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傳承雷州文化 手寫編纂方言字典

2020-12-14 瀟湘晨報

蔡山桂和他的「幕塘書齋」。

蔡山桂創作的作品,包括雷韻、楹聯等。

《雷州話字典》為1.6萬字條注音、釋義。

人物檔案

蔡山桂今年83歲,30年前投入到與雷州話相關的創作工作中,著有包括《雷州話同音字·雷州歌韻》《雷州古今楹聯選》等多部作品。2009年,蔡山桂獲得「湛江市雷州話傳承人」稱號,2012年-2013年手寫編纂、出版《雷州話字典》。

30多年前,雷州話傳承人蔡山桂投入到與雷州話相關的創作工作中,著有包括《雷州話同音字·雷州歌韻》《雷州古今楹聯選》等多部作品。為了進一步傳承雷州文化,他於2012年-2013年手寫編纂、出版《雷州話字典》。

這部字典收錄了16000個字的雷州話讀音、釋義,還附有部分雷州方言詞語,全書超80萬字,近700頁,被粵西方言研究專家高度評價,「該字典的問世是雷州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此著深入地記錄了雷州話的讀音,是雷州話傳承的力作,影響頗為深遠。」

近日,南都記者專訪了蔡山桂。他回憶了2012年手寫編纂《雷州話字典》的經歷。

「草根文人」

生於1937年的蔡山桂常自嘲是「草根文人」——身為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文化所研究員,湛江師範學院雷陽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的他,只有小學學歷。

蔡山桂今年83歲,普通話帶有閩南口音,語速不快但聲音洪亮有力。無論是談起幼時的成長環境,還是老來的創作經歷,年過八旬的他依舊口齒清晰、表達準確。年幼時的他受限於當時的家庭環境,小學畢業後被迫輟學,此後大部分的學習是通過私塾先生,「私塾就在我家隔壁,在先生的帶領下,我們都是用雷州話誦讀四書五經。」

那時起,讀書成了蔡山桂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他老舊的自建屋內,書房「幕塘書齋」是他的精神居所——這裡藏書5000餘冊,包括《古文觀止》《東萊博議》《史記》《資治通鑑》等。

在身邊多位文化友人的影響下,30年前蔡山桂投入到與雷州話相關的創作工作中,著有包括《雷州話同音字·雷州歌韻》《雷州古今楹聯選》等多部作品。2009年,蔡山桂因此獲得「湛江市雷州話傳承人」稱號。

獲此殊榮後,蔡山桂不禁進一步思考:應該如何繼續為雷州話傳承做出努力?

當時他對雷州話的研究尚淺,僅僅一部同音字作品很難覆蓋雷州話全部字詞,而市面上並沒有一本權威的、經得起推敲的雷州方言字典。

這讓蔡山桂產生了編寫一本當地方言字典的念頭。

編纂字典

該方案基於國際音標,為雷州話音制定了19個聲母、47個韻母,系統地為漢字標註雷州話讀音。

一個人完成一部字典的編寫,這無疑是個浩大的工程。

2012年初,蔡山桂決定全身心投入《雷州話字典》編纂的準備工作,此時的他已年逾古稀。

方言字典編纂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注音。

雷州話作為廣東四大方言之一,源於閩南語系,包括雷州半島在內的粵西部分地區共有500多萬人講雷州話,雷州話也是湛江市五縣五區通用的方言。

雷州話有8個聲調,單用漢語拼音顯然不能涵蓋全部的字音。

好在前人在雷州方言研究上留下了寶貴經驗。

上世紀80年代,雷州文化研究前賢蔡葉青曾出版《雷州音字典》《雷州方言詞典》。上述兩本字典僅收錄7000餘字條,但蔡葉青在其中用於標註字音的方法——「雷州話拼音方案」被國內多名從事語言文化研究的學者認可。

該方案基於國際音標,為雷州話音制定了19個聲母、47個韻母,系統地為漢字標註雷州話讀音。「雷州話拼音方案」也成了蔡山桂注音時最主要的依據。

按照這個方案,蔡山桂在每個字條後面,先標註漢語拼音,再標註雷州話拼音。為了便於讀者掌握漢字的雷州話讀音,他還在每個字條中用一個比較淺顯的同音字或切音字(即把兩個常用字的讀音合起來拼出一個音)作為讀音參考。

方言讀音的統一和準確是字典的關鍵所在,對這方面的把握,蔡山桂有著獨特的優勢——由於從小在雷州市雷城鎮長大,蔡山桂的口音是最地道的雷州方言。

後輩接力

全家人動員起來,紛紛支起電腦,分工將蔡山桂的手稿逐字輸入,形成文本,反覆檢查。成稿時,電腦數據顯示,《雷州話字典》全書文本已超80萬字。

為了使每個字的所有意義準確,蔡山桂以《辭海》為範本,反覆翻閱查看,還將字條的繁體書寫、異體書寫歸類,以便讀者進行簡繁對照。

年歲漸長,編寫字典的工作對於蔡山桂來說未免有些吃力。為了儘早編完這部字典,他從2012年初便閉門謝客,專心於此,每天平均工作時間超10個小時。

在他的書房裡,《辭海》上中下三冊詞典貼滿了透明膠帶,「這都是那一年反覆翻開查看,被我翻爛的」。蔡山桂向南都記者談到。

歷經半年時間,《雷州話字典》初稿終於完成,收錄了16000個字,相對比前輩蔡葉青所著的《雷州音字典》,增加了9000字。

由於不熟悉計算機等設備操作,蔡山桂編寫時全靠手寫,16000個字的釋義字條整齊書寫在一沓稿紙上,等待被錄入電腦。如果聘請打字員,這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

時值暑假,蔡山桂多個在外讀書的孫子回鄉,在女兒蔡海紅的組織下,全家人動員起來,紛紛支起電腦,分工將蔡山桂的手稿逐字輸入,形成文本,反覆檢查後再列印出來交給他。成稿時,電腦數據顯示,《雷州話字典》全書文本已超80萬字。

完稿後,還需要反覆校對。

蔡山桂告訴南都記者,為了保證字典的準確性,他親自校對,確保每個字條的音調、字義不缺且無誤,全稿不得有絲毫錯字。校對了十遍,蔡山桂還請了身邊多位從事文化工作的朋友幫忙再次校對,最大程度減少失誤。

2013年4月,蔡山桂的《雷州話字典》終於出版。這部字典出版不久後便在湛江市引起較大反響,還曾獲得「湛江市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

粵西方言研究專家、湛江師範學院教授陳雲龍在《雷州話字典》序中寫道:「該字典的問世是雷州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

除了《雷州話字典》,蔡山桂還著有《詩文選集》《雷州名聯賞讀》《雷州鄉土文化》《蔡山桂選集》等多部作品,涵蓋了楹聯、雷劇等文化表現形式。

《蔡山桂選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部屬於自己的文集,其中收錄了他過去30年來的部分作品。這本「大部頭」裡包括他此前創作的6部雷劇、1160副楹聯、258首雷歌等多類作品,全書927頁,60萬字。

據當地媒體報導,這些作品早就以各種方式被流傳於民間。其中,《寇準貶雷州》等多部雷劇被搬上戲臺演出;多副楹聯先後被篆刻在雷州的名勝古蹟、戲樓、牌坊、宗祠上;詩詞、地方文史掌故等作品也曾發表於一些雜誌期刊上。

雖然已年過八旬,蔡山桂在傳承雷州文化方面卻未曾止步。

近些年來,蔡山桂開始收徒,為當地本土文化愛好者授課;奔走於雷州市多個中小學,為本地青少年講授雷州人文歷史和楹聯撰寫的知識。他也常鼓勵女兒蔡海紅接過他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傳承雷州方言文化。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黃小殷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薪聘「方言模特」,有利於傳承地方文化
    (3月14日《成都商報》)  公司招聘「聲音模特」,要求會說成都方言,工資是700元每小時,引得數百人應聘,令人關注。在筆者看來,招聘成都方言「聲音模特」,不管是用於公司形象宣傳,還是商業開發與推廣,均對研究和傳承成都方言乃至四川方言,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和方言。以成都和成都方言為例。
  • 國內首部福州話實用字典面世 收錄6000字用3種方式注音
    今日下午,由閩江學院主編的《福州話實用字典》在福州三坊七巷「半畝陽光」書店舉辦首發式。這是國內首部規範出版的現代福州話字典。  《福州話實用字典》的編纂工作啟動於2012年,歷時整整3年,編纂成員包括閩江學院中文系教師、福州市民俗研究顧問以及有關工作人員。
  • 全民網絡時代,人們還會查字典嗎,辭書編纂應該如何轉變?
    1971年,聖馬利諾領導人訪華,贈送給中國一套百科全書,中國回贈的是小小的新華字典,這被當時的西方媒體譏諷為「大國家、小字典」。將近五十年過去了,中國辭書的現狀如何呢?正在上海書展主會場舉行的「新中國70周年辭書成就展」,通過實物和圖片資料給出了答案。
  • 《中華大字典》的編纂
    目前收字較多的漢語字典主要有《康熙字典》(張玉書等編纂,收字47000多個,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印行)、《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纂,收字48000多個,中華書局1915年出版,1935年重印,1978年之後又多次重印)和《漢語大字典》(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收字60370個,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 一位「老濟南」花數十年編纂濟南方言俗語辭典
    董文斌說,濟南方言是人們在漫長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沉澱下來的,它有著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必有一定的出處來源  本期文化周刊介紹一位居於外地的「老濟南」,出於對濟南方言及濟南文化的熱愛與興趣,以一人之力,積數十年之功,對濟南方言俗語廣為搜納,深入研究,埋頭寫作、編纂,終成130餘萬字的《濟南方言俗語詞典》書稿,並得到省市有關專家學者的基本肯定。
  • 保護傳承桐鄉方言,留住鄉音裡的鄉愁
    近期,一組《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的微信在桐鄉人的朋友圈激起了漣漪。它的傳播或許是對漸漸遠去的鄉音最好的記錄和傳承。《桐鄉方言詞語配音朗讀》分10次推送,由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士傑撰稿、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李肇忠朗讀。
  • 民國辭書編纂與社會文化互動
    前有天主教傳教士成功的傳教經驗和漢語研究成果,再加之新教徒們靈活的傳教方式和創新精神,以及英美國家工業的發展、印刷工具的改進和國內新型辭書的編纂,這一時期傳教士漢外辭書的編纂數量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馬禮遜編纂的《華英字典》(1815—1823)是我國第一部漢英字典,《廣東土話字彙》(1828)則開漢英方言辭典之先河,為後世辭書編纂,乃至日本和英辭書的編纂提供了典型的參考藍本。
  • 說出客家方言,傳承豐富多彩的客家方言文化
    沒錯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但是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心中方言承載著太多的文化。而方言就這這些文化傳播的載體,但是現在客家方言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或許很多人都還不怎麼了解什麼叫做客家方言,那麼小編就先來和大家普及一下客家方言。
  • 茂德公大觀園:雷州半島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觀 一個留住記憶與...
    通過弘揚雷州文化繼而讓世界了解雷州、走進雷州、發展雷州。十幾年來投資到家鄉雷州和足榮村的資金達十幾億元。旗下的茂德公鼓城及茂德公大觀園,為雷州的發展及雷州文化的傳承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恩於對回饋家鄉的情節,才有了足榮村手作博物館,一個把記錄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當成使命的地方。足榮村手作博物館以靜態與活態相結合進行展示,一層是以雷州半島手作為主的靜態展覽,分別呈現雷州木雕、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面具、南派醒獅、雷州風箏等主題內容;二層則是種類齊全的手作體驗坊,有蠟染、織布、蒲編、陶藝彩繪等手工體驗。
  • 「國民字典」出新版,《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京...
    從誕生之日起,《新華字典》就肩負了普及教育、掃除文盲、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重任,為新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一「典」之力,因此被親切稱為「國民字典」。熔鑄共和國文化記憶 助力新時代教育脫貧——《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2020年9月1日,「《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詞典學 | 甘於恩、劉倩:方言正音字典的定位與體例問題——評《廣州話正音字典》
    200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詹伯慧主編,周無忌、李如龍、單周堯、陳海烈合編的《廣州話正音字典》(以下簡稱《正音字典》)。編寫方言正音字典,這在漢語方言學界和辭書學界,皆屬首創之舉。《正音字典》在釋義方面不求義項完備,每個常用字字目只酌情收錄其常用義項,因之本字典的性質是一部方言正音字典,而非詞典,所以這樣的處理也是適宜的。它一方面收錄了《現代漢語詞典》中幾乎所有的單字字目,用現代漢語通用書面語進行簡明易懂的釋義;另一方面,對於少數體現粵方言特色的特殊用字,則先釋以方言義,舉方言例,再在()中附上普通話對譯。
  • 漢英詞典編纂小史
    《華英字典》的編纂,始於1808年。馬禮遜編這部字典的初衷,是給以後到中國活動的傳教士提供方便。也因其同時造福中西方交流和貿易工作,東印度公司為他提供了資助,並承擔印刷。編纂期間,他遭受了重重阻撓——清政府逮捕通緝馬禮遜多名《華英字典》刻字工匠,奪取和燒毀了他的大量稿件。
  • 民國辭書編纂與社會文化互動_讀書_澎湃新聞-The Paper
    前有天主教傳教士成功的傳教經驗和漢語研究成果,再加之新教徒們靈活的傳教方式和創新精神,以及英美國家工業的發展、印刷工具的改進和國內新型辭書的編纂,這一時期傳教士漢外辭書的編纂數量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馬禮遜編纂的《華英字典》(1815—1823)是我國第一部漢英字典,《廣東土話字彙》(1828)則開漢英方言辭典之先河,為後世辭書編纂,乃至日本和英辭書的編纂提供了典型的參考藍本。
  • 熔鑄共和國文化記憶 助力新時代教育脫貧《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9月1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聶北茵)「《新華字典》編纂70年暨第12版出版座談會」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編纂出版情況。此後《新華字典》進行了十餘次修訂,不斷跟蹤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變化,展現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各領域發展的新成就,如2004年第10版收錄了光纖、基因、克隆等,2011年第11版收錄了福祉、願景、民生等,2020年第12版收錄了打卡、點讚、二維碼等,以語詞記錄著共和國的發展變遷。如今,《新華字典》印行已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塊重要基石。
  • 觀點PK:以方言教學傳承鄉土文化 是否欠妥?
    話題背景  近期,浙江麗水市政府網站公布了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對市四屆人大四次會議G042號建議的答覆內容,稱將開展調查研究,制定麗水方言傳承計劃,並提倡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引入方言教學  提倡方言教學利於傳承鄉土文化  苑廣闊  在普通話早已成為「官方語言」,並且被大力推廣、倡導的情況下,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學習方言的必要?或者把問題提得更深入一點,方言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 翔實記錄僑鄉方言《開平方音字典》即將出版
    中新社開平十二月二日電(吳麗有)一部翔實、準確記錄著名僑鄉開平方言書面和口語字音的字典--《開平方音字典》目前已經定稿,即將出版。  據了解,該字典的主編鄧鈞教授是開平籍人,一生從事語言教育工作,他編著的《粵語基礎教程》榮獲新聞出版署首屆配書音像製品優秀獎,主編的《開平方言》榮獲江門市「五個一工程獎」。
  • 《教授與瘋子》論牛津字典編纂的曲折歷史
    教授與瘋子 導演: 法爾哈德·撒夫尼亞教授與瘋子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還原的傳記式電影,講述了牛津字典在創立初時所經歷的艱辛,以及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在無限次意外碰撞之下所產生的。開始了自己的編纂威廉 切斯特 邁納美國陸軍上尉,外科醫生,因為躲避追殺,來到了英國,在一天夜晚,神志不清的他,誤殺了一位路人,被法院判進了精神病院。這看起來完全沒有關係的兩位,卻因為牛津詞典的編纂聯繫到了一起。
  • 語言學家饒秉才傳播粵方言六十載:海外流傳更廣
    研究粵方言桃李滿天下  粵方言又稱粵語,除了中國南方多省和地方的幾千萬人口使用外,又由於過去上百年從廣東地區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粵語被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並成為世界華人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而當世界不同地方粵方言愛好者進行交流討論時,時常少不了引用饒秉才教授的粵方言研究。
  • 文化冷知識:漢字有多少個,《康熙字典》是漢字最多的字典麼
    《說文解字》算是字典界的大IP,成功地將娛樂與文化結合的味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發展得中規中矩:三國,《廣雅》,是仿照《爾雅》體裁,編纂的一部訓詁學彙編,也被看作是百科詞典,收錄了漢字數量18150個;兩晉,呂忱編的《字林》,是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收錄漢字12824個,儘管沒有前面三國時期的《廣雅》收錄漢字多,但是很有權威性;
  • 海門圖書館開展「守護家鄉方言·傳承江海文化」 親子讀書會
    海門圖書館開展「守護家鄉方言·傳承江海文化」 親子讀書會 來源: 海門區局 發布時間:2020-12-08 字體:[ 大 中 小 ] 月是故鄉明,話是鄉音親。近日,江海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守護家鄉方言·傳承江海文化」主題親子讀書會在海門區圖書館舉行,活動吸引了全區二十多個親子家庭參加。 活動有幸邀請到海門區老科協審計分會楊祖興同志為大家作「海門方言俗語」講座。講座中,楊祖興通過鮮活生動的例子,給家長孩子介紹了海門方言的特點與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