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代國際關係》編輯部主辦的「新時代英文刊現狀、困境及發展路徑」研討會於北京召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現代國際關係》主編王文峰、《現代國際關係(英文刊)》執行主編趙金富、《中國國家問題研究》執行主編姜志達、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編孫學峰、《中國國際戰略季刊》執行主編張哲馨、Asian Journal of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編輯部主任鈕松等參與會議。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
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但在國際範圍內,我國的英文刊發展仍然落後於一些國家,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英文學術期刊的規模和水準是值得各界關注的問題。
姜志達認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社科期刊「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並且為「走出去」的社科期刊提供了重要議題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較為缺乏,很多學術議題和研究體系一直由西方掌握,許多研究只是對西方研究成果的吸收,而具有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高水平的原創性成果不多,國際化的對話能力欠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在思想和學術領域逐漸改變了西方壟斷的局面。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中國學者和學術期刊掌握著合作理念的倡導權和合作機制的創建權,學術研究有了中國自己的研究體系和研究議題,並以此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中國學術刊物的國際話語權。
對於任何期刊來講,稿源及稿件的質量是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據張哲馨介紹,目前中國英文刊的稿件大多來源於國內學者,國外學者投稿較少。因英文水平所限,部分國內學者文章的英文表達不夠規範,或直接用中文寫成,期刊編輯再進行修改或找專業人員翻譯。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提高英文刊稿件質量,要提高稿件的翻譯水平,才能更好地表達文章思想、對外傳播中國聲音。
此外,與會專家還就期刊定位、智庫建設、國際化程度等問題進行討論。(光明融媒記者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