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縝的唯物主義「神滅論」與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

2020-12-25 歷史有魔力

引言

佛教教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它主張「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即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虛假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人心或「內識」這一精神本體所創造。山河大地,一切物體,都沒有實在性。甚至連自己本身,也都是不存在的幻境,只有微妙的「真如」佛性才是真的境界。

「真如」是佛教用語,是真實不變的意思。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只有自心的佛性,才是真實如常、不動不變的實體,是世界萬有的根本,所以稱為「真如」。但世人如何才能領會「真如」呢?只有破除一切執著,即不要沉溺在物質世界裡,不要受到世俗社會的影響,要解脫一切知識,從而達到一切皆空,把物質世界看成是一切虛空,即否認外界事物的存在,這才能見到自心的佛性,這就是所謂「見真如」。這是佛教教義騙人的主旨。

▲影視劇中的佛教僧人

佛教為要欺騙勞動人民,還特別宣揚生死輪迴、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之說。它認為靈魂是不滅的,靈魂的輪迴轉化有因果的關係。善者,他生可以為人,可以為富貴的人,甚至可以上天堂;而惡者則轉生為低賤窮苦之人,或者轉為禽畜,甚至打入地獄。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特別為統治階級所歡迎,因為它正好用來麻痺人民的鬥志,使人民甘於忍受壓迫剝削的痛苦,努力去幹封建統治階級認為是「善」的事情,以期取得所謂來世的幸福。當時反映了若干人民利益的,則反對宣揚佛教。如《報應問》作者何承天等,都發表過反佛的言論。不過其中反對最有力而又有比較完整的理論系統作根據的,應該首推範縝。

範縝(約公元450-515年),字子真,南朝齊梁時期,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出身寒微,博通經史,著有《神滅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在直都太守任內,曾下令斷絕境內神廟的香火。《神滅論》發表後,使得當時的佛教徒大為震驚。竟陵王蕭子良曾發動很多僧侶和他辯論,始終沒有把他駁倒。蕭子良又想用高官來收買他,曾叫王融對他說:你如果取消你的議論,不愁得不到中書郎的官。範縝聽了大笑說:我如果肯賣論取官,那早就得到尚書令和僕射了,何止中書郎呢?可見範縝是理論與實踐一致的,能始終堅持真理,不怕一切威迫,不為任何利誘,為真理而奮鬥到底。

▲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

無疑的,他是一位卓越思想家。他的著作多已不傳,只在《梁書》本傳及《弘明集》裡載有他的《神滅論》,並且是被當作反面材料,供人批判而刊載的。《神滅論》反對佛教,鋒芒特別指向佛教的輪迴因果報應之說。這實際上,也就是反對封建統治階級所認為的富貴貧賤都是前生的果報的宿命論。

在當時根據門第的高低,形成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的情況下,這種見解是反映了人民利益的。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問範縝道:你不信因果,世間為什麼有富貴和貧賤呢?範縝答道:人之生,譬如一樹花,樹上的花都是從一根樹幹發出來的,都有一個花蒂。這些花被風一吹,紛紛落下,有些通過簾窗,落在茵席上,就你王子;也有些經過藩籬,落到毛廁旁邊,就象我範縝。從這個例子看來,人生雖然有貴賤,但都是偶然碰上的,所以人的貴賤雖有不同,但因果究竟在哪裡呢?結果蕭子良無詞以對。從這番論戰看來,範縝是以唯物論來反對宿命論的。

▲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

其中雖然強調了偶然性,為了反對宿命論而走向另一偏向,但這是舊唯物論者不可避免的缺點,總的來說,它卻是有鬥爭性的。範縝的《神滅論》是從「形神合一」的前提出發的。這是佛教認為靈魂可以離開肉體而獨立存在的反對命題。他認為「形」即「神」,「神」即「形」,「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是「神」的實質,「神」是「形」的作用。「形」「神」的關係正如刀和鋒利的關係一樣,兩者不能分開。範縝所說的「形」就是人的形體,所說的「神」就是人的精神。

他堅持了「形」「神」不可分,就是堅持了物質和精神不可分,反對了認為精神可以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範縝還認為:人的本質是有知覺的,可是樹木的本質就沒有知覺。這就說明知覺是人的屬性,而不是任何事物的屬性。範縝正確地處理了本質和屬性的關係,也就說明了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從唯物主義的立場正確地解決了哲學的根本問題。範縝進一步指出,人的生和是一種質變。生人的形體並非死人的形體。生人有精神和知覺的屬性,而死人則沒有。這就說明了不同的質具有不同的屬性,屬性是不能離開質而獨立存在的,故精神也不能離開形體而獨立存在。

▲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劇照

他還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有一定秩序和規律,每一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性。例如:樹木必先榮而後枯,人必先生而後死。榮可變為枯,枯不能復為榮;生可變為死,死不能又復為生。榮木之質與枯木不同,榮時不會凋零,枯時不會結實。人的生死也是這樣,並不是什麼靈魂離開了肉體。範縝又進一步指出:事物發展變化有兩種:一種是突然的變,忽然而生者必忽然而死,如狂風暴雨就是這樣;另一種是逐漸的變,如動植物就是這樣。範縝所舉的例未必完全正確,也沒有說明這兩種變化的內部聯繫,但他提出了「突變」和「漸變」的命題,這是辯證的觀點。

範縝對於人的知覺問題也作了較深刻的分析。他說人體每一部分,如手等都有知覺。但手等只有感性上的「痛癢之知」,而沒有理性上的「是非之慮」。他指出人的精神作用可分「知」和「慮」兩個階段:「淺則為知,深則為慮」。而「是非之慮」則是「心器所主」的。即是說:「知」是通過感官接觸,屬於感性的東西;「慮」是通過「心器」(大腦)的考慮、判斷,屬於理性的東西。範縝從唯物主義的立場,說明了認識的兩個階段,指出認識來源於感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從而摧毀了佛家認為認識是「真如」自性本有的宿慧,即認為人的內心有神秘先驗的認識能力的唯心主義論點,這是進步的認識論。

▲遊戲宣傳照

但他由於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誤以心為思的器官,這是一般舊唯物主義者難以避免的缺點,我們也就不能加以苛責了。範縝又說:「心病則思乖」,所以證明心為慮之本,人的認識,並不是什麼靈魂所起的作用。他認為假如知識和思慮不以人體為本,而可以遍寄異地,那麼,就可以把張甲之情寄在王乙之軀,李丙之性託在趙丁之體了。範縝肯定地說,這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見範縝的認識論鬥爭性是很強的。當然,範縝的《神滅論》也有其局限性。例如他認為聖人的精神象精金一樣,能普照萬物;而凡人的精神卻象雜質的金屬,不能普照萬物。既然聖人與凡人的形和神都不相同,也就等於把聖人和凡人嚴格地區別開來。他沒有從社會的原因去理解聖凡的區別,結果不可避免地陷入宿命論,而與他的花樹之喻相矛盾。

▲電影劇照

在認識論上,認為所謂聖人和凡人的知識是先天生成的,也就是陷入唯心論的先驗論了。這個缺點的產生是由於範縝的理論雖然在若干方面符合了人民的利益,但他不是站在人民立場。他也同樣主張維護封建的禮教,所以談到社會問題時,唯物論的觀點就不能堅持了。例如當他討論鬼神的有無問題時,雖然堅持了無神論否定了鬼神的存在,卻不敢指斥古代聖人談論鬼神的不對,反而認為聖人是以神道設教,目的乃是「所以從孝子之心,而勵媮薄之意」,即要適應孝子的心情,以激勵社會風俗使歸於淳厚,是未可厚非的。

這就是為封建統治者騙人的神道設教作辯護了。儘管如此,範縝的《神滅論》鬥爭的對象畢竟是十分明確的,鋒芒始終指向佛家的「神不滅論」,他曾說明自己作《神滅論》的目的是因為佛教傷害了封建國家政治,僧徒敗壞了封建社會的風俗,弄得人們「風驚霧起,馳蕩不休」。就是使到社會上人心惶惶,動蕩不安,所以他要起來挽救這種弊害。範縝又指出:當時許多人傾家蕩產奉佛,但對於親友和窮人反而沒有憐恤的同情心,這都是由於自私。

▲劇照

他們以為迷信拜有福,而恤親憐窮卻沒有報酬。範縝痛斥奉佛之害,對於個人來說,好些人弄得沒有六親,後嗣斷絕;對國家來說,則軍隊沒有了,官額也空了,糧食都被遊惰的僧眾吃光了,財富也都為修築寺院而花光了。這樣地長久下去,禍害是無窮盡的。由此可見,範縝的確是從政治上、經濟上各方面以維護封建統治階級長遠利益的角度出發來反對佛教的。他雖然不可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可是,統治者拿人民的血汗花費在佛的身上,造成極大的浪費。佛教徒又不納稅、不耕田,專靠剝削人民過活,並用迷信思想來麻痺人民,因此,反佛是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利益的。

結語

總之,範縝的《神滅論》是站在唯物主義路線方面,他反佛的態度是堅決的。範縝的理論雖然還有些缺點,可是,從整體來說,它是光輝的。

相關焦點

  • 王路:對範縝和《神滅論》的誤解
    範縝認為,人一生的境遇全憑運氣。範縝我們都不陌生,小學的常識課本、中學的歷史課本、大學的馬哲課本,都提到他,都是正面肯定。其實,他在古代並沒有太出名,後代的詩文也不怎麼提他,《神滅論》被提及的次數遠不如「飄茵墮溷」。 說人的境遇全憑運氣,在佛教看,是「撥無因果」,是宿命論,是邊見,是佛教反對的。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神滅論》這篇號稱反對佛教的大檄文,其實並沒有反對佛教。
  • 範縝論無神,神滅論後,放逐嶺南
    南朝時期,佛教信仰席捲全國,從皇帝、文武大臣到地方官員和老百姓,都信奉佛教宣傳因果報應,精神不滅的思想。各地寺廟隨處可見,煙霧瀰漫。不時可以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人們都把佛教視為精神支柱。南齊竟陵王蕭子良信奉佛教。他知道範縝不信仰佛教,就把佛教的糟粕灌輸給範縝:只要人們前世行善,今生就會光榮、富裕、幸福;只要他們前世做了壞事,他們現在的生活就會變得卑微和貧窮,苦難的海洋將是無盡的。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貧窮,有些人從頭到尾都很好,有些人無緣無故就死了。範縝反駁道,生活就像樹上的花,不知不覺被風吹走了。
  •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而唯心主義核心是世界依附於意識存在
    道教宣揚屍解成仙,佛教鼓吹因果輪迴,這些神秘觀念都以精神能夠脫離形體而常存,即「神不滅」,作為理論的基礎。如慧遠曾專門著論,主張「形盡神不滅"。因此,神滅神不滅的問題成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的重要焦點。晉初,楊泉著《物理論》十二卷,是一部唯物主義的著作。楊泉繼承漢代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並吸取王充關於「氣」的學說,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
  • 從範縝的《神滅論》談太極拳的「練拳先練形」
    一般在初學階段,都先強調「練形」,學架子,練套路,規範動作,糾正招式、身法上的不正確姿勢,掌握身法要領,形成動作定型。待拳架練得中規中矩後,再由「形似」逐步向「神似」過渡,又將側重點轉向「練意」、「練神」方面,強調「形神合一」、「以形傳神」、「形中寓神」、「重內不重外、重意不重形」。
  • 《神滅論》作者範縝:見過風吹落花瓣嗎?
    眾做周知,佛教是相信因果報應和三世輪迴的,這二者是佛教理論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一個是前世作了孽,一個是前世行了善。但是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人並不認可這種說法,比如南北朝時期南齊、南梁時代的思想家範縝,他在代表作《神滅論》裡就駁斥因果報應之說,挑起了當時一場很大的論戰。範縝與佛教徒的這一次爭論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形神之爭」。當時,南齊的竟陵王蕭子良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同時也喜好文學,常請一些文人去他的別墅喝茶清談。
  • 2019考研政治:教你如何分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考研政治大綱中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  一、考點內容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存在)和意識(思維)的關係問題。根據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 敢於在佛教盛行的年代,不信神的範縝,揭露蒙弊百姓的愚昧謬論
    範縝敢於在佛教盛行的南朝齊時代,大膽揭露統治者用來愚弄百姓的謬論,並寫下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作品-哲學著作《神滅論》,給後代的無神論者提供了理論依據蕭子良處回到家,範縝想到,雖然這次辯論暫時取勝了,但反對迷信的思想還是沒有說透徹,於是,他就揮筆寫下了一篇文章,這就是著名的《神滅論》。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基於這種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古人發展出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大概有四種觀點:1、自然論,2、元氣論,3、崇有論,4、神滅論。自然論發端於老子,老子說:「道法自然」,這是對天命觀、宿命論的反動。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開始對「天意」產生了懷疑。
  • 神滅論
    或問予云:「神滅,何以知其滅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範縝的比喻形象機智,有理有據,駁得蕭子良啞口無言。 經過這次鬥爭,範縝增強了信心,於是,他又晝夜伏案,振筆疾書,開始了《神滅論》的寫作。 《神滅論》一開頭寫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這是著名的「形神相即」觀點。
  • 精品乾貨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知識提綱.
    唯物主義及其形態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 淨土宗祖師慧遠,論述因果說和神不滅論,乃私立佛經譯場第一人
    慧遠看到佛經不齊備,律藏殘缺,先派遣弟子法淨法領去西域尋求佛經,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二百餘部,進行翻譯。當時譯經重地在北方,慧遠因此致力與北方佛教界人士特別是西域來的梵僧結交,邀請他們翻譯佛經。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周賓佛教小乘毗縣學大師僧伽提婆南下廬山,慧遠便請他譯出了小乘經典阿毗縣心和三法度論,使毗曇學風靡一時。
  • 正確認識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這裡就有牽涉到一個名詞,本體論,然而本體論也是翻譯過來的,那我們也就很難從字面去理解。
  • 柏拉圖《斐德羅篇》:「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是什麼?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解「唯物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別。說到「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關鍵在於判斷:物質與意識誰排在第一位。簡單來說就是:認為物質優先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
  • 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老子的曠世名作《道德經》,它的內容是涵蓋著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宇宙、萬物和生命生息演化的法則。其形貌可以不斷變化,而這些法則也同樣是並非永恆不變的,生生滅滅,有有無無都在這個法則內,永遠受到它的支配。這就是「道」。
  • 柏拉圖《斐德羅篇》:「理念論」與「唯心主義」的真實含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柏拉圖的《斐德羅篇》,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留下一個思考題:柏拉圖的「理念論」算不算是「唯心主義」?答案貌似很簡單:「理念論」肯定算是「唯心主義」,如果您把這個問題想得如此簡單,那麼就錯了。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群選擇了認可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也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發展的解釋能更好地讓人信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也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認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比對人類的解釋更能讓人證實,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
  • 平理 中華屹立數千年不倒,是因為我們不信鬼神信蒼生!
    韓愈上疏《諫迎佛骨表》給唐憲宗的初衷還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考量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時期寫出雄文《神滅論》的範縝。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佛教最興盛的時代。當時,南齊的宰相竟陵王蕭子良崇信佛教,大力宣揚佛學。著名的思想家範縝卻對此嗤之以鼻。永明七年,蕭子良糾集了大批信徒與範縝展開了論戰,結果卻是蕭子良之流無言以對而告終。
  • 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這根源於拉法格不理解馬克思的辯證法,混淆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舊的機械唯物主義的界限。對於伯恩施坦而言,新康德主義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才是其理論信仰。俄國的經濟派則信奉改良主義和庸俗進化論,混淆經濟鬥爭與經濟基礎,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歪曲為「經濟鬥爭有首要意義」,把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和「經濟動機」看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終究是歷史唯心論的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