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階:重視院內中藥製劑研發 提高臨床療效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健康3月11日消息 (孫慧)「重視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研發,促進臨床療效提高。」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階在做客新華網新華會客廳時表示,希望在保持中醫療效的同時,通過特色來提升臨床療效。

    緩解「看病難」需要多方聯動

    據了解,廣安門醫院一年的門診量約300萬人次。王階表示,醫院通過制定合理就診流程、整合醫療資源,醫生提高效率並加班加點等方式,來儘量滿足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具體做法一是在就診流程和提升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上下工夫,二是通過提高臨床療效來實現。王階說,整合醫療資源,不管是「醫聯體」還是醫院聯動等方式,對看病難問題都會有所緩解。

    據了解,2011年,大興區政府把大興區中醫院託管給了廣安門醫院,成立廣安門醫院南區。當時大興中醫院日均門診量約1500人,如今日均達5000人,年門診量也由40萬人次提高到了140萬人次。具體做法是「一院兩制、統一管理、單獨核算」,同時派廣安門醫院本部的醫生到南區出診,每位醫生一天看50-70個病人,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部的門診壓力,也使大興區及周邊地區居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移動一個醫生可以少移動50個病人,因此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王階說。

    通過治未病晚得病緩得病少得病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王階認為,此舉對提高全國的醫療衛生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對自己健康的評估。」王階說,「治未病」是中醫傳統的一個概念,面對疾病,好的醫生可以進行健康評估,預見到它的發展,積極進行應對。

    對於如何從公共衛生角度認識「治未病」,王階表示,可從三方面來看,首先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的發生;其次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惡化,不要因為小病而變成大病,然後導致死亡;最後是「愈後防復」,指的是病已經好了,還要防止它復發。

    王階說,目前,這三條基本原則在臨床有了更多的創新。如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預防階段,應用「治未病」理念來進行治療。在「治未病」的科學研究上,通過冬病夏治等方法,使冬天有咳嗽哮喘的人在夏天通過貼敷消喘膏,利用中醫中藥的方法有效緩解病痛。「治未病」是以預防為主,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重視研發中藥院內製劑 使臨床療效更好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以確切療效、獨特保健、靈活治法、簡便驗廉等特色優勢,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但近年來,社會上時常出現一些質疑中醫療效的聲音。

    王階表示,中醫的臨床療效是具有科學性的,中醫中藥對整個民族的繁榮和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某些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藥的療效是特殊且突出的。

    「每個中醫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影響到各個醫院的院內製劑,以及涉各個科室、各個疾病的治療,都帶有自己的院內色彩。但近幾年,各種原因導致了醫院製劑的數量下降,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中醫醫院的特色。」王階建議,在保持中醫療效的同時,通過特色來提升療效。

    中醫人才要採取分類、分層培養的方式

    據了解,目前看病難的原因還體現在「醫生的增長速度趕不上病人的增加速度」。

    王階表示,中醫對人才的要求是最高的,需要掌握中醫、西醫兩種知識,需要對中國的文化有深刻了解,需要有較高的哲學素養,需要具備天文,地理知識,所以中醫醫生是比較辛苦的。

    因此,對於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王階認為,應採取分類、分層、按需求等方式進行培養。在縣級以及一般的市級醫院,必須具備中、西醫兩套技能,掌握好基本醫療手段以後,才可以面對更多的疑難雜症,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醫院還要努力成為研究者。中醫學的「最高境界」要上升到哲學、理學等層面。

    「近幾年,廣安門醫院為了適應國際醫療發展的需求,每年都會派10-20名醫生、護士到美國的梅奧中心進修,就是為了與國際醫療機構接軌和為全世界提供醫療服務。協和、301等大型醫院的很多醫生都有國外培訓的經歷。醫生的培養對於其技術提升是非常關鍵的。」王階說。

    

相關焦點

  • 院內中藥製劑難出門,於聖臣委員:降門檻促其服務大眾
    疫情以來,以「連花清瘟」等為代表的的一批中藥不僅發揮了很大治療功效,也因此成功進入了不少海外市場。於聖臣稱,雖然中藥現代化已邁出可喜步伐,但中藥新藥的研發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系統思考、通盤考慮,讓各界繼續關注中藥的價值。為此他表示,有關部門應引領國際中藥研發方向,推動中藥儘早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 全省已有2103個院內製劑品種,年產值約7億元!
    醫療機構製劑(又稱「院內製劑」)是某一家醫院製作獨有的藥品,在廣東,不少醫院的院內製劑是民眾口中便宜又好用的「神藥」。廣東省也一直鼓勵各醫療機構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不斷發掘秘方、驗方和古方。如今這些院內製劑發展得如何?
  • 我院傳統中藥製劑備案再傳捷報
    我院傳統中藥製劑備案再傳捷報日期:2020年11月18日2020年10月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傳來消息,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申報的「加味敗藤顆粒」、「芪藿益肺顆粒」以及「續骨顆粒」取得傳統中藥製劑備案號。
  • 粵澳中藥製劑孵化平臺初見成效 推動兩地醫療臨床合作
    馮推順 攝中新網廣州12月16日電 (蔡敏婕 李婷婷)廣東省藥監局行政許可處四級調研員吳波林1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作為粵澳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的創新孵化平臺,粵澳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中心建設初見成效。未來一年,該製劑中心將承接更多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的委託研發及配製工作,推動粵澳兩地醫療臨床及學術相互交流與合作。
  • 醫院經典價廉中藥製劑長期斷檔 因生產門檻太高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周東梅說,按照傳統方法炮製的丸、散、膏、丹,僅限於醫療機構內部使用,被稱為中藥院內製劑。黑色拔膏棍就是其中之一,用於治療慢性溼疹等皮膚病,這是醫院在整理著名中醫專家趙炳南臨床經驗方時發現。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被溼疹所困,用了黑色拔膏棍外塗後,得到根治。以前,醫院的皮科中藥製劑有100多種,臨床療效非常獨特。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很多都已停產。
  • 新時代 中藥製劑傳承發展要注重這三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為我們在新時代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石。全面推進中藥製劑健康有序發展是落實「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戰略部署的戰術舉措。
  • 北京中醫醫院主辦召開中藥製劑技術及臨床應用培訓班暨第三屆中藥...
    8月27日--28日,由北京中醫藥學會和北京中醫醫院藥學部聯合主辦的北京市繼續教育項目「中藥製劑技術及臨床應用培訓班暨第三屆中藥傳承發展高峰論壇」在醫院多功能廳召開。徐春軍副院長主持開幕式劉清泉院長在致辭中表示,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十分重要,應將傳統與現代融合,以提升臨床療效為根本點,中醫、中藥領域的專家共同攜手,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的精華。王春生秘書長指出,中藥製劑的深入研究是新藥開發的搖籃。
  • 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研發的文獻考證要點與策略
    2018年,《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簡稱《目錄》)和《古代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管理規定》(簡稱《管理規定》)相繼發布,明確了經典名方製劑研發、註冊的總體方向和措施,經典名方複方製劑的研發也從政策層面逐漸走向了落地實施的階段,這也成為行業研究和發展的熱點。
  • 山西省藥監局對醫療機構傳統中藥製劑工作開展調研指導
    為貫徹省委省政府中醫藥強省戰略,推動我省《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實施意見》落實,12月4日,省藥監局藥品註冊管理人員到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就傳統中藥製劑備案及藥物研發進行工作座談及專業指導。該院院長郝旭亮、副院長武登龍、秦豔紅及相關科室人員參加座談。
  • 經典名方中藥複方製劑開發的淺思
    古代經典名方,是指目前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清代及清代以前醫籍所記載的方劑。顯而易見,古代經典名方的「經典」體現在應用廣泛、療效確切、特色顯著以及悠久的用藥歷史,這便是定義中最主要的幾個關鍵詞。
  • 中成藥亂象:西藥負責療效,中藥負責利潤
    在中國,有近400種中西藥複方製劑,它們是中藥依據國家藥品標準添加化學藥品,也就是添加西藥成分,所製成的中成藥。然而,含西藥成分的中成藥使用過程中多出問題,卻沒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在1985年《藥品管理法》頒布以前,各地方醫藥管理部門獨立審批中藥和化學藥品組成的複方製劑,由此中藥添加西藥的產物開始大範圍應用於臨床治療。   中藥感冒藥中添加西藥最為常見。在研究抽檢中,24種感冒藥有19種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19種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只有10種在說明書中提示含西藥成分,14種沒有提示。
  • 助力中藥研發創新和質量提升!CDE就三個中藥相關指導原則徵求意見
    該文件主要針對中藥新藥研發的關鍵節點,即申請臨床試驗前、Ⅱ期臨床試驗結束/Ⅲ期臨床試驗啟動前、申請上市許可前以及上市後研究各階段,需要完成的藥學主要研究內容提出要求,為中藥新藥研究提供參考。《中藥新藥指導原則》及其相關文件指出,中藥新藥研究是一項涉及藥學、藥理毒理、臨床研究的系統工程,其中藥學研究主要包括處方藥味及其質量、劑型選擇、生產工藝、質量研究及質量標準、穩定性研究等內容。藥學研究貫穿新藥研發的全過程,應充分認識中藥新藥研發的漸進性,以滿足臨床需求為目標,藥學研究逐步深入。
  • 經皮永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搭建 中醫經皮給藥產品研發與轉化中試...
    如何將臨床專家多年心血凝聚成的有效處方轉化成便於使用的經皮給藥外用產品? 如何把臨床應用多年確有療效的醫院製劑研發升級為中藥新藥,服務更多患者?
  • 中藥經典名方逐漸消失為哪般?
    眾所周知,過去很多中醫醫院和大型綜合醫院都有便宜又有效的中藥院內製劑,大多是按名老中醫的經典方子炮製的丸、散、膏、丹、劑等。隨著製劑生產審批標準的提高、加工成本的不斷上升,目前省內很多醫院的中藥製劑室已不復存在,導致大量中藥經典名方正在逐漸消失。連日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 經典價廉中藥停產 「靈驗藥膏」為何消失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周東梅說,按照傳統方法炮製的丸、散、膏、丹,僅限於醫療機構內部使用,被稱為中藥院內製劑。黑色拔膏棍就是其中之一,用於治療慢性溼疹等皮膚病,這是醫院在整理著名中醫專家趙炳南臨床經驗方時發現。據說,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被溼疹所困,用了黑色拔膏棍外塗後,得到根治。以前,醫院的皮科中藥製劑有100多種,臨床療效非常獨特。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很多都已停產。
  • 13家大醫院40種兒童製劑可以在家門口醫院開了 「明星製劑」惠及...
    「以前常有患兒家長排隊掛號,甚至從外地趕來,就是奔著院內的『明星藥』而來。」南京市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許靜說,該院入選清單的製劑療效確切、安全性高且價格實惠,在南京及周邊地區口碑很好,不少基層醫療機構早就對這些製劑有調劑需求。「比如抗601合劑在我們醫院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是一種中成藥成分的複方製劑,具有清熱解毒、抗病毒的作用,一般用於感冒、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等的治療。
  • 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作用 基於經典名方進行新藥研發 循證醫學...
    近期,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湧現出的中藥「金花清感顆粒」獲得日本相關批准並成功在東京的診所開始銷售。《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研發該藥的聚協昌(北京)藥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了解到,金花清感顆粒是中藥使用循證醫學對經典名方創新研發的一次成功嘗試。用現代醫學語言講述中藥的作用,循證醫學模式將助力我國中藥走向國際市場。
  • 河北:576個院內中醫藥製劑可省內調劑使用
    ■576個中醫藥院內製劑省內調劑使用完善藥品註冊管理,推動中藥產品註冊研發。2018年至今,以藥品生產技術轉讓的方式,從江蘇、內蒙古等地將西黃膠囊等51個品種轉移到河北省生產。出臺《河北省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藥製劑實施備案管理的細則(試行)》。建立了傳統工藝配置中藥製劑備案平臺,目前已全面實現網上申報備案。2017年至今,河北省共有16個傳統工藝製劑品種進行了備案,先後兩批批准河北省醫療機構製劑共576個品種可省內調劑使用。今年,河北省對疫情防控用醫療機構製劑實行應急備案管理。
  • 中西醫協同加速苗藥研發 貴州百靈糖寧通絡「非標製劑」申報已進入...
    原標題:中西醫協同加速苗藥研發 貴州百靈糖寧通絡「非標製劑」申報已進入審核階段   10月26日,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社
  • 國家食藥監總局:傳統中藥製劑將實施備案管理
    除需提交《醫療機構應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藥製劑備案表》紙質原件外,其他資料均可進行電子化提交,以方便醫療機構備案,提高信息化程度。《公告》指出,對傳統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實施備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此類製劑的臨床使用,根據權責對等的原則,醫療機構應當對其備案的中藥製劑負總責,並由此在源頭上杜絕亂備案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