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染源
傳染源就是能引起雞群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佔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等;寄生蟲主要有原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物、植物和人。能感染雞的微生物廣泛存在於雞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雞舍等環境中。在雞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容易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雞體有益,如大腸桿菌等腸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雞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少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
二、易感雞群
對某種傳染缺乏免疫力,易受該病感染的雞群稱為易感雞群。當雞群免疫雞數相對減少時,如漏免、免疫失敗等,雞群易感性高;反之易感性低,群體免疫力高。雞群中易感者多,則雞群易感性高,容易發生傳染病流行。造成雞群易感性增加的因素有飼養管理不善、機體抵抗力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等。良好的飼養管理、合理的預防接種、某些傳染性疾病大流行後或隱性感染後可使雞群易感性相應降低。許多病毒或細菌感染雞群並發生流行,還與雞的日齡有密切關係,如馬立克病的易感雞群通常是1~15日齡的雞,法氏囊病則是3~5周齡雞,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為24~80日齡雞。禽腦脊髓炎主要發生在1月齡以下雛雞和成年雞,3周齡以內的雛雞發病症狀最典型。白痢感染多在孵化過程或1周內發生,黴形體多在15日齡後,12日齡後雞群易感球蟲病等。
三、傳播途徑
雞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種,即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垂直傳播也稱「經蛋傳播」,是種雞感染(包括隱性感染)某些傳染病時,體內的病菌或病毒侵入種蛋內部,傳播給下一代雛雞。能垂直傳播的雞病有沙門菌病(白痢、傷寒、副傷寒)、支原體病(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滑膜炎、大腸桿菌病、腦脊髓炎、白血病、傳染性貧血、包涵體肝炎、減蛋症候群、結核病等。水平傳播也叫橫向傳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過各種媒介在同群雞之間和地區之間的傳播。這種傳播方式面廣量大,傳播媒介也很多。同群雞之間的傳播媒介主要是飼料、飲水、空氣中的飛沫與灰塵等,遠距離傳播的媒介主要是從雞舍清出的糞便,運雞、運蛋的器具和車輛,野鳥、昆蟲,人員的衣服和鞋底等。病原微生物在孵化器內傳播,也屬於水平傳播,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孵化器內的溫度和溼度非常適宜於細菌繁殖,有鞭毛能運動的病菌,特別是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當其存在和活躍於蛋殼表面時,由於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大數倍,可大量侵入蛋內,使胚胎感染。在出雛器內,帶病出殼的雛雞與健康雛雞接觸,也會造成傳染。
四、傳染的基本條件
雞傳染病發生的過程即傳染病發生的過程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潛伏期和症狀表現。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有各自的特點,也有共性規律。傳染病在雞群之間流行是由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雞群三者構成,這是發生傳染病的三個基本條件,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傳染病流行。因此,只要控制其中的一個就可以避免發病或流行。病原微生物僅是引起傳染病的外因,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雞體後,是否導致發病,還要取決於雞的內因,也就是雞的易感性和抵抗力。由於雞的品種、日齡、免疫狀況及體質強弱等情況不同,對各種傳染病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別。如日齡方面,雛雞對白痢、腦脊髓炎等病易感性很高,成年雞則對禽霍亂、傳染性喉氣管炎等病易感性很高。免疫狀況方面,雞群接種過某種傳染病的疫苗後,產生了對該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大大降低。當雞群對某種傳染病處於易感狀態時,如果體質健壯,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以上三個基本條件,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新的傳染不會發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五、傳染病發展過程
雞群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具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限度。也就是說,經過一定時期之後就會平息,不會永久地持續下去。但雞場獸醫決不應等待其自行平息,而應在流行的開始階段給予積極的幹預,採取預防和防疫的綜合措施,防止雞群傳染病流行的發生或使之局限化。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損失。雞群傳染病發生之後,以它固有的規律性發展下去,一般將這個發展過程分為以下6個階段,雞場獸醫可根據傳染病不同發展階段的規律,採取相應的防制措施。
1.流行前期
從病原體侵入雞體開始直到出現第一批病例,為傳染病流行發展的第一階段,即流行前期。此時期,由於雞隻對相應病原體初次接觸,尚未建立免疫功能,易感性很高,所以發病迅速並具有惡性和致死性的特點。一般潛伏期短的急性傳染病為1~2周,而慢性傳染病則可延續2~3個月。
2.流行發展期
本階段是在構成傳染病流行的3個環節和2個因素(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繼續聯繫和加強的情況下發生的,較第一階段具有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如果雞場獸醫能在第一階段及時採取積極的幹預手段,如緊急預防接種、隔離病雞、消毒環境和其他防制措施,打斷傳染病流行鏈,則本階段可不表現出來。
3.大流行期
如果雞場獸醫不能在第一階段採取積極有效的防制措施,沒有打破流行的鏈,則發展期將轉變為大流行期,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達到高峰,可見有該傳染病的典型臨床症狀和特有的病理變化。
4.流行熄滅期
本期特點是死亡率降低和患病程度減輕。這是由於對該傳染病具有易感性雞死亡消失,傳播媒介和其他傳遞因素消失,獸醫積極有效幹預而實現的。這時雞群中生存下來的雞已獲得了相當的免疫力,使該傳染病的嚴重程度減輕。
5.流行後期
本期特點是不再出現新病例,但雞場中留下了帶毒(菌)者,是以後引進新的、有易感性的雞時暴發傳染病的重要傳染來源。
6.流行間歇期
上一次傳染病流行和再次暴發該傳染病新的流行之間的時期,叫流行間歇期。本期的長短不定,也可能無限期地延長下去,雞場獸醫工作的周密性和完善性,會避免下次傳染病的再度發生。
六、雞病種類
1.病毒病
感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有馬立克病、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雞痘、減蛋症候群等。
2.細菌病
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腸桿菌病、禽霍亂、傳染性鼻炎、支原體病、沙門菌病、禽傷寒、禽副傷寒、葡萄球菌病等。
3.寄生蟲病
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如球蟲病、線蟲病、絛蟲病、組織滴蟲病等。
4.營養代謝病
由於某種或幾種營養缺乏而引起的雞病,如維生素缺乏病、微量元素缺乏病、鈣磷缺乏病、胺基酸缺乏病等。由生理代謝造成的,如脂肪肝症候群、啄癖等。
5.中毒病
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真菌中毒、磺胺類藥物中毒、喹乙醇中毒、有機磷中毒、砷化物中毒、磷化鋅中毒、食鹽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