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曉佳一】用文字記錄農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敬請點擊關注!
冬季到來,廁所改革終於可以告一段落。這幾年農村廁所都在一直「革命」之中。拆舊建新,更新換代,一年更比一年好,老百姓也是跟著來來回回打遊擊,拆了再建上,建上再拆掉,反正一年一個說法,總之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農民的健康著想,為了一改農村的面貌,讓汙水橫流,臭氣燻天的廁所徹底消失。
2019年,中央財政更是下撥94個億來進行農村廁所革命,確實是下了大本錢,材料費,管理費基本上不收農民錢,只是象徵性的交個兩三百的汙水桶錢,那麼一個大罐子,採購少說也得五六百,僅僅收了兩百塊還是蠻划算的,因此老百姓爭相交錢,恐怕比別人晚就裝不上新式廁所了。
新廁所也是老三樣:蹲便、水箱、汙水桶。挖機幫你挖坑,專人給你安裝蹲便器,剩下的自己壘牆建廁,拉上水管,旱廁改成水衝廁,廁所革命就完成了。然而面對著這樣乾淨衛生,一塵不染的廁所,竟然還有人不滿意,外院被拆的廁所又被打起了一個四處漏風的簡陋廁所,這是為何?而且不止一家不滿,各有各的苦衷,尤其是前段時間家裡沒人的,新廁所也沒建,家門口的廁所被推平,更是心中不服。
而這些人不滿匯聚到一體共有三點相同之處。
①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旱廁改水廁,各地的人文環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老祖宗的有些做法是很有道理的,為什麼會一直用了這麼多年的旱廁?除了因為種地需要農家肥以外,更重要的多為溫度影響。
在冬季可以達到零下十幾度的情況下,改成水廁就讓人有說不出來的彆扭。現在北方大多數農村的水廁都被凍住了,或者說進水管被凍住了,人們只能挑水來衝廁,本來的方便變成了不方便。
②錢財上的損失,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廁改,有的地方已經有了三次改革,相當於拆了三次,建了三次,雖說像蹲便都是免費的,但是建設的費用確實自己的,現在的人工不便宜,兩個人建個廁所至少一天,加上磚瓦1000塊左右,這些錢是白白丟掉的。
③院外廁所拆除,廁所改革把廁所改到院子裡,不能留在門前屋後,影響美觀和環境,所以很多地方一律是拆除。而就像前文說的,有些人都不在家,出門打工,回來一看傻眼了,廁所沒了,那麼只能撿一些廢磚石頭搭個簡易的窩棚上廁所,不然還要每天借人家的廁所,那就是更尷尬了。
旱廁改水廁,好處我們是看得見,但是壞處也不能忽略。遇到冬天冷凍無法上廁所、衝廁所的問題,甚至有網友喊話,讓專家出來拿個主意,畢竟這廁所的方案都是這些專家制定的,應該讓專家來破解這些農民遇到的難題。
當然我們也不能怪專家,畢竟他們家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恆溫26度的房間裡,吹著小風上個廁所,還能哼出一曲「黃土高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