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家庭的經濟實力顯著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國汽車行業的快速興起,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國汽車市場這塊大蛋糕,想要分一杯羹,前有格力董明珠要造車,後有樂視賈躍亭也要造車,貌似很好做的汽車行業其實正在前所未有的「優勝劣汰」模式。
在吉利,長城,長安等優等生不斷提升技術,搶佔市場的同時,一些起點很高的自主車企卻一蹶不振,甚至走向了全面停產,成為老賴的下場,今天我們要將的就是這樣一家車企,那就是—華泰汽車。
輝煌的歷史
說起華泰,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想到的是電池,其實早在10多年前,華泰汽車比華泰電池更加有名,旗下的聖達菲車型在當年可是國產品牌銷冠的存在。
21世紀之初成立的華泰汽車,當時可謂風光無二,其創始人張秀根當時在業內是和吉利的李書福平起平坐的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期,華泰汽車迅速找準了機會,和韓國現代汽車進行戰略合作,推出了不少經典車型,除了聖達菲。
還有2003年上市的越野車特拉卡,憑藉高性價比的優勢,上市當年就收穫了15000輛訂單的好成績,後期的聖達菲更是累計銷量達到了13.5萬臺,這個數據在當時SUV的空白期可謂是霸主級的表現。
但是好景不長,聖達菲的火爆也帶來了隱憂,那就是華泰汽車的產品線存在明顯的短板,除了聖達菲這一款熱賣車型,其他車型銷量慘澹,一條腿走路的華泰註定了走不遠的命運。
「三心二意」造車史
在華泰汽車最鼎盛之時,它主要是憑藉國內汽車市場的真空和韓國大企業現代品牌的背書,畢竟當時對於國人來說,汽車還是個稀罕物,可供挑選的空間還不是很多。
但是一味依賴合資的華泰終究跌了個跟頭,現代汽車尋求更加主流的企業進行合作,於是乎北京現代成為重點,邊緣化後的華泰自然盡顯頹勢。尤其是北京現代途勝的出現,更是將目標人群直接瞄準了聖達菲的潛在用戶,作為最早進入行業,並且有一定業績積累的華泰汽車,卻在車型的推陳出新和技術的革新方面沒有進步,被時代狠狠的教育了一次。
如果說造車技術不思進取是主因的話,那三心二意投資各種產業則加速了華泰汽車消亡的過程,借著汽車產業發展的紅利,華泰汽車也想將自己的業務鏈擴展,於是將觸角深入到了傳統行業,煤礦,銀行,地產這些高大上的行業都能看到華泰的身影。
2005年華泰汽車落戶內蒙古鄂爾多斯,在這個以煤礦資源豐富的城市,華泰汽車斥資大手筆建設生產基地,當地政府也這麼成功的招商引資而高興,將兩處煤礦的探礦權劃給了華泰。2008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光是這兩處煤礦所帶來的收益就至少為華泰帶來了40億元的現金,但是華泰之前親口承諾的大型汽車生產基地到今天也沒見著。發現金融行業比製造業來錢快之後,華泰又入駐銀行業,2011年拿下了北京銀行118億元的定增30%份額,內蒙古銀行,威海商業銀行,錦州銀行都能看到華泰汽車的身影。
試想如此三心二意造車,怎麼能造出有特色值得用戶購買的好車,可以說華泰汽車的沒落最大的原因在於其重心沒有放在造車上,太過於執著那些高風險來錢快的行業,可以說是中國汽車行業發展歷程中經典的反面典型。
如今有媒體稱華泰汽車已經正式申請破產重組,但官方還沒有給出明確答覆,可以明確的是華泰汽車的資金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嚴重的債務危機使得目前工廠處於全面停產過程中,公司資產和股權被凍結,截止目前總負債總額高達294億元,並且沒有歸還的跡象,公司名下的存款已經到了可憐的13萬元左右,簡直難以相信這曾是一家與吉利齊名的車企。
結語
其實華泰汽車的一路走來,正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縮影,在那個空白階段很多人憑藉一股子幹勁成功的走了過來,但功成名就之後卻不專注於自己的發家行業,反而去追逐那些高風險來錢快的行業,忽略了自己的初心。
如果當初華泰一心撲在汽車上,靠著當年的知名度,或許如今的華泰汽車是可以和吉利,長城,長安齊名的國產驕傲。華泰汽車能否度過這關,涅槃重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