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發表】我國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需求研究

2021-02-07 出版與印刷

題目 | 我國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需求研究

作者 | 姜春明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65

摘要 | 文章研究我國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需求。利用 InCites、ESI 等資料庫,對 2010—2019 年全球製造領域的英文科技期刊的論文發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我國作者在製造領域發表的高質量論文數量較多,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我國現有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數量非常少,遠不能滿足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發表需求。指出我國創辦更多高質量製造領域英文科技期刊的緊迫性和可行性,並提出發展建議,旨在為我國製造領域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製造領域;科技期刊;InCites;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無論是「中國製造2025」,還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無一不彰顯製造領域的重要地位。強大的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智力資本、創新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國家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安全,將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和升級納入國家戰略。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製造領域的科研成果日益豐碩,論文產出量穩步增長。據 InCites資料庫統計結果,中國大陸2019年全年共發表3692篇製造領域的英文論文。


科技期刊是促進科學傳播與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直接體現了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1]。近年來,我國日益重視科技期刊的發展。2019年8月16日,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 [2]。同年,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3]。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英文新刊入選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製造領域的科技論文數量在逐步增加,但該領域的科技期刊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關於製造領域期刊方面的研究也比較缺乏。


InCites 和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基於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權威數據的科研評價與分析平臺,主要用來對某一學科進行學科發展和熱點分析,或分析某研究機構的科研能力和產出等。除此以外,它們還可以被用來研究分析我國一些學科期刊的發展態勢和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學科需求等情況 [4-6]。本文藉助 InCites、ESI 等資料庫對2010—2019年全球和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的期刊和論文等情況進行詳細統計分析(統計日期為 2020年8月1日),並根據分析結果剖析我國製造領域科技期刊的發展需求,期望能夠為我國製造領域的學術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參考。


一、全球製造領域的期刊分布情況


據 2020年6月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 JCR),全球製造領域的 SCIE(Science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收錄期刊總計為50種,主要來源分布如圖 1 所示。其中,英國SCIE收錄的製造領域期刊最多(18 種),其次是美國(17種),中國大陸只有1種。從數量上看,我國製造領域的期刊與全球差距較大,顯示出緊迫的發展需求。


二、全球發表的製造領域論文情況


在InCites資料庫中,研究領域選擇「Engineering-Manufacturing」(工程-製造),年份選擇「2010—2019」,搜索結果見圖 2。在過去的10年內,全球共發表 144 518 篇製造領域的論文,中國大陸最高(60 546 篇),其次是美國(16 679 篇)。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有足夠的論文來支撐製造領域期刊的發展。


圖 2 2010—2019 年全球及各國製造領域論文發表情況


三、中國大陸發表的製造領域論文情況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大陸製造領域 SCIE收錄的論文情況,本文通過 InCites 資料庫對論文發表的機構和論文發表的期刊進行了分析。圖 3 列出了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10機構,可以發現,這些機構基本上是工科較強的高校。已有研究表明,高校主辦的英文期刊被 SCIE 收錄後,可助力本校的ESI學科建設 [7],進而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

圖 3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 10 機構


表 1 列出了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作者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5 期刊。可以發現,發表論文最多的期刊是英國的 International J o u r n a 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其最新IF(影響因子)為 2.633,位列 Q2 區,是 Springer 旗下的期刊;Top 5期刊中有 3 種位於Q1區,佔比較高,表明我國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獲得國際認可。


表 1 2010—2019 年中國大陸作者製造領域研究發文量 Top5 期刊


表 2 對製造領域位於 Q1 區的 Top5 期刊在 2010—2019 年發表論文總數、中國大陸作者在這些期刊發表論文數量等情況進行了分析。IF 最高的期刊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發表論文總計990篇,中國大陸作者發文436篇,排名第一,從中可以反映我國製造領域科研工作者有較高的研究水平。


表 2 2010—2019 年製造領域 Q1 區 Top5 期刊發表論文分析


高被引論文是過去 10 年被引頻次排在ESI 學科全球前 1% 的論文 [8]。通過登錄 ESI資料庫,對全球製造領域 Top 10 期刊 2010—2019 年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進行統計(見表 3),可以發現,中國大陸作者貢獻了較大數量的高被引論文。


表 3 2010—2019 年全球和中國大陸作者在製造

領域的 Top 10 期刊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


四、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及其發展需求


1. 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


根據最新版JCR,中國大陸現有製造領域期刊僅有一本被 SCIE收錄,即創刊於2013年、由上海大學主辦的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先進位造進展》), 這遠不能滿足我國製造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已有新的英文刊陸續面世,如天津大學2018年創辦的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 納米製造與計量》)、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 2019 年創辦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極端製造》)等,期待未來有更多製造領域優秀期刊出現。


2. 創辦高質量、高影響力製造領域期刊的緊迫性和可行性


(1)緊迫性 


根據 InCites 等資料庫的分析結果,我國作者在製造領域的論文產出量比較高,但這些論文大都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評價體系的因素外,也有我國該領域的期刊數量較少的客觀原因。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目前,我國製造領域學術期刊的發展遠落後於該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亟需打造高質量、高影響力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品牌,讓我國作者的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上,增強我國的學術話語權。


(2)可行性 


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在過去10年全球發表的製造領域研究論文中,中國大陸作者佔比最高,在其發表論文 Top5 期刊中,有3 種位於Q1區。同時,全球製造領域 Q1 區的 Top5 期刊中,中國大陸作者的發文量在3種期刊上排名第一。此外,中國大陸作者對全球製造領域高被引論文的貢獻同樣非常大。我國作者發表的製造領域研究論文,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為未來該領域的期刊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日益重視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2013—2018 年中國科協等組織實施了兩期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2019—2023 年中國科協等組織開始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其中「製造工程」屬於高起點新刊項目中優先建設的領域。2020 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製造前沿》,成功入選該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這些均體現了國家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視與大力扶持其發展的決心。


製造領域的期刊發展歷史較短,尚處於初步階段。相較而言,化學、材料、生物等傳統優勢學科的期刊發展歷史較為悠久,在辦刊、期刊運轉等方面經驗比較成熟,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Nano Research(《納米研究》)等更是已經在全球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雖然學科領域不同,但辦刊的理念和思路是可以參考借鑑的,因此在辦刊過程中,可以對這些期刊進行積極的調研學習,吸取他們良好的辦刊經驗,運用到自身辦刊實際中,在此基礎上結合製造領域學科的特色,爭取少走彎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發展建議 


(1)期刊的創辦


通常情況下,期刊創辦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新創辦期刊,從無到有,如 2019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創辦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極 端 制 造》), 現 已 被Scopus 等資料庫收錄。或者是以已有期刊的姊妹刊或子刊的形式出版,如《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製造前沿》是同一主辦單位的已有期刊《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的子刊。同樣,2020 年季華實驗室與中科院光機所共同主辦的 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 光:先 進 制 造》) 是 Light:Science & Technology(《光:科學與應用》)的姊妹刊。第二種是期刊改版。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期刊已不能滿足新的需求,如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先進位造進展》)正是由其前身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Edition) (《上海大學學報 [ 英文版 ]》)改版而來。無論採取哪一種創刊方式,目的均是通過挖掘優質的稿源,創辦高質量的製造領域期刊。


(2)期刊的持續發展與服務提供


稿件的學術質量是期刊發展的靈魂,也是期刊能夠持續不斷進步的源動力。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有足夠的優質稿源,但如何吸引這些稿件發表到我們主辦的期刊中,尤其是新創辦的期刊中,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層面上,相關部門已有一些政策陸續出臺或正在調研中,如《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 [9],對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這是一種導向,國內期刊應努力抓住契機發展。從期刊自身方面來說,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能效,加強期刊自身內涵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


期刊是一種學術交流媒介,是為讀者、作者等服務的學術交流平臺。面對作者,期刊需要第一時間發表其科研成果並提供全球範圍內的交流平臺;面對讀者,期刊需要第一時間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推送到其面前,並儘可能將其轉化為潛在作者。將面向讀者和作者的服務有機結合好,期刊的發展指日可待。


五、結語


雖然我國擁有較多高質量的製造領域科研成果,但與其他領域優質期刊相比,製造領域的科技期刊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亟需創辦高質量的製造領域科技期刊,充分利用該陣地,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高話語權,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我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作出積極貢獻。


[1] 新華社 .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 [EB/OL]. (2018-11-14)[2020-8-11].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

[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 (2019-08-16)[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 央廣網 . 中國科協等七部門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EB/OL]. (2019-10-10)[2020-8-11].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0/10/art_90_102818.html.

[4] 楊暢,翁彥琴,馬建華 . 基於文獻計量學方法的中國化學學科 SCI 收錄期刊發展態勢分析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215-222.

[5] 王貴林,董少華,孫陸威,等 . 我國材料科學英文期刊的發展現狀、挑戰與展望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49-657.

[6] 張曉宇,翟亞麗,朱琳,等 . 基於 WoS 分析我國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學科需求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48-1152.

[7] 丁佐奇 . 中國高校主辦的 SCI 收錄期刊對 ESI 學科貢獻度研究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22-727

[8] 科睿唯安 .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快速使用指南[EB/OL]. (2019-03-05)[2020-8-11]. https://solutions.clarivate.com.cn/wp-content/uploads/2017/11/ESI_guide20190305.pdf.

[9]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徵 求 意 見 稿)》 公 開 徵 求 意 見 的 通 知 [EB/OL]. (2020-07-16)[2020-8-1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cfg/SYzhengqiuyijian/zq_zyjsrygls/202007/t20200724_380517.html.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期刊社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編輯部)


編輯:許彤彤

審核:靳瓊 熊喆萍



相關焦點

  • 專稿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的英文版科技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稱為「論文外流」現象。本文無意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利弊。與這一現象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論文回流」,在哪裡刊發呢?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
  • 專稿|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與此同時,大量中國的英文版科技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被稱為「論文外流」現象。本文無意討論這一現象的成因與利弊。與這一現象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論文回流」,在哪裡刊發呢?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我國教育界的大事,也是我國科技界的大事。中國出版業可以主動與這些雙一流高校聯繫,創辦一批英文期刊。理論上,每一個雙一流學科承建單位,都足以支撐一種英文期刊。與此同時,我國還有國家實驗室、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作為我國與國際科技界之間學術交流的橋梁,英文科技期刊對內促進我國與國際學術的交流與合作,對外展示我國學術領域的科技成果,在擴大我國的學術影響等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因此,發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是必要的。發展多語種科技期刊。
  • 期刊洞見 | 寧筆: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都用中文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嗎?是不是可以大力發展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去主動承載中國發表大量科技論文的需求呢?如果這個思路成立,中國科技界大約需要多少種中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呢?圖1給出2015—2019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即使可能存在科技政策、外部環境等變化,我們依然可以假設,未來若干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不會低於20萬篇/年。
  • 2018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戰略與對策[J]. 編輯學報. 2018,30(4):337-343.[22] 鮑芳,張月紅,吳堅. 中國英文學術期刊綜合數據與國際影響力解析(1887—2017)[J]. 中國出版,2018(12):3-8.[23] 謝暄,蔣曉,何雨蓮,等.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策略思考:寫在職稱制度改革之際[J].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圍繞建立國際學術話語權,定位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要努力打造優秀成果的交流平臺,減少優秀稿源外流,更要成為中國文化成果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推動我國從科技文化大國向科技文化強國轉變。隨著對期刊發展及學術話語權的重視,很多辦刊理念先進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為中國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學術話語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 快速發表、全球發行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學術期刊
    發表文章涉及地球科學領域包括地球系統科學、自然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水文學、環境科學、全球變化、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地球表層過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與覆蓋變化、環境遙感及數據獲取、處理與同化、算法的開放、應用和建模等。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突圍要先找準問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在論壇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這大概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準確現狀。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戴著「行政化」腳鐐跳不了「市場化」的舞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三)  本報記者 操秀英  科技期刊發展是中國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的一次香山會議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學家說了算  「我們研究所有3種期刊,幾年前就在考慮將它們分成不同層次,分類發展滿足不同受眾需求。但報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編輯部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文杰說,有關部門對期刊的管理甚至細緻到每個編輯每年要有多少個小時的業務培訓,而且培訓內容都有嚴格規定。  「我感覺國內科技期刊的壓力近幾年越來越大。」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影響因子還不高 缺好稿
    28日,由中國科協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北京發布。《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藍皮書》也給出了建議。
  •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發布
    王恩哥在介紹《藍皮書》內容時表示,《藍皮書》首次全面系統地分析了我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豐富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研究成果。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作題為「提升期刊學術質量 服務國家創新戰略」主題報告,分析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方法,對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發展提出建議。
  • 專家學者聚焦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發展
    9月28日,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代國際關係》編輯部主辦的「新時代英文刊現狀、困境及發展路徑」研討會於北京召開。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
  • 中文科技期刊的尷尬:留不住優質論文
    這種現狀的結果就是優質論文的流失,越來越多以英文論文形式發表於國外期刊,我國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不斷下降。「投個稿給中文期刊,9個月(還沒有審完),因為編輯在審兩年前的稿子,這種事屢見不鮮。你還會發現有些稿子排隊比你晚,但發得更快。看不清規則和套路,打電話到編輯部,4點鐘以後往往就沒人了。」這是一位年輕大學老師對中文科技期刊的吐槽。
  •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2020-01-21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該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支持、發起創立,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光:先進位造》!一本與佛山有關的英文學術期刊誕生了
    記者從季華實驗室獲悉,季華實驗室將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共同主辦專注於先進位造及交叉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雜誌定名為《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光:先進位造》,簡稱LAM)。
  •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出版服務合作情況探析
    由此,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迎來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示材料,自2013年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來,按照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每年支持創辦10種新刊,2016—2018年每年支持創辦20種英文新刊,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對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支持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項目。
  • 科技期刊,缺好稿(解碼)
    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藍皮書》也給出了建議。   總量已達5020種,英文期刊增速明顯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辦的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20種,覆蓋理、工、農、醫等各個領域。
  • 新中國成立70年科技期刊發展歷程與展望
    其後,期刊創辦速度明顯減緩,我國科技期刊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優先轉型,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13年至今,我國科技期刊穩步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科技期刊數量穩中有升,學科覆蓋面廣。近五年,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創辦的新刊共計303種,其中有128種為科技期刊,84種為全英文或中英雙語科技期刊。這些新創辦的期刊主要涉及重點研究領域、目前研究相對空白的領域、前沿交叉的學科等 [5][7] 。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由該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近日正式上線出版。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