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16日,我國著名昆蟲學家趙善歡院士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
他是大學霸——4年讀完本碩博,26歲當教授;
他是大學者——提出做學問要善於兩頭抓;
他是大教育家——一生治學嚴謹,以實驗室為家……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任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院長。
趙善歡1914年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他從小喜歡觀察自然界,捕捉千奇百怪的昆蟲,很早就萌發了研究昆蟲的志向。
1929年,年僅15歲的他進入了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專門部學習。
這個年輕人很快就博得眾多知名教授的青睞,包括水稻專家丁穎、植物學家陳煥鏞、土壤學家鄧植儀和昆蟲學家尤其偉等。他勤奮好學,課餘時間不是上圖書館,就是在野外捉蟲製作昆蟲標本。1933年,趙善歡畢業留校任助教。
1935年,在中山大學農學院推薦下,他被選送至美國俄勒岡農業大學深造,僅一年時間即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
1936年9月,他轉學到康奈爾大學深造,這所學校培養的農科博士,在當時的美國首屈一指。
在康奈爾大學,他除了學好各門必修課,學校的學術活動也幾乎每場必到,課餘還自學了德文、法文。一年暑假,他專程到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在著名昆蟲分類學家和動物生態學家的研究機構裡跟班學習。另一個假期,他又到當時世界著名的加州南部河邊柑桔試驗場去實習。
獨在異鄉,他多數節假日都在實驗室裡度過。每年的聖誕節,寬敞的教室裡空無一人,趙善歡一個人看書做實驗,兼給試驗植物淋淋水。後來,他許多次談論過往時都津津樂道:「這樣的節日過得最愉快!」
功夫不負有心人,趙善歡在康奈爾大學三年,第一年便取得碩士學位,接著又用兩年時間取得了博士學位。學習期間,他在美國多家昆蟲學雜誌包括有學術影響的刊物上發表了論文數篇,受到許多教授和專家的器重,畢業時更受聘於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然而,由於他心懷國事,不貪優厚待遇,毅然辭職回國。
1939年底,趙善歡回到了戰亂中撤到雲南澄江的中山大學農學院,擔任副教授。憑著出色表現,次年晉升為教授,當時只有26歲。
趙善歡從事昆蟲研究六十餘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有一句名言:「做學問要善於抓兩頭:一頭是了解國際先進科技成果,一頭是了解國內生產實際,包括學習和總結群眾的生產經驗。」他自己正是這樣踐行的。
趙善歡精通英文,又自學了德文、法文、日文和俄文等多國語言,他常年訂閱十多種國內外雜誌,掌握國際科技發展動態,汲取國際科技最新營養。
另一方面,趙善歡非常重視調研實踐。早在1933年,他獨自跋涉數千裡,深入到廣東十多個縣的鄉村,歷時兩月餘,廣泛調查各地農作物的主要蟲害情況,寫成調查報告在學院刊物上發表,得到教授和同事們的大力肯定。
回國後,他留意到現代科學對殺蟲植物領域缺少研究。1940年至1941年間,他與林世平先生一起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廣東五省大範圍調查,在1942年編撰完成《我國西南各省殺蟲植物編撰報告》,成為我國殺蟲植物研究的新裡程碑。即使到晚年七八十歲的高齡,趙善歡依然堅持到田間,了解實際生產情況。
正是在這條努力求索的道路上,他取得了受國際學界矚目的研究成果:五十年代,他與王鑑明教授等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團分布的學術觀點,他還根據三化螟的越冬習性和生理特點,提出了早春季節灌水浸田的防治措施,大面積推廣獲得很好的效果。
六十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緊密結合的「殺蟲劑田間毒理學」學術觀點,把昆蟲毒理學和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
八十年代以後,他致力於害蟲綜合防治和植物質殺蟲的研究,提出了以人工合成及天然產品的昆蟲生長發育抑制劑作為第三代殺蟲劑的新概念。晚年出版《昆蟲毒理學原理》科技專著(英文版),是趙善歡研究之大成,影響深遠。
作為殺蟲植物的開山鼻祖,趙善歡在華農校園內開闢了殺蟲植物標本園。這個小園子坐落於校園西南角,堪稱中國植物源農藥的發源地。
趙善歡每次出差都十分注意收集各種殺蟲植物。甚至連出國訪問、講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緊張日程中也從不放過機會。
每當找到一種新的殺蟲植物,他總是十分高興,一回學校,未進家門,就直奔殺蟲植物標本園,囑咐工人立即將帶回的植物種好後,才放心離去。
為了引進一種高效殺蟲植物——印楝,趙善歡與中青年同志通過國外同行,成功將印楝從非洲引進我國。如今,與印楝素相關的農藥,已經成為我國植物制農藥的主流產品。
趙善歡生前共收集栽種了196種殺蟲植物,如今已發展到300多種了。
趙善歡先生一生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致力於教學、科研和學院領導工作。50年代,他主管教學工作,常常一早騎自行車挨家挨戶向各系系主任布置工作,匆匆用完早飯又趕上講臺。
他主講多門課程,儘管內容早已十分熟練,但每學期授完講總要再修改補充講稿。他十分注重提高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強調辦事或約人談話要集中精神,事先應有足夠的準備,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每天上午精力充沛的時間幹。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用於工作,他習慣在離住所較遠的實驗室用簡單午飯和午休,節假日上實驗室更是慣例。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1997年,那時83歲的他已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再次走到實驗室。
此後,他依然每天坐車到實驗室指導工作,一直到去世的前幾天。
「文革」結束之後,趙善歡擔任學院院長。儘管百廢待舉,面臨許多困難,但是他勵精圖治,和其他領導成員一起帶領師生,努力加強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認真整頓教學秩序,倡導和發揚良好校風學風,使學院各項工作開始走上正軌,為以後的改革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經過此後多年的努力,他所在的昆蟲學科,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他主持的昆蟲毒理研究室,也成為國家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昆蟲生態毒理實驗室的一部分。
趙善歡治學以嚴謹著稱。要求總是比別人高一個層次。曾有一位研究生畢業答辯時,部分答辯委員認為論文不錯,可以授予學位了,只有身為導師的趙善歡,堅持認為該生還有一定差距。在他的嚴格要求下,趙善歡的學生總是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華農1號樓總是燈火通明,節假日也忙忙碌碌。
趙善歡培養了一批高級專門人才,包括40多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及2位博士後,他們大多數已成為教學科研骨幹。
1999年12月2日8時30分,趙善歡院士因病在廣州與世長辭,享年85歲。
一年後,他生前好友和學生集資建造的趙善歡院士銅像座落在殺蟲植物園中,深邃的目光凝視著開創了他的事業的這塊土地,關注著繼續他事業的人們。
大師已飄然遠去,唯有精神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