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出版服務合作情況探析

2021-02-19 期刊說

摘 要

目的 了解目前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合作情況,為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辦刊提供參考與指導。

方法 選取具有典型代表性且佔中國期刊合作辦刊市場份額較大的國際知名商業出版集團、全球領先的專業學協會出版社和著名的大學出版社作為分析對象,分析出版商的主要概況及與中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合作情況。

結果 國外出版商主要為搶佔我國高質量的學術資源,而我方主要為藉助國外成熟的專業化出版平臺,以快速走向國際化。雙方的合作內容主要為網絡平臺搭建、期刊出版質量提升、國際宣傳推廣、期刊發展戰略支撐等。

結論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在與國際出版商合作辦刊中存在諸多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發揮管理、引導、服務作用,建立政策引導機制及期刊合作辦刊交流平臺,共享合作經驗。期刊編輯部應該制定期刊發展戰略,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及期刊可持續發展規劃,尋求最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切忌盲目跟風。同時期刊編輯部在國際合作過程中,應該學習國外的先進辦刊理念、出版平臺搭建技術、發行渠道搭建經驗、國際宣傳策略,從而實現搭建我國自主化的國際出版平臺及品牌。

關鍵詞:英文科技期刊 ; 合作出版 ; 國際出版商

英文科技期刊在提升我國科研成果的顯示度和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國際學術話語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科技期刊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中國政府抓住機遇,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2012年1月9日原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於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要鼓勵和支持出版單位開拓國際市場,出版適應國際出版市場需求的數字出版產品,要支持出版單位創辦完全面向國際市場的外語類期刊[1,2]。由此,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迎來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示材料,自2013年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計劃」以來,按照項目實施方案,2013—2015年每年支持創辦10種新刊,2016—2018年每年支持創辦20種英文新刊,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對英文科技期刊支持力度最大、支持面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項目。近年來,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的英文新刊數量逐年創新高,2015年有19種英文新刊獲批,2016年有30種英文新刊獲批。截至2016年底,我國出版的302種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種是在2010—2016年創辦的[3]。我國英文科技期刊不僅在數量上有了快速增長,在質量上也有巨大的飛躍,據統計,2017年,SCI新收錄的中國英文期刊共有18種。在我國英文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快速提升的情況下,我國英文期刊卻沒有可以展示、宣傳推廣的國際化出版傳播平臺,因此,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紛紛「借船出海」,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籤署對外合作協議,希望藉助國際出版商的出版平臺提升期刊學術質量及影響力[4,5]。目前我國75%的英文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出版[6]。統計表明,獲得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六部委發起、科技期刊領域資助額度最高的「中國科技期刊登峰行動計劃」的16種期刊(2016—2018年連續三年資助,單刊每年最高可獲得250萬元資助),全部都與Elservier、Springer Nature等國外出版商合作出版[7]。由此可見,與國外著名出版機構合作是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快速走向國際化及提高影響力的捷徑。

本研究主要就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的期刊合作情況、合作目的、合作內容等進行闡述,以期為後續需要與國際出版商合作的科技期刊提供參考。

1 國際出版商及合作期刊情況

科技期刊的網絡化、數位化、國際化進程加速了我國期刊的國際合作。2005年起,英文科技期刊對外合作方興未艾。據統計 ,我國約有75%的英文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出版[6]。國內除科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大型出版社與國外出版商的合作外,以高校、學協會、期刊為單元的國際合作也迅速展開。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對外出版合作對象主要為國外知名商業出版集團、全球領先的專業學協會出版社、著名的大學出版社。知名商業出版集團包括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愛思唯爾(Elsevier)、威利-布萊克威爾(Wiley-Blackwell)、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Science雜誌社;全球領先的專業學協會出版社包括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IOP)出版社、美國物理聯合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AIP)出版社、美國光學學會(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OSA)出版社;著名的大學出版社包括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UP)、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OUP)。

1.1 知名商業出版集團

(1) Springer Nature。2015年,Nature出版集團與Springer合併成為Springer Nature。這次合併造就了全球最大、最強的科學出版商之一。合併後,Springer Nature的雜誌數量超過了此前世界上擁有雜誌最多的出版公司Elsevier,成為擁有學術雜誌最多的出版集團。目前,Springer Nature集團每年出版3000餘種科技期刊。其中SCI和SSCI收錄的期刊佔比在60%以上,Nature、Nature子刊和Scie.pngic American等期刊在相關學科的排名比較靠前。

Springer Nature一直致力於與中國最傑出的出版社、學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相繼出版了一系列英文學術期刊(表1),為世界科研領域貢獻了重要資源。自2006年Nature出版集團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出版Cell Research,2008年Springer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國第一本開放獲取期刊Nano Research以來,Springer Nature已成功與中國合作出版了150多種高質量期刊,涵蓋近50個學科[8]。

(2)Elsevier。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醫學與科學文獻出版社之一,創辦於1880年。核心產品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同行評議科研文獻摘要和引文資料庫Scopus;全球最權威的工程、應用科學領域文獻檢索平臺Engineering Village,涵蓋Ei Compendex、Inspec、GeoBase、NTIS Database、Referex、Ei Patents等10多個資料庫資源,其中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來源;還擁有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全文資料庫之一的ScienceDirect,ScienceDirect收錄Elsevier旗下各品牌及合作機構的3000餘種期刊,是研究者的強大幫手。 

Elsevier與中國科研和學術出版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Elsevier是第一家在中國成立辦事處的外國出版機構[9]。2001年,愛思唯爾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個代表處。2005年6月起,中國「科技期刊合作計劃」正式實施,首批45種高品質的期刊參與了這個項目。Elsevier在中國的主要合作機構及期刊見表2。

(3) Wiley-Blackwell。2007年,美國John Wiley & Sons(約翰威立出版公司)與英國Blackwell Publishing(布萊克威爾出版公司)合併成為Wiley-Blackwell[10]。目前,Wiley-Blackwell擁有1600餘種期刊,已經與全球700多個學協會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與中國合作的期刊達10餘種(表3)。

(4) Taylor & Francis。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團擁有200多年的出版經驗,是世界領先的學術出版社之一,出版的內容遍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科學技術和醫學等領域,並在出版界和學術界均享有頗高的聲譽。目前,Taylor & Francis期刊資料庫提供超過2600餘種經專家評審的高質量期刊,包括來自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先驅出版社Routledge以及聲譽卓越的Psychology Press的期刊[11]。Taylor & Francis擁有500餘種高質量的科學與技術類期刊,超過70%的期刊被SCI收錄;其還擁有1500餘種高質量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其中創刊時間最早的期刊創辦於1997年;Taylor & Francis與中國一些單位也展開合作並出版了優質期刊(表4)。

(5) Science雜誌社。Science雜誌社擁有悠久的辦刊歷史、極高的同行評議標準及編輯質量、世界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同行評議團隊、來自世界著名大學的專業背景深厚的編輯、作者的國際性以及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堅強後盾[12]。Science雜誌社雖然規模較小,但旗下擁有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Signaling、Science Immunology、Science Robotics等高水平期刊。隨著國際知名出版商與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合作的推廣與逐步深入,Science雜誌社開放了與中國科技期刊的合作。2018年1月29日,科技導報社和Science雜誌社就共同推廣宣傳全新綜合性英文科技期刊Research舉行籤約儀式。科技導報社的Research為Science自1880年創建以來的第一本合作期刊,Research將利用Science雜誌社的高影響力國際化傳播平臺和豐富的國際化高端學術資源,快速提高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力爭在短期內辦成一本具有國際一流學術水平的國際著名綜合性科技期刊,比肩世界名刊,助力中國的重要創新性科學研究成果快速進入國際科技交流中心。同時,與Science雜誌社的合作推廣為我國打造國際一流水平的科技期刊積累經驗,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為科技工作者服務。2018年7月4日,南京農業大學與Science雜誌社舉行合作創辦英文期刊Plant Phenomics(《植物表型組學》)籤約儀式,該期刊已於2019年1月正式上線發行,是Science雜誌社在亞太地區合作出版的第二種期刊,該期刊採用開放獲取的出版形式。

1.2 專業學協會出版社

(1) IOP出版社。IOP出版社是全球領先的專注於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科技出版社,是IOP的重要組成部分。IOP出版社與世界知名學協會開展廣泛的期刊出版合作,包括中國物理學會、歐洲物理學會、德國物理學會、歐洲光學學會等。

IOP的出版活動始於1874年的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Society(《物理學會學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已經發展到包括70多種期刊、會議記錄、雜誌和科學新聞網站。代表性期刊為Journal of Physics系列期刊,出版學科均為物理學及其相關學科。IOP出版社與中國的學協會、研究所等也展開了期刊合作(表5)。

(2) OSA出版社。OSA的資料庫Optics InfoBase包括14種OSA期刊、8種合作出版期刊和OSA主題會議錄系列、三大行業會議錄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OFC)、Conference o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CLEO)、Frontiers in Optics(FIO)以及2012年新推出的Optics Image Bank(OSA 光學影像圖庫)。OSA出版社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經過同行評議的光學與光子學文獻集合。根據2011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數據,OSA出版與合作出版的15種高品質同行評議期刊刊載了光學和光子學領域35%的文獻,而這些文獻被引用的數量佔這兩個領域被引文獻總量的41%[13]。SCI收錄的77種光學期刊中,OSA出版的8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在前25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Chinese Optics Letters是OSA與中國合作的第一本期刊,繼合作出版Chinese Optics Letters之後,雙方再次強強聯手出版Photonics Research,標誌著中國雷射雜誌社與OSA在期刊出版方面的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是OSA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作出版的第二本期刊,也是OSA與中國光學界合作出版的第二本期刊。

(3) AIP出版社。AIP成立於1931年,是一個由10個成員學會組成的非營利性的會員團體聯盟。AIP不僅是數字出版的先驅,而且還是世界上物理學期刊的最大出版者之一。AIP出版社也是居於領導地位的科學出版社,AIP及其會員的出版物佔據了全球物理學界研究文獻1/4以上,已成為物理學相關文獻的核心。

目前AIP出版社與合作夥伴一共出版了40餘種物理及相關科學的同行評議學術期刊,其中5種期刊為金色開放獲取期刊,包括旗艦期刊《應用物理學報》和《化學物理學報》,兩種雜誌(包括Physics Today)以及AIP會議論文集系列(回溯到1970年第一卷)。2017年,AIP期刊出版平臺共刊發了超過14000篇文章。按照出版的物理類的文章數量來排序,AIP在所有出版商中位列第四;按照被引頻次排序,AIP位列第三。AIP與中國的首本合作期刊為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於2012年正式出版。

1.3 大學出版社

OUP與CUP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出版社。

(1)OUP。OUP以其出版物涉獵的範圍廣泛而著稱,其中包括各個學術領域的著作、教科書、英語教學專書、工商管理著述、聖經、音樂、兒童書籍、詞典、工具書、期刊等。OUP出版期刊的覆蓋範圍非常廣。2017年的JCR數據顯示,在OUP出版的440餘種期刊中,SCI/SSCI收錄的期刊有288種,收錄總數佔出版期刊總數的65%以上。OUP出版的期刊中不乏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刊物,其中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Brai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Public Opinion Quarterly等期刊的影響因子均在相關領域內排名第一。OUP與中國機構也展開了期刊合作(表6)。

(2) CUP。CUP為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如今,該出版社每年出版約1700種學術圖書及近400種學術期刊,出版領域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醫學等學科,作者隊伍遍布全球,並為超過70位諾貝爾獎得主出版過專著。2018年CUP出版的期刊總數達393種,其中SCI、SSCI、AHCI收錄期刊283種,佔比約為72%(JCR 2017)。期刊文理比例約6…4,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CUP出版的每一種學術期刊都必須在經過CUP出版管理委員會(The Press Syndicate)的審核與正式批准後方能出版。出版管理流程與更廣泛的同行評審流程是持續支撐和維護CUP出版水準的重要準則。根據2016年的JCR,35種CUP出版的期刊排在各自學科的前10位,其中18種排在前5位。超過60%的劍橋期刊是學協會合作出版期刊,不僅保證了出版內容的學術權威性,也為學協會成員和全世界讀者提供高品質服務。

CUP與中國學術機構合作緊密,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作出版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出版Asia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出版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2 合作目的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科技期刊出版業市場也出現了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出版集團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在世界各地搶佔學術資源。隨著中國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多及科技實力的提升,科技產出數量及質量發展迅速,據英國Nature雜誌發布的《2018全球自然指數》,中國對世界高質量科研的總體貢獻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中國巨大的學術資源及市場使眾多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紛紛搶灘登陸中國,搶佔中國的學術資源與市場,擴充自身的出版資源。

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英文期刊學術出版集團或者平臺能夠獨立地走向全球市場,與國際上知名出版商爭奪市場,獲取出版市場利潤。因此,國內的英文期刊為提升國際顯示度,紛紛「借船出海」,和國際知名出版商合作辦刊,以期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取成效:(1)擴充期刊發行渠道,提升期刊顯示度。國外出版集團的數字出版平臺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無一例外地擁有內容齊全、功能強大的數位化出版平臺,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作者群、在線編輯、審稿專家等資源,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可利用國外成熟的、專業化在線平臺及發行渠道將期刊及載文及時、快速地推廣至相應的受眾,提高國際知名度,加快國際化發展。(2)學習先進的辦刊理念。國外典型的科技期刊出版巨頭在其出版運營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出版經驗,我方可在與國外出版商合作過程中學習國外先進的出版理念,同時利用國外出版商提供的各種出版服務,如英文潤色、人員培訓和交流等,提高期刊質量和辦刊水平。(3)提高被國際知名檢索機構收錄的概率。合作期刊可使用國外出版商的具有國際水平的稿件處理系統,一方面,優化稿件處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使期刊論文遵循國際同行評議標準,提高同行評議質量,進而提高學術質量,便於期刊的國際化。有研究表明,與國際出版社合作,採用國際投審稿系統處理稿件,論文審稿、編輯遵循國際慣例,是期刊入選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的重要策略之一[14]。

3 合作內容

(1) 網絡平臺搭建。一是提供國際化的投審稿系統。國際上常用的投審稿系統有ScholarOne、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EES),PXP等在線投審稿系統。這些國際化的投審稿系統均為網絡在線系統,可以從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多平臺同時登錄和使用。作者通過在線投稿可以隨時追蹤稿件狀態,編委成員可以在線處理稿件評審過程,同時也允許評審人在線提交報告,極大地加快了稿件處理速度和效率。部分投審稿系統甚至可以根據合作期刊的要求配置個性化的編輯出版流程,支持最新的行業趨勢和需求,包括ORCID、CrossCheck、FundRef等的連結。二是期刊主頁網站建設。在出版商的出版平臺上設置期刊主頁,並及時更新數據,實現期刊數據的在線出版、保存。負責電子版的設計、生產,包括DOI號申請、元數據的生產等。

(2) 國際化的宣傳推廣。在相關期刊群主頁上顯示期刊和期刊文章,在郵件推送中加入期刊和期刊文章;推送年度亮點文章;製作期刊宣傳頁(電子版和紙質版)、宣傳資料(易拉寶、會議宣傳、給編委的宣傳資料等)等。

(3) 期刊出版質量提升。合作期刊可享有專業化的稿件加工生產服務,包括對原始稿件的排版加工、語言潤色、校樣的核對,確保及時、始終如一的專業出版。部分出版商會安排期刊的專有期刊經理和出版支持經理,以確保快速、準確的高質量出版。

(4) 期刊發展戰略支持。利用期刊內容、作者讀者分布、引用下載量和發行情況等數據的分析,指導期刊有目的地開展組稿、約稿以及國際宣傳推廣等活動。為了進一步擴大合作期刊的範圍和建立期刊長期編輯發展策略,出版商會不斷提供相關信息服務內容,包括出版和使用數據年報,可以用於定位期刊的收錄方向或其他目標。同時可根據期刊發展需要進行調整,提供信息服務和支持以進一步幫助期刊達到發展目標,如期刊推廣、擴大讀者群、引用最大化、被重要資料庫收錄,並最終實現期刊極具競爭力的學術實力。

4 國際合作問題及思考4.1 合作目標的選擇

部分英文科技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時,缺乏對合作方式、合作內容、合作預期、合作成效的深入調研與思考,僅僅是跟了「借船出海」的風,導致國際化合作出版流於表面化、形式化。部分英文期刊在合作之前缺乏從期刊發展戰略層面謀劃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後才發現出版商的發展戰略、發展重點與期刊的發展思路契合度不高,在一些方面制約了期刊的自主化發展,首期出版合作合同到期之後更換合作出版商的期刊也為數不少。因此,在進行國際合作之前,要制定期刊的戰略發展定位及可持續發展思路,對國內期刊的合作方式、合作內容、合作預期、合作成效進行深入調研,設定期刊想要達到的目標。在選擇合作出版商時,切忌跟風,不能認為與我國合作出版期刊較多的出版商即為最好的合作對象,也不能單純地以合作費用高低、合作內容多少來判斷,而要對出版商進行深入的調研,準確把握出版商的發展戰略與發展重點,對比目標出版商的優勢與特點,綜合考慮出版商的多種因素——包括出版商出版同類期刊的質量、服務響應速度、出版商的學術聲望及品牌效應、對期刊運營管理專業化程度及戰略支持力度、國際宣傳推廣深度及廣度等,同時結合自身期刊的發展戰略定位與長遠發展思路,尋求與期刊目標契合度最高的國外出版商,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

4.2 出版服務合同的規範引導

目前,我國已經有400餘種科技期刊與國外出版商進行合作出版,但是我國科技期刊的小、散、弱狀態決定了我國科技期刊與國外出版商合作談判、籤訂合同時幾乎都是單兵作戰,相比於具有豐富的市場經驗、版權、法律意識的國際出版巨頭,國內科技期刊市場意識淡薄、對國際版權意識不足、缺乏成熟有效的國際合作經驗,因此,在合同的籤訂過程中,處於弱勢狀態的國內科技期刊出讓了許多利益。調研表明,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在與國外出版商合作中是沒有獲取任何經濟利益的。這種經濟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也顯示了我國科技期刊在合作中的弱勢地位,而版權歸屬、經濟利益等合作出版中的不平等現象終將對我國的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建議出版行業相關部門充分發揮管理、引導、服務作用:規範國際出版合作法規、政策,自上而下做好宣貫工作;有計劃地組織國際合作出版相關法規、合作談判、合同籤訂的業務培訓,強化國內科技期刊的版權意識、市場意識等;召開國際期刊合作經驗交流會,建立編輯部相互溝通的渠道,共享國際合作經驗,規避合作陷阱。

4.3 自主期刊平臺的建設

國際合作出版是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走出去」、提升國際顯示度、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有效地帶動中國科技期刊行業的發展,促進中國期刊業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自我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外出版商開展廣泛合作以來,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取得了諸多喜人的成績。目前,大部分期刊的合作模式為「編輯部負責學術內容,合作商負責期刊平臺搭建及運營」。在這種模式下,期刊的網絡平臺搭建、遠程稿件處理、數位化出版、發行管理全部依靠國外成熟的平臺與渠道,致使國內缺乏建設國際化自主平臺的能力培養與積累的機會,致使我方出版業的核心能力與技術完全依靠國外出版商,喪失了自主發展能力。因此,我方在與國外出版商合作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外方為我方提供的學習、交流、培訓機會,積極汲取外方的經驗,學習外方的先進管理理念、平臺搭建技術和發行渠道搭建經驗,建立適合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國際化平臺及發行渠道。

5 結論

本研究就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的期刊合作情況、合作目的、合作內容、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闡述,以期為科技期刊與國際出版商的合作提供參考。但本研究的信息獲取僅限於文獻查閱及網站搜索,缺乏深入實地的調研,尚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及系統研究。但不可否認,國際合作出版是國內英文期刊快速走向國際、提升國際顯示度、增強國際影響力的有效捷徑,但不能成為中國期刊走向國際的唯一途徑。國內期刊應該理性對待國際合作,不要盲目跟風,同時國內出版方應在「借船出海」的過程中學習外方經驗、技術、出版理念等,搭建自主化的國際出版平臺及品牌,積極向「造船出海」轉變。

作者貢獻聲明: 

劉玉娜:設計論文框架,收集和整理素材,撰寫並修改論文; 

楊蒿,唐勇:校核論文。 

(本文責編:李翠霞)

參考文獻請點擊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據JCR 2018版,我們整理出2018年發表研究論文和綜述超過5,000篇的期刊(見表4)。巨刊通常為多學科服務,至少也是「小綜合」。建設巨刊,通常需要「旗手」,如PLoS系列扛著開放獲取(Open Access)的大旗;或者強大的品牌,如IEEE等。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出版商和頂級學會或協會,在繼續嘗試巨刊模式。
  • 專稿 | 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但要想成為全球第三,我們顯然需要出版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至於要不要「趕英超美」,那是另一個話題。從操作層面,建設1000種英文科技期刊可行嗎?大致的時間點?我們嘗試著分析如下:2.1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總量現狀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截至2018年底我國出版英文科技期刊333種[5]。
  • 專稿|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但要想成為全球第三,我們顯然需要出版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至於要不要「趕英超美」,那是另一個話題。從操作層面,建設1000種英文科技期刊可行嗎?大致的時間點?我們嘗試著分析如下:2.1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總量現狀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截至2018年底我國出版英文科技期刊333種[5]。
  • 期刊洞見 | 寧筆:我國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
    從表1可以看出,全球知名學術出版商均有一定的期刊出版規模。中國出版企業,尤其是科技出版企業,在國際化進展中,也需要擁有一定規模的英文期刊。目前,中國只有科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擁有英文期刊分別達幾十種,與全球知名學術出版商差距較大。
  • 2018年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發展回顧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戰略與對策[J]. 編輯學報. 2018,30(4):337-343.[22] 鮑芳,張月紅,吳堅. 中國英文學術期刊綜合數據與國際影響力解析(1887—2017)[J]. 中國出版,2018(12):3-8.[23] 謝暄,蔣曉,何雨蓮,等. 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策略思考:寫在職稱制度改革之際[J].
  • 我國科技期刊面臨四大難題
    據統計,自2000年起,我國許多學者發布的論文收錄在國際SCI的情況明顯高於中國大陸的SCI,並且逐年拉開差距,直到2016年,只有接近8%的論文被收錄在中國大陸SCI期刊上。從數據上看,我國學者的論文收錄流失情況十分嚴重。——弱小。
  • 上海英文期刊: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國際傳播力逐步提升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日前對上海英文期刊的整體發展情況進行梳理與總結。近年來,在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六部門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以及上海繁榮發展學術期刊政策的推動下,上海一批英文期刊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期刊核心競爭力與服務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 【科技日報】首本遙感英文期刊《國際遙感學報》將於明年初出版
    【科技日報】首本遙感英文期刊《國際遙感學報》將於明年初出版 2020-11-01 科技日報 陸成寬 他表示:「該期刊的最終目標是成為遙感與對地觀測的頂級出版物,期待在吳一戎院士引領下以及空天院的指導和合作下,該期刊能夠取得成功。」  空天院是我國空天信息科學領域的重要科研力量,現擁有23個國家級/院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及非法人單位,承辦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學院和光電學院等,並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 轉型期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
    通過對《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研究發現,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發展先於科學中心的轉移。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各國都重視多語種科技期刊的出版,同時更傾向於選擇英語。發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目前,英語是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語言。
  • ...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2級別
    近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 中國需要約1000種英文期刊
    2.2  我國建設英文科技期刊的積極性高我國各種辦刊主體,對創辦新的英文期刊有著很高的積極性。整理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一期和二期每年以及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第一年的申請數量、資助數量如表3所示。
  • 掌閱籤約英文書籍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
    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管主辦的2016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舉行。在本屆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掌閱科技與全球最大的英文書籍出版商之一哈珀 柯林斯出版集團舉行了籤約儀式,哈珀 柯林斯將提供了大量優秀英文作品到掌閱平臺,將令國內原版書愛好者大飽眼福!  據悉,掌閱科技是哈珀 柯林斯在國內第一家合作的電子書平臺,哈珀 柯林斯也是掌閱科技在國內合作的第一家國際出版社。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圍繞建立國際學術話語權,定位於「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僅要努力打造優秀成果的交流平臺,減少優秀稿源外流,更要成為中國文化成果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推動我國從科技文化大國向科技文化強國轉變。隨著對期刊發展及學術話語權的重視,很多辦刊理念先進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定位為中國期刊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造學術話語權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 MedComm全英文生物醫藥期刊,天府新區造!
    4月16日,一篇科研文章發表在了才創刊的MedComm期刊上。這代表了天府新區與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美國最大出版集團WILEY共同創建的全英文生物醫藥專業期刊MedComm(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6882663)正式開始對外接收投稿。
  • 中國科協年會研討科技期刊發展:向世界一流期刊看齊
    我國科技期刊如何提升競爭力?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發展有什麼趨勢?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與會專家就此進行了討論。專家表示,集群化、市場化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重要途徑。「中國科技期刊想提高影響力,有必要走數位化、集約化、集團化、國際化之路。」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說。近年來,我國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期刊發展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眾多優秀高水平論文選擇在國外期刊發表,高質量稿源不足。學科覆蓋面不足也是我國科技期刊存在的短板。
  • 【中國網】《衛星導航(英文)》期刊正式上線出版
    這是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第一本英文期刊。  據介紹,期刊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科學委員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共同關心支持、發起創立,基於施普林格·自然開放獲取信息平臺(Springer Open)和先進辦刊理念,採用國際同行評議、完全開放獲取的辦刊模式。
  • 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入選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
    近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在杭州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結果。由西南交通大學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與生物摩擦學,簡稱BSBT)入選我國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達到國內外知名期刊水平,即T2級。
  • 科學網—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近20年來,JIPB在國際化發展方面不斷取得進展,已經成為代表中國植物學發展水平、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期刊。 「老城改造」 入SCI資料庫、全英文出版、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回溯期刊的發展歷程,種康認為JIPB有三個關鍵的節點。
  • 《衛星導航(英文)》期刊上線出版
    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合作的開放獲取期刊《衛星導航(英文)》(Satellite Navigation)上線出版。
  • 科技期刊,缺好稿(解碼)
    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藍皮書》也給出了建議。   總量已達5020種,英文期刊增速明顯   《藍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辦的科技期刊總量已達5020種,覆蓋理、工、農、醫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