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國內公布。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
那麼漢字注音字母是如何來的呢?
清朝末年,一些讀書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其中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然而,由於古今音變以及學反切先要學漢字的關係,通過這種方法教學漢字並不經濟,普及教育必須作出改變。
1910年官方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決定製定漢字音標及統一國家語言。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
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兩者可說是同源。「注音」二字意謂註譯漢字的發音。
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中的生字採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成立注音字母書報社,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印刷注音字母普及讀物。
不過,注音符號從誕生起,特別是新文化運動後,就受到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挑戰。它的命運,也要看歷史的行程。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在確定拼音方案時,也進行了爭論,我國的拼音方案究竟是採取民族字母形式(注音符號)還是採用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最後的結論是,採用拉丁字母有利於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