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教官制度,是臺灣地區特有的教育制度。
1949年國民黨退臺後,蔣介石於上世紀50年代推動「文武合一」教育,讓有軍人身份的教官進入校園。從高中開始,課程中就安排有固定的「軍訓課」,以此營造軍事化教育環境。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解嚴」後,教官的身份逐步轉變為訓練輔導、校園安全、防毒指導等,所賦予的軍事色彩逐步減退。
但有人還是不滿意。
2013年,臺灣立法機構通過朝野協商「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時,民進黨民意代表要求訂立教官回歸防務體系的「落日條款」。之後,經過國民黨團、臺灣教育部門磋商做出決議,高中、高職、大學內現有的教官在保證「學生安全、校園安定無虞」的前提下,8年內全面退出島內校園。
今年「5·20」後民進黨當局上臺,力推所謂的「校園轉型正義」。近日據島內媒體報導,蔡英文當局宣布將「積極執行」2013年立法機構所做的決議,預計本月底提出新方案,讓教官們「有尊嚴」地退出校園,未來將全面改用校園保衛人員(校安人員)。最終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讓現有教官都退出校園。
對此,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總召集人廖國棟表示,對於教官的職權可以適度調整,但教官仍應繼續留在學校做協助工作,國民黨團副書記長王育敏也表示,教官的角色隨著時代改變已經轉型,民進黨不需要把教官「汙名化」,很多教官在學校其實是跟學生打成一片,有時還比某些爸媽更關心學生,「這件事不要政治化,應該理性看待。」
教官們怎麼辦?
離2013年訂立的8年時間還剩下5年。島內教育部門統計顯示,現在全臺還有3500名教官,其中大學有900名,高中、高職學校2600多人。
臺灣教育部門次長蔡清華表示,大學已經逐漸轉型,目前已經由校安人員逐步取代教官,並建立了一套培訓方式,現在已有14所學校無教官在校。未來,當局將把校安人員的培訓機制延伸到高中職校,包括心理輔導以及與學生的溝通技巧,讓他們的素質能達到社會各界的期望。
蔡清華指出,目前臺灣教育部門採取「退多補少」的策略,逐漸讓教官退出校園。對於尚未達到退伍條件的教官,8月底提出的方案將會提出轉換渠道。目前規劃四種,包括回歸臺灣防務部門、參加考試轉任公職、接受師資培訓轉任全民防務專科教師、轉任臺灣退輔會(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擔任探索教育教練等。他強調,「絕對會保障教官的工作權」。
對於校安人員,蔡清華表示將採取公開甄選的方式,月薪約3、4萬新臺幣。而教官的薪資較高,平均一人的薪資可以聘用1.5到2名校安人員。因此,在不減少預算的情況下,人力數量只會多不會少,這樣可以提供不少的就業機會。
家長們怎麼說?
對於臺灣當局落實教官全面退出校園,島內家長團體多對此感到憂心。「發生意外時第一個跑到現場的都是教官」,而且教官具有威嚴性,對校園毒品、行為偏差學生具有管束作用。家長主張,高中、高職學校還應該繼續保留教官。
島內高中高職家長協會理事長陳鐵虎就表示,教官對行為偏差的學生有警惕的作用,高中、高職學生正處在叛逆期,教官穿上一身軍服就有威嚴,而且教官每天在校門外看護,「對於歹徒也有威嚇作用,外面的混混才不會一天到晚在學校附近徘徊」。
陳鐵虎還說,目前校園毒品泛濫,中學生容易受到誘惑,教官也扮演著管理角色,若改由一般保安人員,無論是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生熟悉度,或者是管理能力,都不及原有的教官,家長很難放心。
當然,部門大學生對教官退出校園持支持的立場,臺灣東華大學新生蕭竹均表示,教官會將軍隊中的思想帶入校園,有些教官在學校根本就是「皇帝般」的存在。
教官們怎麼想?
對於民進黨此舉,教官們多有感概,現在的教官已經與過去威權時代完全不同,但社會對於教官還是有很多刻板印象,教官「動輒得咎」,不過教官過去工作價值不應被一筆抹殺。
一位任職於臺灣公立大學的教官稱,如今教官的功能其實已經和導師很像,除了處理應急情況外,也陪伴、輔導學生,學生出事後第一個到現場的一定是教官,社會不應再有過去刻板的印象。
這位教官回憶,在擔任教官十多年,處理過許多學生意外、天災人禍,看過3件學生死亡事件,「教官工作其實並不容易,強度很高」,曾有教官遊泳為受困的孩子送餐,空手奪刃、化解暴力,這些都是教官無可取代的價值。
退伍教官、臺灣師大副學務長黃志祥說,教官退出校園已經吵了很久了,昨天又有新消息傳出,這讓第一線的教官很難過,尤其是那些還沒到退休年齡的教官,更擔心自己的出路,「教育部門提出的轉職方案一定要謹慎,不要讓教官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黃志祥認為,教官退出校園不是不可以,事實上現在的社會氣氛已經讓教官束手束腳,還不如順勢轉型,但這需要時間、不能太過急躁、要慢慢更換、讓有經驗的教官逐步引導新進人員。
臺灣教師工會理事長張旭政則認為,臺灣政治制度已經轉型,教育也強調多元與獨立思考,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的特性已於校園有異,但如果教官全部退出,應該有完善的配套,既要保障現職教官的工作權,也要保障校園的秩序,「教官退出後,學校事務的人力增補更有必要」。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