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注音符號簡介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臺灣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於漢語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

  1950年代以後,漢語拼音在大陸被廣泛推廣,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讀漢字,但是在常用語言工具書中標註漢字讀音仍舊拼音和注音同時使用。目前在臺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做為認識漢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注音符號在臺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故在臺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稱之為「臺灣方言音符號」,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Unicode:31A0-31AF)。在2000年前後,臺灣「教育部」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之為臺灣「國語」字音拉丁化譯音的標準方案,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原採通用拼音,自馬英九就任市長後,改用漢語拼音;高雄市原採用注音符號第二式,現在逐漸轉為採用通用拼音。)以外,已經逐漸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臺灣人不用漢音拼音嗎?注音符號歷史更久
    ,而是用ㄅㄆㄇㄈ,也就是注音符號。  至於哪一種拼音方式更好用,就青菜豆腐各有所愛了,大陸肯定覺得經過改良的好,但臺灣也認為謹遵古法的才實用。我自己呢,從小受注音符號的荼毒深了,自然還是注音符號用得順手,要改也改不過來。不過,我聽說很多臺灣老鄉來了大陸,只要下點工夫就能記住英文字母和注音符號的對應,立馬就用得順風順水。
  • 注音符號及注音輸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在臺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周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註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而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學校不教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都通過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給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 臺灣教育專家呼籲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臺灣多位教育界專家20日在臺北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呼籲,應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以預防幼兒升讀小學後發生閱讀困難。在臺灣閱讀協會當日舉行的「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論壇上,來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東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及多位臺灣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指出,將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學前進行,對幼兒入學後中文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尤其是對出生於社會經濟弱勢家庭以及患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幫助更大。
  • 注音符號到底是什麼?臺灣人打字輸入法大公開.
    」 → 點選「設為星標 ★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是 1912 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 年正式發布的一套標準漢語標音符號,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
  • 臺灣「獨」派想廢注音符號 背後有大秘密
    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民進黨臺南市長初選參選人、現任該黨「立委」葉宜津日前提議應該廢止用注音符號來學語文,改用羅馬拼音以利「與國際接軌」。臺灣《中央網絡報》9日發表評論說,為了年底的臺灣縣市選舉,民進黨各地方候選人競爭激烈的程度,已有不少人用彼此殺得刀刀見骨來形容。這些候選人為了贏得初選,各種奇怪的意見層出不窮,不過,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民進黨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的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
  • 臺媒:臺灣「獨派」想廢注音符號 背後有大秘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民進黨臺南市長初選參選人、現任該黨「立委」葉宜津日前提議應該廢止用注音符號來學語文,改用羅馬拼音以利「與國際接軌」。臺灣《中央網絡報》9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為了年底的臺灣縣市選舉,民進黨各地方候選人競爭激烈的程度,已有不少人用彼此殺得刀刀見骨來形容。這些候選人為了贏得初選,各種奇怪的意見層出不窮,不過,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民進黨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的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
  • 臺灣注音符號與拼音對照大全(附字源解釋)
  • 臺媒:臺灣「獨」派想廢注音符號 背後有大秘密
    臺南市立法委員葉宜津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民進黨臺南市長初選參選人、現任該黨「立委」葉宜津日前提議應該廢止用注音符號來學語文,改用羅馬拼音以利「與國際接軌」。臺灣《中央網絡報》9日發表評論說,為了年底的臺灣縣市選舉,民進黨各地方候選人競爭激烈的程度,已有不少人用彼此殺得刀刀見骨來形容。
  • 江南的注音符號
    之所以要提到注音符號,是因為它正是一種只藉助漢語發音,脫胎於漢字卻又脫離漢字束縛的記音工具。我們曉得日本與朝鮮分別用假名和諺文,擺脫漢字的局限,來達到標記方音與轉寫外來詞的目的,這一節所探討的注音符號之功用,也是基於這兩點。注音符號曾在民國時通行,它的原理很簡單,即從漢字中提煉出小的字符片段,用來充當漢語拼音。比如用「包」的起筆ㄅ,表示聲母p,用「冪」的起筆ㄇ,表示聲母m,等等。
  • 快速學會臺灣的拼音方式: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也是同理的,所以問題只在於拼音的字母要會寫。下面給大家一個注音和漢語拼音對照表:聲母ㄅ=bㄆ=pㄇ=mㄈ=fㄉ=dㄊ=tㄋ=nㄌ=lㄍ=gㄎ=kㄏ=hㄐ=jㄑ=注音符號,而其所組成的拼音方式就是注音拼音了。
  • 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臺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 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 共和國往事(1):從「注音符號」到「拼音字母」的大變革
    第一堂語文課劉老師也是先問我們:「你們會不會讀注音符號?會的請舉手。」全班鴉雀無聲,只有三四個人猶猶豫豫地舉起手來。我父親曾教過我一些注音字母,但也僅僅是會讀七八個字母而已,大多數符號還是不認識,所以也沒敢舉手。
  • 《漢語知識》_注音符號
    「漢語學習沙龍」,再點擊「關注」,以後更新資料會不斷自動推送到您的手機。[查看以前文章]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可看到以前發表的所有資料。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即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字標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
  • 民國如何為吳語注音?1931年的江南注音符號 |吳語公眾號
    浙江餘杭人章太炎,發明了注音字母,為漢語注音。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也就是今天台灣仍然在沿用的「拼音」。之所以要提到注音符號,是因為它正是一種只藉助漢語發音,脫胎於漢字卻又脫離漢字束縛的記音工具。我們曉得日本與朝鮮分別用假名和諺文,擺脫漢字的局限,來達到標記方音與轉寫外來詞的目的,這一節所探討的注音符號之功用,也是基於這兩點。注音符號曾在民國時通行,它的原理很簡單,即從漢字中提煉出小的字符片段,用來充當漢語拼音。比如用「包」的起筆ㄅ,表示聲母p,用「冪」的起筆ㄇ,表示聲母m,等等。這
  • 「綠委」提廢注音 臺灣教師批搞亂根基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主張廢除注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臺「教育部」表示,12年公教語文課綱,只納入注音符號、未納入羅馬拼音。北一女語文老師歐陽宜璋說,廢注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小學生要先學英文字母和讀法,再學中文,學習根基被搞亂,更難保傳統中文優勢。
  • 《漢語語音》_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當事人黎錦熙的《國語運動史綱》詳盡記述了此次會議制訂國音、推行注音符號始末。注音符號的誕生及改造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
  • 在「注音符號」寶藏裡探尋漢語發音部位
    待到民國,有人組織了「讀音統一會」,公布了「注音符號」。它就是漢語拼音的前世。在1958年頒布實施漢語拼音之前,大陸一直使用它注音,臺灣地區現在依然使用。所以爺爺輩查字典還是會找拼音後面長得像日語字的注音符號。1918年注音符號還稱為注音字母,聲母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
  • 美國臺灣中文學校簡介
    在臺灣人開辦的學校裡一定都是教繁體的。他們自豪於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有意義的文字。所以當他們教漢字時,都是從甲骨文的符號慢慢演變到漢字。而且大部分學校還執著於讓孩子們寫字要從右往左,從上到下。至於發音的系統,他們分為兩塊:一是母語為中文的孩子(生活在說漢語的家庭環境裡),他們學的系統叫CHL(Chinese heritage language)傳統中文班, 學注音和繁體字。
  • 拋棄複雜的繁體字 網友:還應改用漢語拼音-臺灣,漢字,注音,漢語...
    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而且不但在簡體和繁體上早有爭議,在注音方式的傳承上也議論頗多。近日,有網友表示臺灣一直採用的漢字注音符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並且表示漢語拼音更好用,從而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