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分為譬況法、讀若法等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注音字母」百歲誕辰———

  「注音字母」誕生整整一百年了。1913年3月12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會議將章太炎的一套符號修訂後作為「注音字母」。「注音字母」即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的數十年間,人們一直使用「注音字母」。

  漢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是記錄和傳承文明的工具之一。從古至今,人們的學習和成長常常是從認識漢字開始的。為了認識漢字,學習它的注音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給漢字注音成了一門了不起的學問。

  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在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許多種,比較常用的有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譬況法是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漢字的發音情況。一般分為以口勢譬況、以舌位譬況、以送氣急緩和聲調長短譬況等。《淮南子·修務訓》:「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高誘註:「駤讀似質,緩氣言之者,在舌頭乃得。」

  《管子》一書中曾記載一個和譬況法發音有關的小故事:齊桓公和管仲悄悄地商量攻打莒國,但這事很快就走漏了風聲,後來得知是大臣東郭牙說出去的。齊桓公驚訝地問東郭牙如何得知此事,他說:「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合,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這就是說,東郭牙是看齊桓公和管仲的口形、手勢並結合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猜出他們攻莒意圖的。當然,這種注音方法有些籠統,普通讀者很難恰如其分地理解和把握。

  讀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給被注字注音。比如,《說文解字》:「唉,應也。從口矣聲,讀若埃。」「鼾,臥息也,幹聲,讀若汗。」有時「讀若」也寫成「讀如」、「讀為」、「讀曰」、「聲同」、「聲近」等。用「讀若」的方法注音簡便易懂,但缺點是不夠精準,有時讀音只是大致相似,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用來做注的字讀音發生了變化,後人很難根據注音把握該字的準確讀法。

  直音法是選用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比如,《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單父人呂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話說:「單,音善;父,音甫。」清代著名學者陳澧在《切韻考》中指出:「今直音與古人讀若不同,古人讀若取其近似,今直音,非確不可。」由此可見,直音法比讀若法更為精準確切。

  直音法在我國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時至今日,一些工具書中也偶有用之。但這種注音方法還是有一定局限的,《辭海》在解釋「直音」時就寫道:「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這就是說,如果被注的字沒有同音字,那就沒辦法注音了,或被注的字有同音字但其同音字很生僻,這樣註上去讀者還是難以拼讀。

  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即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的讀音來。有學者考證,反切法最初叫「反」,比如,東漢學者服虔在為《漢書》作注時寫道「惴,音章瑞反」。後來到唐代宗時期,統治者很忌諱這個「反」字,於是將其改為「翻」字,再後來「翻」字改為「切」字。比如,《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寫道「糗,去九切」。這種注音方式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像後來《康熙字典》中的文字主要採用反切法注音,如「武,文甫切」,等等。反切法可以準確地將漢字的讀音注出,但它還是有自身的弱點,比如,為「武」字注音時可以寫成「文甫切」,還可以寫成「聞斧切」、「溫魯切」等等,這樣一來,用來做注的兩個字就難以固定,不便記憶。有時,用來做注的兩個字筆畫很多(古代多為繁體字),寫起來十分複雜,為書寫帶來極大的不便。

  「注音字母」

  近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時光轉到了1913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了一個「讀音統一會」,目的是為了統一字音。3月12日,會議通過了魯迅、許壽裳等多位學者的提議,將章太炎研製的一套注音符號修訂為「注音字母」。

  這套注音字母起初有38個,後來經過多次調整確定為37個。其名為「字母」,實際上絕大多數是由一些筆畫簡單的古代漢字(有的略加修改)組成的。利用筆畫簡單的漢字作為符號,且每個符號都有準確的讀音,書寫起來又比反切注音便利,這是注音史上的一大進步。

  但這種注音方式還是呈現出一些不足。比如,注音字母的形體比較呆板,胖瘦高低差別不明顯,一眼看上去很難分清應該把哪幾個字母拼成一個音節。有些字母筆畫筆順十分相似,書寫後讀者極易混淆(例如:ㄅ和ㄣ);有些字母連寫在一起容易產生誤讀(ㄕㄨ可以讀成「書」,也可以讀成「事務」)等。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確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進一步改進漢字注音方法,專家學者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黨和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關注。

  1949年10月,北京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著手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1952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後改名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簡化漢字和研究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以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拉丁字母比起以往的注音字母優勢十分明顯:拉丁字母在國際上普遍應用,人們接觸的機會多,學習之後不容易忘記。另外,若使用注音字母,還要學習拉丁字母,而學習了拉丁字母,就不用再學注音字母。1956年2月,國家發表漢語拼音的第一個草案,廣泛徵求社會意見,其後又經過若干次會議,新的《漢語拼音方案》終於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批准通過。這個方案採用26個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分為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這種注音方式延續至今,為人們識字、拼寫普通話、促進漢語的統一發展與國際交流帶來了諸多便利。

  文並圖/王佳偉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幾種漢字注音方法
    以漢字為漢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國最早的漢字注音法。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所以又繁衍出一種「讀若法」,也稱「讀為」「讀曰」「讀為」法。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讀音比較少的字,就像如今的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備註了相似的漢語一樣,舉例「癖」字就會在旁邊標註「皮」,這種方式有效的擴大了直音法的應用範圍,但是其缺點就是容易失去了精準度。
  •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你看祖先們的方法有多巧妙
    古代漢字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漢字博大精深,字形也千變萬化,可以用最簡潔的字講出最複雜的含義,比如成語,就是典故的集大成者,漢字雖然歷史悠久,可與它相伴的拼音可就不是這樣了,因為拼音是民國時期才逐漸發展的一種識別漢字的方法,既然如此,那民國之前的古人,究竟是如何識字的呢?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的?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1.讀若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比如「讀為」法: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註:「義讀為儀。」比如「直音」法:「肇」注「兆」 。
  • 國學古人怎樣對漢字注音?文短意深!
  • 拼音在50年代才出現,那古代沒有拼音,是如何標註的呢?
    我們現在用的拼音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出來的,那麼在古代,沒有這麼簡潔明了的拼音,老祖宗們是如何學習漢字,讀漢字的呢?僅靠口口相傳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數以萬計的漢字,如果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那簡直是很要命了,在古代,較主流的方式有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和譬況法等。第一種形聲字,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方法比較古老,它由兩個文或字組成,其中之一表示事物的類別,另一個表示讀音,即所謂的形旁和聲旁。
  • 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這方法至今都在用
    然而,古代並沒有拼音,古人又是怎麼識字的呢?不同於以腓尼基文字為代表的字母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是通過圖畫演變來的,人們運用這種符號進行溝通更注重意思的呈現。古人不會用字母來形容語音,而是以字注音,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方式。讀若法,就是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也叫讀曰法、讀為法。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拼音是幫助漢字發音的工具。它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拼音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出拼音的?你不相信。在漢語拼音之前,它是一個漢語拼音符號,一個為漢語拼音設置的符號。它以章太炎的拼音字母為基礎,由中國統一發音委員會於1913年制定。在此期間,提供了「音標」。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年正式發行拼音字母。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不過,漢語拼音出現的歷史其實很晚,一直到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 古代沒拼音怎麼給漢字注音?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認識漢字的?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
    因為所有的拼音都是由字母組成,只有認識了字母,才能夠拼拼音,這是人們認識漢字的第一步。但是在我國古代並沒有拼音,那時候的人們是如何認識漢字的呢?老祖宗的方法讓人佩服。根據資料上的記載,我國最早出現拼音的時候是清朝末年民國時期,由梁啓超等人發起的「切音字」運動,成為了漢字拼音的萌芽階段。此後,人們開始加深對拼音的了解,一步步的深入研究。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只到1958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才採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通俗讀物、掃盲課本也採用漢語拼音注音。也就是說,中國漢字有拼音的歷史,也不過百年時間,和漫長的舊時代相比,真是太短了。這裡說的有些跑題,在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
  • 可以教給孩子的冷知識:拼音出現才60年,那古人是如何識字讀音的
    現在漢字的讀音都分聲母韻母,其實在上古時期,人們還沒有把一個音節的輔音元音分開讀的意識,都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學的。後來東漢佛教傳入,人們接觸了拼音文字梵語之後受到了啟發,才有了把漢字音節聲韻分開的意識。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這些方法太高明了
    從小到大,我們都學習過古文典籍,認識和掌握了大量漢字,而使之得以實現的工具就是漢語拼音。然而,中國古代沒有字母,也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對於生僻字,又是以何種方式標註讀音的呢? 漢語是非拼音語系,從來未曾有過外來工具輔助,但這並不妨礙它發揚光大,因為古人早就創造了高明之法來為其注音。
  • 他50歲發明「新漢字」,因簡繁之爭受質疑,歷四朝活了112歲
    歷史九點半/文在今天的漢語拼音被發明之前,中國人是怎樣識讀漢字的呢?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這些方法識讀漢字雖然逐漸優化,但還是會存在很多缺陷,教起來也比較麻煩。到了北洋政府時期,逐漸興起用字母來注音漢字,之後民國時期,新中國初期都如此,字母注音逐漸優化。
  • 拼音民國才出現,那古人是如何識字呢?難怪古代讀書人受尊敬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古代的知識,現在讀小學的人都知道,我們識字都是依靠拼音的,不過拼音並不是古代就一直存在的,而是在民國時期才完善的,那麼古代的人是如何識字的呢?如果沒有拼音的話,古代的人是怎麼讀出來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