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28日,由北京中醫藥學會和北京中醫醫院藥學部聯合主辦的北京市繼續教育項目「中藥製劑技術及臨床應用培訓班暨第三屆中藥傳承發展高峰論壇」在醫院多功能廳召開。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北京中醫藥學會秘書長王春生、劉清泉院長等領導以及金老弟子、全市醫療機構的百餘位藥學同仁參加論壇。本次論壇同步線上直播,眾多對中醫藥感興趣的朋友相聚雲端,共享學術盛宴。
徐春軍副院長主持開幕式
劉清泉院長在致辭中表示,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十分重要,應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以提升臨床療效為根本點,中醫、中藥領域的專家共同攜手,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的精華。
王春生秘書長指出,中藥製劑的深入研究是新藥開發的搖籃。用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對傳統中醫藥製劑進行科學的傳承與開發,是我們中醫藥人的責任和擔當。
學術講座中,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以《鮮藥的歷史與臨床應用》為題,進行了精彩講座。金老表示,有醫就有藥,鮮藥有顯效。鮮藥的應用起源早,用法多樣,往往療效顯著。鮮藥的應用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均有記載;明朝名方「銀翹散」、「五汁飲」中皆有應用;民國至今,鮮藥應用更為盛行,京城「四大名醫」,如蕭友龍、孔伯華、施今墨、汪逢春及其後人都喜用鮮藥。金老表示,中醫要懂中藥。隨著科技發展,振興傳統中藥應用、不斷提高臨床治療功效,功在千秋。
劉清泉院長講座圍繞溫病用藥展開,分享了吳鞠通關於溫病的闡述和分類,及明清兩代醫家不斷完善溫病診治的理論和實踐,結合吳鞠通醫案講解了「溫病三寶: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的組方特點與在溫病救治中的運用,並分享了他在武漢、北京救治新冠患者的臨床體會。
毛克臣教授講座主題是《傳統中藥製劑蜜丸的製備工藝技術》,結合安宮牛黃丸的製備過程,詳細介紹了中藥蜜丸的整個生產流程和工藝。讓我們領略了傳統製藥「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匠人精神。
隨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詹志來副研究員帶來《道地藥材的歷史、內涵及分布》的講座,講解了產地對藥材質量的影響。北京市東城區食品藥品安全監控中心侯揚副主任帶來《傳統飲片經驗鑑別及夏季養護》的講座,介紹了不同中藥材的養護、防蟲知識,分享了冬蟲夏草等名貴中藥材的鑑別經驗。
8月28日,王國瑋教授帶來《千年古方》的講座,介紹了蘇合香丸和牛黃清心丸的歷史由來和傳承。北京中醫藥大學裴雪重教授圍繞《用科學方法研究紅樓夢藥方和版本》展開講座,分析冷香丸的組方、藥效、藥理及現代醫學的驗證結果,並對《紅樓夢》的歷史版本進行了論證。
「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中藥的製備技術很重要,而直面患者的中藥調劑技術同樣重要。北京中醫藥大學翟華強教授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金豔副研究員分別分享了《國醫大師金世元中藥調劑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講座和《國醫大師金世元傳統調配視頻紀錄片》。翟華強教授詳細介紹了金老「立德、明理、授業、解惑、傳道」的中藥調劑學術思想和工匠精神。金豔副研究員則通過視頻資料,展示了金老在藥櫃前進行中藥調劑的親身示範,盡顯閘櫃精神和大師風範。
藥學部主任吳劍坤總結髮言,感謝與會專家的精彩講座。今年是第三屆中藥傳承發展高峰論壇,既延續了前兩屆的傳承特色,又融入了現代前沿研究。中藥傳承,習古、化古而不泥古;發展創新,源於傳承經典。
參會學員表示,大會培訓內容豐富,名師匯聚,傳道授業解惑,為線上線下的藥學同仁和中醫藥愛好者帶來一場豐盛的學術盛宴。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學習機會,提高專業素養,為發展創新中藥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北京中醫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