辦刊實際中,在此基礎上結合製造領域學科的特色,爭取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發展建議
(1)期刊的創辦
通常情況下,期刊創辦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新創辦期刊,從無到有,如 201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創辦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極 端 制 造》), 現 已 被Scopus 等資料庫收錄。或者是以已有期刊的姊妹刊或子刊的形式出版,如《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製造前沿》是同一主辦單位的已有期刊《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的子刊。同樣,2020 年季華實驗室與中科院光機所共同主辦的 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光:先 進 制 造》) 是 Light:Science & Technology(《光:科學與應用》)的姊妹刊。第二種是期刊改版。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期刊已不能滿足新的需求,如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進位造進展》)正是由其前身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Edition) (《上海大學學報 [ 英文版 ]》)改版而來。無論採取哪一種創刊方式,目的均是通過挖掘優質的稿源,創辦高質量的製造領域期刊。
(2)期刊的持續發展與服務提供
稿件的學術質量是期刊發展的靈魂,也是期刊能夠持續不斷進步的源動力。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有足夠的優質稿源,但如何吸引這些稿件發表到我們主辦的期刊中,尤其是新創辦的期刊中,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層面上,相關部門已有一些政策陸續出臺或正在調研中,如《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 [9],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這是一種導向,國內期刊應努力抓住契機發展。從期刊自身方面來說,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能效,加強期刊自身內涵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
期刊是一種學術交流媒介,是為讀者、作者等服務的學術交流平臺。面對作者,期刊需要第一時間發表其科研成果並提供全球範圍內的交流平臺;面對讀者,期刊需要第一時間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送到其面前,並儘可能將其轉化為潛在作者。將面向讀者和作者的服務有機結合好,期刊的發展指日可待。
五、結語
雖然我國擁有較多高質量的製造領域科研成果,但與其他領域優質期刊相比,製造領域的科技期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亟需創辦高質量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充分利用該陣地,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高話語權,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我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作出積極貢獻。
[1] 新華社 .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EB/OL]. (2018-11-14)[2020-8-11].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 (2019-08-16)[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 央廣網 . 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EB/OL]. (2019-10-10)[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0/10/art_90_102818.html.
[4] 楊暢,翁彥琴,馬建華 . 基於文獻計量學方法的中國化學學科 SCI 收錄期刊發展態勢分析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215-222.
[5] 王貴林,董少華,孫陸威,等 . 我國材料科學英文期刊的發展現狀、挑戰與展望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49-657.
[6] 張曉宇,翟亞麗,朱琳,等 . 基於 WoS 分析我國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學科需求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48-1152.
[7] 丁佐奇 . 中國高校主辦的 SCI 收錄期刊對 ESI 學科貢獻度研究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8] 科睿唯安 .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快速使用指南[EB/OL]. (2019-03-05)[2020-8-11]. https://solutions.clarivate.com.cn/wp-content/uploads/2017/11/ESI_guide20190305.pdf.
[9]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徵 求 意 見 稿)》 公 開 徵 求 意 見 的 通 知 [EB/OL]. (2020-07-16)[2020-8-1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cfg/SYzhengqiuyijian/zq_zyjsrygls/202007/t20200724_380517.html.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期刊社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編輯部)
編輯:許彤彤
審核:靳瓊 熊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