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健康3月11日消息 (孫慧)「重視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研發,促進臨床療效提高。」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階在做客新華網新華會客廳時表示,希望在保持中醫療效的同時,通過特色來提升臨床療效。
緩解「看病難」需要多方聯動
據了解,廣安門醫院一年的門診量約300萬人次。王階表示,醫院通過制定合理就診流程、整合醫療資源,醫生提高效率並加班加點等方式,來儘量滿足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具體做法一是在就診流程和提升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上下工夫,二是通過提高臨床療效來實現。王階說,整合醫療資源,不管是「醫聯體」還是醫院聯動等方式,對看病難問題都會有所緩解。
據了解,2011年,大興區政府把大興區中醫院託管給了廣安門醫院,成立廣安門醫院南區。當時大興中醫院日均門診量約1500人,如今日均達5000人,年門診量也由40萬人次提高到了140萬人次。具體做法是「一院兩制、統一管理、單獨核算」,同時派廣安門醫院本部的醫生到南區出診,每位醫生一天看50-70個病人,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部的門診壓力,也使大興區及周邊地區居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移動一個醫生可以少移動50個病人,因此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王階說。
通過治未病晚得病緩得病少得病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們要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王階認為,此舉對提高全國的醫療衛生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對自己健康的評估。」王階說,「治未病」是中醫傳統的一個概念,面對疾病,好的醫生可以進行健康評估,預見到它的發展,積極進行應對。
對於如何從公共衛生角度認識「治未病」,王階表示,可從三方面來看,首先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的發生;其次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惡化,不要因為小病而變成大病,然後導致死亡;最後是「愈後防復」,指的是病已經好了,還要防止它復發。
王階說,目前,這三條基本原則在臨床有了更多的創新。如在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預防階段,應用「治未病」理念來進行治療。在「治未病」的科學研究上,通過冬病夏治等方法,使冬天有咳嗽哮喘的人在夏天通過貼敷消喘膏,利用中醫中藥的方法有效緩解病痛。「治未病」是以預防為主,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重視研發中藥院內製劑 使臨床療效更好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以確切療效、獨特保健、靈活治法、簡便驗廉等特色優勢,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但近年來,社會上時常出現一些質疑中醫療效的聲音。
王階表示,中醫的臨床療效是具有科學性的,中醫中藥對整個民族的繁榮和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某些疾病的治療方面,中醫藥的療效是特殊且突出的。
「每個中醫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影響到各個醫院的院內製劑,以及涉各個科室、各個疾病的治療,都帶有自己的院內色彩。但近幾年,各種原因導致了醫院製劑的數量下降,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中醫醫院的特色。」王階建議,在保持中醫療效的同時,通過特色來提升療效。
中醫人才要採取分類、分層培養的方式
據了解,目前看病難的原因還體現在「醫生的增長速度趕不上病人的增加速度」。
王階表示,中醫對人才的要求是最高的,需要掌握中醫、西醫兩種知識,需要對中國的文化有深刻了解,需要有較高的哲學素養,需要具備天文,地理知識,所以中醫醫生是比較辛苦的。
因此,對於中醫藥人才培養途徑,王階認為,應採取分類、分層、按需求等方式進行培養。在縣級以及一般的市級醫院,必須具備中、西醫兩套技能,掌握好基本醫療手段以後,才可以面對更多的疑難雜症,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醫院還要努力成為研究者。中醫學的「最高境界」要上升到哲學、理學等層面。
「近幾年,廣安門醫院為了適應國際醫療發展的需求,每年都會派10-20名醫生、護士到美國的梅奧中心進修,就是為了與國際醫療機構接軌和為全世界提供醫療服務。協和、301等大型醫院的很多醫生都有國外培訓的經歷。醫生的培養對於其技術提升是非常關鍵的。」王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