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注音符號識別圖
108年前的今天,1913年2月15日(農曆1913年1月10日),漢字注音字母誕生。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誕生了。
漢語注音符號演變圖
漢語注音符號(Chinese zhuyin),簡稱注音符號,又稱注音字母,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國內公布。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中國需要一套適合現代需求的漢語字母。1918年的「注音字母」不便出國,印一張名片,國外無人認識。1928年「國語羅馬字」太繁複,向來沒有進入小學。1933年的「拉丁化新文字」太簡單,它是民間設計,沒有學術界和政府的認可。1958年的《漢語拼音方案》是第一個國家法定的羅馬字方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公布當年的秋季開始在全國小學教學。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奠基工作。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