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2020-12-08 騰訊網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國內公布。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

那麼漢字注音字母是如何來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讀書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其中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然而,由於古今音變以及學反切先要學漢字的關係,通過這種方法教學漢字並不經濟,普及教育必須作出改變。

1910年官方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決定製定漢字音標及統一國家語言。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

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兩者可說是同源。「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

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中的生字採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成立注音字母書報社,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印刷注音字母普及讀物。

不過,注音符號從誕生起,特別是新文化運動後,就受到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挑戰。它的命運,也要看歷史的行程。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在確定拼音方案時,也進行了爭論,我國的拼音方案究竟是採取民族字母形式(注音符號)還是採用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最後的結論是,採用拉丁字母有利於國際交流。

相關焦點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歷史上的今天】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漢語注音符號識別圖108年前的今天,1913年2月15日(農曆1913年1月10日),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 1913年2月15日: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1913年2月15日: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誕生了。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然而漢語拼音並非古而有之,它經過了幾代人漫長的探索與研究,在新中國文字改革的進程中,才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子。我國本來沒有拼音字母,傳統上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為漢字注音,但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有的同音字也是生僻字,注了也讀不出來;反切,則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其中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種注音法使用起來也不方便,須先懂一部分漢字才能依其讀出字音,有時簡單易讀的字往往用複雜的字作切語。最早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是明末前來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本刊特摘發部分專家文章,不僅為您解讀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更邀您一同探討漢語拼音如何在新時代發揮更大作用,助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 新·起點5|《漢語拼音方案》是如何誕生的
    然而漢語拼音並非古而有之,它經過了幾代人漫長的探索與研究,在新中國文字改革的進程中,才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子。我國本來沒有拼音字母,傳統上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為漢字注音,但有的音節沒有同音字,有的同音字也是生僻字,注了也讀不出來;反切,則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其中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種注音法使用起來也不方便,須先懂一部分漢字才能依其讀出字音,有時簡單易讀的字往往用複雜的字作切語。最早採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是明末前來中國傳教的西方傳教士。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 中國拼音的誕生
    1949年10月10日,吳玉章、黎錦熙等人倡導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如今,孩子剛上學就要從漢語拼音開始,之後才能一步步的學習漢字。然而,在漢語拼音改革的過程中,史達林曾經建議中國使用俄文字母。 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847年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密迪樂等也先後編制了漢字拼音方案,各具特色。其中大多數拼寫的都是南京官話,而在清朝中期後,北京話成為官話,這些方案也即失去作用。結合以上成果,英國人威妥瑪在1886年創製了較為完備的「威氏拼音」,準確記錄了北京官話口語。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它不止在中國內地的基礎教育中全面使用,更在海外漢語使用地區和場所(如東南亞、各國唐人街)廣泛流通,是目前世界通用的漢字拉丁字母轉寫方案。漢語拼音今天有如此的影響力,但其實它的出世不過一個甲子而已,漢語拼音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的?本文將為您簡單分析。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這種辦法很不方便,直音就是找一個同音字來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較生僻,注了也不認識。還有一種辦法是反切,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進行拼讀,這也很麻煩,不利於初學者學習漢字。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一大批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的貧弱和中國人的文盲率太高有關,決定走教育救國的道路。
  • 科技史上2月15日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誕生了。在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漢語拼音是抄的英文字母嗎?不,只是同源
    大家在學漢語拼音時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本身是一致的。甚至在發音上漢語拼音和英語也很類似,比較極端的如鋼筆的英語「pen",用漢語拼音和英語發音是完全一樣的!有人對此產生了疑問:漢語拼音是從英文字母借鑑來的嗎?它和英文字母之間是什麼關係?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例,確定何種形式的拼音字母是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前提條件,但學界對為何選擇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的問題卻鮮有研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工作者的主觀意願來看,研究和擬制漢語拼音方案不僅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及用作普通話教學的工具,同時也用以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工作。所以,文字改革工作者不僅從漢字注音角度,同時也是從創製新文字角度來討論拼音字母的選擇問題。
  • 臺灣注音符號簡介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從中國面相世界 漢語拼音60年,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
    這是已故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在《拼音字母的產生經過》中寫下的一句話。  在他看來,《漢語拼音方案》是可以追溯到明朝的。1958年,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也表明了相同的態度――「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已經經歷了350 多年的歷史。  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著《西字奇蹟》。這被認為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
  •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
    X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