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是 1912 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 年正式發布的一套標準漢語標音符號,
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
在臺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周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註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
而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學校不教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都通過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給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我記得我一哥們兒剛去臺灣的時候,看到臺灣人用手機打字聊天都會湊上前去看一下,原因很簡單,因為灣灣的輸入法太匪夷所思了!!!
如果你有一本老字典,你可能會看過這些長的奇怪的東西在前後幾頁,但你不知道那!是!什!麼!
其實這些就是注音符號,以前叫做注音字母,1912年制定,1918年發布,所以即使是現在使用漢語拼音的大陸,也曾經使用過注音拼音好一陣子。
一直到了1958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才停止使用,大陸改成了漢語拼音,而臺灣繼續沿用注音拼音。
注音符號共有37個字符,包含了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
由於漢語拼音是注音符號改過來的,所以拼音方式基本上一樣,只是將原本的符號改成英文字符代替,所以臺灣人在學習注音符號的時候也是會去背誦bpmf dtnl gkh.
因此,在有接觸過英文的情況下,讓一個臺灣人在去學漢語拼音就沒那麼難了;反過來,大陸朋友如果想學注音拼音就需要再去學會那37個注音字符分別代表的音.
點擊下圖進入臺籤證攻略
了解了注音符號的長相,接著我們來看看對應的硬體設備,像是鍵盤、手機等打字工具,都長什麼樣?
這是臺灣早期的按鍵式手機。按鍵手機的鍵盤數目有限,所以將37個字母分開在10個按鈕上,打字速度上有相當大的限制,要選用同一個按鍵上的不同字符,需要重複按該按鍵許多次。
當觸屏手機開始出現後,可以顯示出所有字符的打字方式也跟著流行,變得跟電腦打字一樣方便,灣灣打一條簡訊不需要再花個半天了。
剛剛說了手機的配套長相,那我們常用的電腦又是如何配套的呢?在大陸看到的鍵盤都只有英文字母,第一次看到臺灣鍵盤的朋友一定會覺得,鍵盤怎麼這麼多東西。
而除了傳統的拼音方式打字外,也開始出現了許多快速的打字方法,在臺灣包含了注音輸入法、新注音輸入法、自然注音輸入法、倉頡組字輸入法、行易輸入法等等。
倉頡輸入法的造字原則就是拆,把字全部拆成各種小零件,打字的時候輸入各個按鍵所代表的小零件,組成一個完整的字。
因為打字速度會比傳統拼音方式快很多,也比較不會有寫錯字的情況,所以在當時掀起一股熱潮過。
就像大陸也出了很多快捷智能的輸入法一樣,臺灣也出了許多只需要打出一連串的聲母就可以出現完整一句話的輸入法,比如說輸入"mtj"會顯示出"明天見",在眾多輸入法中,又以google輸入法最普遍為人所用。
經過百年演變,注音符號現有 37 個字母,其中聲母 21 個,介音 3 個,韻母 13 個。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號表為傳統中文的直排,順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不要被這個符號表嚇到了,其實學過拼音的可以很快掌握注音的符號。注音的聲母和拼音的聲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
注音的介音與拼音的對應關係如下:
而注音的韻母除了「ㄝ」之外,其它也與拼音的韻母存在一對一的關係:
ㄚ - a
ㄛ - o
ㄜ - e
ㄞ - ai
ㄟ - ei
ㄠ - ao
ㄡ - ou
ㄢ - an
ㄣ - en
ㄤ - ang
ㄥ - eng
ㄦ - er
「ㄝ」這個韻母比較特殊,它的讀音實際對應拼音的「ie」,但由於介韻規則的存在,拼寫時變成和「ㄜ」都對應拼音的「e」。
但有一個特例,就是「誒」字的其中一種讀音「ㄝˋ」,不能對應拼音的「è」,否則會與讀音不同的「惡」字的拼音相混淆,此時「誒」字的拼音會寫作「èi」。
和拼音相比,有幾個差異需要關注:
拼音中若是只有「i u ü」段韻母而沒有聲母時(零聲母),需要增加或改寫成「y、w」以符合拼音的介韻規則; 而注音是分別在韻母前面加上介音「ㄧ ㄨ ㄩ」。這就是介音的作用,詳見下文介音部分。
單獨使用「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這七個注音符號,分別對應了拼音的「zhi chi shi ri zi ci si」,而不需要再輸入「ㄧ」。維基百科稱此為「空韻」。
「兒」字的拼音在單一音節時寫作「er」,在作兒化韻尾時僅寫「r」,但注音符號只有「ㄦ」。
拼音的聲調標註在音節的主要母音上,輕聲不標註;而注音的四聲聲調標註在韻母右上角(一聲通常不標註),輕聲用小圓點「˙」表示,
在豎寫時標註在整個字音的上面,橫寫時標註在整個字音的前面。
另外,兩岸同胞在對某些字的讀音上有差異,比如「假期」的「期」字,大陸同胞讀作一聲(陰平聲),拼音寫作「qī」;
而臺灣同胞讀作二聲(陽平聲),注音寫作「ㄑㄧˊ」。由下文的注音輸入法一節可知,使用注音輸入漢字時可以輸入聲調以減少重碼,對於這類有差異的讀音在輸入時需要特別注意。
其實中國漢字前後一共有三套注音法。文中介紹的是1930年第二套注音法,用的是注音符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臺灣而得以保留。而大陸今天所用的這套26個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擬定出草案,1958年2月第二屆全國人大正式通過的注音法。所以大陸和臺灣注音法是有區別的。
你關注了嗎?
《臺商總匯》是一個大家都信任的平臺.
趕快按上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因為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陸親們的平臺
你在大陸地區
就可以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品
點擊這裡進入臺籤證全攻略
戳「閱讀原文」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臺商總匯商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