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來源於生活。《莎翁情史》的編劇們,大膽的假設了,莎士比亞在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所發生的婚外情故事。讓生活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莎士比亞,更能夠讓我們現代人所理解。不過奧斯卡最佳,依舊堅定的秉持著婚外戀必須死的傳統。讓莎士比亞和「朱麗葉」的化身薇奧拉,分道揚鑣。這種對於傳統和主流的堅持,是非常重要和可取的。這一表態,也算是為當時鬧的沸沸揚揚柯林頓性醜聞,擺明了奧斯卡官方的立場。
正文
在看過這部電影後,對《莎翁情史》在1999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個人是非常肯定的。在冷戰結束後的幾年中,我們大洋彼岸樂觀的美利堅電影人們。開始將目光越來越多的聚焦於,花好月圓的男男女女。這充分說明了,美國人在冷戰結束後,那種不可一世和安逸感。也表達了,美國電影的話語權被越來越多的女性說佔據。
97年的最佳《英國病人》、98年的最佳《鐵達尼號》、99年的最佳《莎翁情史》,或許還應該算上96年的最佳《勇敢的心》。其中愛情戲的佔比,遠遠高於85--95年這10年之間。這一變化,不僅說明了美國國內一片歌舞昇平,也可以理解為女性運動的又一次覺醒。1999年奧斯卡最佳的角逐,可以說堪比1994年。除了得到桂冠的《莎翁情史》外,入圍影片還有《美麗人生》《拯救大兵瑞恩》和《細細的紅線》。就幾部電影製作水準和劇本功力來說,較《莎翁情史》還是高了那麼一籌。 但《莎翁情史》最終奪魁,依舊是題材上討好了某些主流的聲音。
莎士比亞的戲劇,在其筆下流淌出之後,時至今日依舊堪稱經典。我相信在很多年之後,依舊會有人記得他。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62年的奧斯卡最佳《西區故事》,就將這個故事改編到了當時的紐約街頭。可以說所有的戲曲人和電影人,都將這齣戲目奉為圭臬。當然更多的是那些少女們,對於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的嚮往和憧憬。
我認為《莎翁情史》,另一個成功的秘密在於更加的通俗化。相對於《英國病人》和《鐵達尼號》那種,生離死別的愛情。 出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更加能夠接受《莎翁情史》這樣喜劇感比較足的愛情故事。畢竟真正的藝術是應該通俗的,在當時寒冬中的好萊塢電影市場。我們的編劇和導演們,更加應該放下身段,將這種美好的愛情、包裝成讓眾人可以接受的形勢,推廣給普羅大眾。所以這部電影本質是反精英模式的,其所表達出的藝術普世性,愛情普世性,充分打動了當時的評委們。
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來源於生活。《莎翁情史》的編劇們,大膽的假設了,莎士比亞在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所發生的婚外情故事。讓生活在文藝復興時代的莎士比亞,更能夠讓我們現代人所能夠理解。不過奧斯卡最佳,依舊堅定的秉持著婚外戀必須死的傳統。讓莎士比亞和「朱麗葉」的化身薇奧拉,分道揚鑣。這種對於傳統和主流的堅持,是非常重要和可取的。這一表態,也算是為當時鬧的沸沸揚揚柯林頓性醜聞,擺明了奧斯卡官方的立場。
溫情的開始,總是伴隨著有些悲情的結尾。家庭、責任、命運,人世間的種種。註定了某些愛情,只能如流星一般,划過天邊。有道是曇花一瞬,美麗卻是永恆。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千萬別太過貪心。當然也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的科林·費爾斯大叔,在《英國病人》和《莎翁情史》中,先後兩次被綠,最可恨的是《英國病人》的男主拉爾夫·費因斯和《莎翁情史》的男主約瑟夫·費因斯是對親兄弟。看樣子英國人,對於某些精英形象男的嘲弄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最後電影還不忘如何引導,我們的後輩去正常的戀愛,並接受一些傳統觀念。這些也是發展中的中國,必須好好的去面對和思考的。青少年人群,充滿著對於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對於某種未知事物的嚮往。作為重要宣傳手段的電影製作者,我們的中國電影人需要更多去思考,如何引導有些躁動的年輕人們,來接過我們中華的傳承,並將其薪火相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