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注音符號

2021-02-09 慈韻

這個話題的起因源於我的一點觀察:在海外老一輩的華人社群裡,人們講話常常會夾一點洋文,由於發音習慣的關係,這些人講的洋文,總是帶有很濃的母語特點,類似早年通商口岸的洋涇浜外語。譬如我曾聽過紐約兩位江南裔的老人聊天:「恰納湯的小菜現在貴來兮,下趟阿拉到勃錄克林去看看。」「勃錄克林搭仔法拉興全比此地便宜,搭牌司過去也便當。」這裡的勃錄克林、牌司、恰納湯分別來自英文Brooklyn(布魯克林)、bus(巴士)和Chinatown(唐人街)。這種特有的語言現象十分有趣,因為,這些人既沒有說英文,也沒有用既定的翻譯,而是在母語的基礎上,自創了一種口語對譯,把英文最大保留地內化到自己的語言中來了。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考慮「勃錄克林」要怎樣寫,只是boh-loh-keh-lin念起來與Brooklyn最相近,就自然而然這樣念罷了。之前提過,我們的漢語普通話在音譯外文的時候,有一個通用譯名法則,這一法則與紐約民間的口頭對譯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在轉譯時,對漢字的字形、字義都有嚴格的要求,難字、偏字、寓意不好的字,都不能用(例如[s]一般只譯作「斯」,不能譯作「撕/嗣/死」)。而民間的對譯,則只藉助語言本身的發音組合,完全脫離漢字的束縛。之所以要提到注音符號,是因為它正是一種只藉助漢語發音,脫胎於漢字卻又脫離漢字束縛的記音工具。我們曉得日本與朝鮮分別用假名和諺文,擺脫漢字的局限,來達到標記方音與轉寫外來詞的目的,這一節所探討的注音符號之功用,也是基於這兩點。
注音符號曾在民國時通行,它的原理很簡單,即從漢字中提煉出小的字符片段,用來充當漢語拼音。比如用「包」的起筆ㄅ,表示聲母p,用「冪」的起筆ㄇ,表示聲母m,等等。這套符號最初由章太炎(浙江餘杭人)創製,後經國語統一籌備會修改擴充,最終用於國語的有三十七個(如下圖)。

容易被忽視的是,在推行國語符號的同時,籌備會也一併推出了適用於各地方音的拓展符號(閏音符號)。這其中,江南地區的擴充最為細緻。在籌備會1931年作制的《注音符號總表》中,給出了包括上海、寧波、餘姚、紹興、杭州、溫州、蘇州、湖州等十幾個江南方言點的注音標記,以及詳細的說明。比如,江南話中特有的濁聲母,用收筆處的畫圈來表示;喉塞音的入聲,用阝來表示。

注音符號在應用上有幾個好處。一是其脫胎於漢字,互相組合後,可形成類似漢字的方塊文字,可橫寫,可豎寫;二是相比種類繁多的拉丁方案,一套注音符號,只需稍作修剪,就可以標註所有的漢語方言,以便各地交流之利。此外,由於各地均有不少無法考證字源的口語字,通過注音符號,就可以把它們像漢字一樣記錄下來。

慈谿話注音符號舉例

用注音-漢字混寫來記錄

草寫體的注音符號十分優美

現在回頭文章開頭的話題上來。既然注音符號可以擺脫漢字在字形字義上的束縛,又可以將各地方音非常便利地表達出來,那麼用它來轉寫外文詞(無論基於哪一種方音)就會非常方便。

江南方言有濁聲母的優勢,用注音符號轉譯,可以將這一特點更好地發揮出來。

觀察一下舊時上海對西方人名的翻譯,Greta Garbo 葛麗泰·嘉寶,Gregory Peck 格裡高利·派克,像g-(geh)、ga、gao、bo這些音,在上海話中其實都是常用的字音,但由於它們要麼有音無字(如表示完結的gao),要麼字形太偏(如指示詞「搿 geh」),要麼字義不好(如「爬 bo」),所以都只能退而求其次,換作清聲的「高」、「加」 、「格」、「寶」來翻譯,用注音符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另外,像西文中常見的[ve:]、[fe:]、[fa:]、[gã:]等音,由於不存在這樣發音的漢字,翻譯時就只能將它們轉換成近似音。然而實際上,這些音在不少江南方言中都存在。僅在慈谿話中而言,就有[fe:]表示「不會」,[fa:]表示「不要」,[ve:]表示詢問是否,[gã:]表示遠指,這些都是口語中的高頻讀音。有了注音符號,就可以把這些常見音都利用起來了。

以上討論的目的,絕不是要對注音符號或任何一種舊的東西進行復闢,而僅僅是借用這樣一種形式,對我們語言(尤其是方言)的發展進行一點探索與思考。下期再會!

掃碼關注本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謝謝儂支持

相關焦點

  • 民國如何為吳語注音?1931年的江南注音符號 |吳語公眾號
    浙江餘杭人章太炎,發明了注音字母,為漢語注音。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也就是今天台灣仍然在沿用的「拼音」。之所以要提到注音符號,是因為它正是一種只藉助漢語發音,脫胎於漢字卻又脫離漢字束縛的記音工具。我們曉得日本與朝鮮分別用假名和諺文,擺脫漢字的局限,來達到標記方音與轉寫外來詞的目的,這一節所探討的注音符號之功用,也是基於這兩點。注音符號曾在民國時通行,它的原理很簡單,即從漢字中提煉出小的字符片段,用來充當漢語拼音。比如用「包」的起筆ㄅ,表示聲母p,用「冪」的起筆ㄇ,表示聲母m,等等。這
  • 注音符號及注音輸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在臺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周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也有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註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電腦使用者均熟練使用。而在中國大陸及港澳,學校不教注音符號,但是一些字典、詞典都通過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使用的方式給字詞注音,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 臺灣注音符號簡介
    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萬)、?(兀)、?
  • 《漢語知識》_注音符號
    「漢語學習沙龍」,再點擊「關注」,以後更新資料會不斷自動推送到您的手機。[查看以前文章]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可看到以前發表的所有資料。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即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字標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
  • 注音符號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 注音符號 | 近現代漢字的注音拼寫方式之一~
    許多人在翻閱現代漢語字典或者與臺灣同胞交流時,會發現有一種奇怪的符號。一些未見過的夥伴可能認為是日本的假名,但實際日本假名也是從中國的楷書和草書中演變而來的。其實,這些符號在中國大陸也曾使用過,它們被稱作注音符號。注音符號注音符號是標準漢語標音系統之一。
  • 滬語注音符號拼讀法 01
    收錄於話題 #滬語注音符號拼讀法
  • 快速音標專題1:什麼是音標(注音符號)?
    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一樣,是一組注音符號,是用來給文字注音的。文字為什麼要用注音符號來注音呢?這是因為有些文字的字形和字音不相關,看見字形,並不能自然知道字音,即使知道有關規則也不能做到。漢字就具備這種特點。
  • 《漢語語音》_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舊稱為「注音字母」,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當事人黎錦熙的《國語運動史綱》詳盡記述了此次會議制訂國音、推行注音符號始末。注音符號的誕生及改造注音符號的前身來自於章太炎發明的記音字母,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類似日文中的假名,事實上就是假名給予章太炎靈感的。日語假名恰好也來自於漢字的草書和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
  • 注音符號到底是什麼?臺灣人打字輸入法大公開.
    」 → 點選「設為星標 ★ 」注音符號注音符號是 1912 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 年正式發布的一套標準漢語標音符號,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58 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注音符號
  • 臺灣教育專家呼籲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鍾群 查文曄)臺灣多位教育界專家20日在臺北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呼籲,應在幼兒園普及注音符號學習,以預防幼兒升讀小學後發生閱讀困難。在臺灣閱讀協會當日舉行的「及早教、及早學:幫助兒童探索知識和想像世界」論壇上,來自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東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及多位臺灣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指出,將注音符號的學習提早到學前進行,對幼兒入學後中文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尤其是對出生於社會經濟弱勢家庭以及患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幫助更大。
  • 快速學會臺灣的拼音方式: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也是同理的,所以問題只在於拼音的字母要會寫。下面給大家一個注音和漢語拼音對照表:聲母ㄅ=bㄆ=pㄇ=mㄈ=fㄉ=dㄊ=tㄋ=nㄌ=lㄍ=gㄎ=kㄏ=hㄐ=jㄑ=注音符號,而其所組成的拼音方式就是注音拼音了。
  • 共和國往事(1):從「注音符號」到「拼音字母」的大變革
    第一堂語文課劉老師也是先問我們:「你們會不會讀注音符號?會的請舉手。」全班鴉雀無聲,只有三四個人猶猶豫豫地舉起手來。我父親曾教過我一些注音字母,但也僅僅是會讀七八個字母而已,大多數符號還是不認識,所以也沒敢舉手。
  • 注音符號帶你重新認識現代漢語的聲韻調
    所以,兩套注音方案的根本性差異,並不在於注音符號從《說文解字》裡復活了一堆古字然後再混雜大量漢字部件,而漢語拼音引進海外各種自帶不同版本讀法的雞腸文再強行注入一些讓歪果仁目瞪口呆的讀音。事實上,就算用拉丁字母把注音符號的字符全部換掉,它和漢拼仍然有根本上的區別。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對漢語音系的處理上的很多不同點,說到底都是背後理論基礎的差異造成的。
  • 在「注音符號」寶藏裡探尋漢語發音部位
    待到民國,有人組織了「讀音統一會」,公布了「注音符號」。它就是漢語拼音的前世。在1958年頒布實施漢語拼音之前,大陸一直使用它注音,臺灣地區現在依然使用。所以爺爺輩查字典還是會找拼音後面長得像日語字的注音符號。1918年注音符號還稱為注音字母,聲母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
  • 用「漢語拼音」來學「注音符號」
    如果你會漢語拼音,那麼,你很快便能學會注音符號,因為拼音邏輯是一樣的。再看張圖:好,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的對照圖已經給你了,看著圖,你基本已經能用注音標出一些音了,感謝我吧!各聲符書寫方式為:「一聲」,不標聲符;「二聲」,往上翹;「三聲」,打個勾;「四聲」,往下墜。二至四聲的聲符放在韻母右上方,若只有單獨一字的注音,就放在該字右上方。最後,「輕聲」是一點(.),放在最上頭。若以橫排方式寫注音符號……嗯,我從沒學過,但網上通常看到的是將二至四聲的聲符放在最後,輕聲則放在前頭,就醬。推行注音符號的最大麻煩,就是難以國際化。
  • 為何有了注音還要發明拼音,用英文字母代替注音符號不行嗎?_澎湃...
    X 為何有了注音還要發明拼音,用英文字母代替注音符號不行嗎? 發表 勸君 2019-01-15 在有注音的前提下為什麼還要另外發明拼音
  • 關於滬語注音基本符號及它的音和調
    2.學習注音符號拼讀法。3.學習詞語、詞組、句子。4.運用注音符號說上海話咯!我們的目標是:看到普通話文字就會用上海話讀出來!不要將普通話和上海方言對立起來!我們的老一輩是怎麼做到看到普通話文字就會用上海話念出來的呢?他們沒學過普通話,但是他們就能讀報看書!
  • 注音符號歷史更久
    注音符號一共有37個,分別是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還有分五種聲調。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和輕聲。  例如斷崖的「崖」,注音就會是「ㄧㄞˊ」。大陸喜歡橫著寫,在臺灣都只會豎著寫,也就是上面是「ㄧ」,下面是「ㄞ」,然後在右邊偏中間注個「ˊ」,表示這是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