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應用性、創新性到開放性、靈活性
2月19日,教育部發布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2021年高考命題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
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2019年高考強調試題的應用性與創新性,2020年強調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
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可以說是教育部今年給老師和學生出的「難題」。
高考具有選拔甄別作用,服務於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中華民族復興需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靈活解決問題,擁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的新時代人才。
高考對教學有指揮棒作用。通過試題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於引導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具有理論和實踐的複合型人才。
二、如何破解教育部出的「難題」?
作為一名在高中工作十七年的一線教師,幫助學生考出高分才是硬道理,如何破解今年教育部給老師和學生出的難題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首先,認真審題,教育部文件強調的是,「要優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的靈活性與開放性」,這跟去年強調的設計情境,考查應用性與創新性,基本一致。
或者通俗的理解,是設計的「情境材料」更加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與之相對應的是「試題答案」更具有開放性與靈活性,而答案的來源,即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與知識體系並沒有發生改變。
高考命題人的思維同樣也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高考同樣也要追求穩定性,由此,2021年的高考試題,與前幾年相比,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很多家長與師生一看考試工作通知,感覺壓力山大,一頭霧水,其實,大可不必。
考試形式改變,其本質內容沒有發生改變,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方法。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在相對靜止中把握事物的運動狀態,才有利於正確認識問題,從而正確的解決問題。
具體而言,如何破解?
第一,夯實基礎,構築體系
無論如何強調增強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基礎知識都是第一位的,高考總分750分,中低難度的基礎題佔80%,如果基礎知識真正過關,可以考到600分,上個「雙一流」大學是沒問題的。
知識只有放在體系中才有實戰價值,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要構築好體系,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第二,樹立「題型」意識,知道高考答案是如何來的
因為每一種題型背後,都有對應的能力和素養的考查,這些都是不變的,缺什麼,補什麼,一定要增強審題能力的訓練,不僅僅要知道答案是什麼。
更要知道答案是怎麼來的,這是關鍵能力,是應對高考開放性題目的關鍵。
第三,研究高考真題,理解學科核心素養
要理解各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站在素養的高度,重新研究近幾年的高考題型,尤其是一些開放性題目的思路,找到「套路」。
不管試題多麼靈活,只要是人改卷,就有具體的答案,就有具體的評分標準,就有「套路」。
三、基礎知識紮實,能力強的考生必將勝出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高考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都是人類幾千年以來,特別是近代幾百年來的知識精華,或者說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真正談的上在試卷中創新出來的知識,幾乎沒有。
即使是一道很難的數學壓軸題,其基本思路與解題方法,前人早已經總結出來的,對於考生而言,更多的是學會前人的方法。
文科類的知識更是如此,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只有繼承好才能談得上更好的發展。
該背的知識還是要背,只是不要機械性的死記硬背,要靈活性的形成體系;該刷的題也一定要刷,只是不能一味的僅僅刷題,要學會總結反思,舉一反三。
創新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消亡,一張試卷又如何能讓舊事物消亡?
增強試題的創新性與靈活性,減少單純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考查,推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地落實,可以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對考生而言,複習備考更應該重視學科素養的提高、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從答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
無論試卷如何改革,考生與家長們大可放心:基礎知識紮實、能力強的孩子必將勝出,基礎知識不好的孩子,夯實基礎是唯一的捷徑。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新勝思維:立足高中,且悟且行,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