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聚焦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發展

2020-12-11 光明日報

9月28日,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代國際關係》編輯部主辦的「新時代英文刊現狀、困境及發展路徑」研討會於北京召開。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現代國際關係》主編王文峰、《現代國際關係(英文刊)》執行主編趙金富、《中國國家問題研究》執行主編姜志達、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編孫學峰、《中國國際戰略季刊》執行主編張哲馨、Asian Journal of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編輯部主任鈕松等參與會議。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

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但在國際範圍內,我國的英文刊發展仍然落後於一些國家,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英文學術期刊的規模和水準是值得各界關注的問題。

姜志達認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為社科期刊「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並且為「走出去」的社科期刊提供了重要議題和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較為缺乏,很多學術議題和研究體系一直由西方掌握,許多研究只是對西方研究成果的吸收,而具有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高水平的原創性成果不多,國際化的對話能力欠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在思想和學術領域逐漸改變了西方壟斷的局面。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中國學者和學術期刊掌握著合作理念的倡導權和合作機制的創建權,學術研究有了中國自己的研究體系和研究議題,並以此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中國學術刊物的國際話語權。

對於任何期刊來講,稿源及稿件的質量是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據張哲馨介紹,目前中國英文刊的稿件大多來源於國內學者,國外學者投稿較少。因英文水平所限,部分國內學者文章的英文表達不夠規範,或直接用中文寫成,期刊編輯再進行修改或找專業人員翻譯。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提高英文刊稿件質量,要提高稿件的翻譯水平,才能更好地表達文章思想、對外傳播中國聲音。

此外,與會專家還就期刊定位、智庫建設、國際化程度等問題進行討論。(光明融媒記者 李睿宸)

相關焦點

  • 渝湘學術期刊交流會在中南大學舉行 聚焦高校英文期刊發展
    6月19日,渝湘學術期刊交流會暨湖南省第一屆高校英文期刊交流研討會在中南大學鐵道校區舉行。會議由重慶期刊「編輯大碗茶」學術沙龍和湖南省期刊協會主辦,重慶科技期刊編輯學會、重慶高校學報研究會和湖南省高校學報研究會、湖南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聯合協辦,中南大學出版社承辦。
  • 我國英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問題及對策
    未來,國家應加大對學術期刊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加強優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建設,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學術期刊走出去的扶持力度,特別應加大對國際主流學術語種期刊資助力度,從而推動更多的英文社科類學術期刊走出去。
  • 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最具活力產業之一,我國食品學科建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科研、學術領域異常活躍。」
  • 中國電科院創刊世界首本高電壓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中國電科院創刊世界首本高電壓領域英文學術期刊 發布時間:2016-05-03   來源:本站編輯   4月26日,世界上首本以「高電壓、大電流、強電磁場」為核心內容,聚焦高電壓及其交叉學科前沿研究的英文學術期刊
  •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英文學術期刊在北京首發 來源: 中電新聞網      日期:15.06.02      首發,打造國際知名社團再添利器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曲藝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學會不斷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力度,在國際電機工程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圍繞建立國際學術話語權,定位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要努力打造優秀成果的交流平臺,減少優秀稿源外流,更要成為中國文化成果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推動我國從科技文化大國向科技文化強國轉變。隨著對期刊發展及學術話語權的重視,很多辦刊理念先進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為中國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學術話語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 【中國青年報】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該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支持、發起創立,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本英文期刊上線—新聞—科學網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Satellite Navigation)正式上線出版
  • 「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發展」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高端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北京、山東、湖南、江蘇期刊界和高校1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展開研討。在當前的學術生態中,學術期刊是學術生產機制的末端環節,既承擔了一定的學術評價功能,也是學術評價的對象。研究分析學術評價與學術期刊的關係,對於推動期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第一本英文期刊正式上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由該院與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近日正式上線出版。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 期刊洞見 | 寧筆: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很多學者據此指出,我國英文科技期刊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筆者同意這樣的判斷。也正因為此,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到了需要認真回答的時候:我國到底需要多少種英文科技期刊?筆者認為我國需要1000種左右英文科技期刊,本文就其必要性、可行性、時間點等做出增加「分析和」預測,並就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 2018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來可期[EB/OL].(2018-11-16)[ 2019-01-21]. http://m.people.cn/n4/2018/1116/c28-11903651.html.[11] 任勝利,寧筆,嚴謹. 2017年我國英文版科技期刊發展回顧[J]. 科技與出版,2018(3):47-52.[12]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通過對《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研究發現,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發展先於科學中心的轉移。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各國都重視多語種科技期刊的出版,同時更傾向於選擇英語。發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目前,英語是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語言。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辦刊質量取得突破性進展
    上海是中國期刊出版重鎮,現有科技類、社科類學術期刊420多種,其中英文學術期刊25種。「因為有專業的編輯,通過這兩個通道,近年來CR發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創新性的原創成果,有效地保障了我國科學家的話語權,同時也為推動我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李黨生的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 ...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被SCI...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守偉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科技的巨大飛躍,近10年來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產業之一,我國食品學科建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科研、學術領域異常活躍。」
  • 中國電科院英文學術期刊被SCI收錄
    中國電科院英文學術期刊被SCI收錄 作者:宋鼎 張東嶽    來源:中國電力網  發布時間:2018-11-28 11月23日獲悉,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承辦的英文學術期刊《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與能源系統學報(英文)》(《CSEE
  • 探尋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之路
    另一方面,我國社科類學術期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不僅數量發展到了2660種,而且學術水平穩步提高,形成了門類齊全、能基本滿足科研學術交流需要的學術期刊體系,為推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科學文化事業、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 零的突破,武漢大學英文學術期刊GSIS被SCIE資料庫收錄!
    GSIS創刊於1998年,是我國最早創辦的測繪遙感領域的英文期刊,主編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編輯部設立在武漢大學科技期刊中心,聯合英國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團進行開放獲取(OA)出版。
  • Protein&Cell告訴你:「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靠什麼被認可
    利用9年多時間,將一份具有純正「中國血統」的英文學術期刊辦到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程度,靠的是辦刊人獨具的選稿慧眼、嚴格的審稿標準、非營利的辦刊宗旨,而最終受益的是獲得了更多學術話語權的中國優秀科學家與中國生命科學事業。
  • 科學網— 聚焦組學「三國」 演繹一流期刊
    該刊由領域內一群熱情的、傑出的科研工作者運行,在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的出版獲得了國際認可。」 諾貝爾獎得主、擔任GPB編委的託馬斯·林達爾曾如此評價。 在GPB創刊人兼主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看來,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堅持,GPB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甚至可能難以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