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饒秉才傳播粵方言六十載:海外流傳更廣

2020-12-27 中國僑網

語言學家饒秉才傳播粵方言六十載:海外流傳更廣

語言學家饒秉才教授夫婦在洛杉磯(美國《僑報》/記者翁羽 攝)

  中國僑網3月15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隨著現代社會交通的便利,不同地方人員往來更加自由和頻繁。旅遊觀光、外出打工、移居他鄉,五湖四海的人們需要通過語言交流來認識彼此、和諧共處,許多人關切當地方言的發展與存亡。從事粵方言研究近70年的語言學家饒秉才教授認為,粵方言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研究粵方言桃李滿天下

  粵方言又稱粵語,除了中國南方多省和地方的幾千萬人口使用外,又由於過去上百年從廣東地區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粵語被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並成為世界華人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而當世界不同地方粵方言愛好者進行交流討論時,時常少不了引用饒秉才教授的粵方言研究。

  今年將90歲的饒教授曾在廣州的暨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任教。在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發展時期,饒教授洞悉漢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漢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國內學生,還必須招收外國留學生。因此,饒教授優先創建了暨南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經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淮後廣泛招收國外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和漢語教學從而逐步走出國門,遍及五洲四海。

  饒秉才教授又是粵方言、客家話方言研究的先驅,出版了《廣州音字典》、《廣州話方言詞典》、《客家音字典》等大著。由他編著的、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第一部方言字典——《廣州音字典》,再版重印48次,銷量超過100萬冊。他主編和合編的字典詞典多達15部,其中關於粵方言的有8部。

  1992年自暨南大學退休後,饒秉才教授移居美國加州,但他並沒有停止他的粵方言研究工作。廣東興寧出生的饒教授近年完成編著《興寧市客家話詞典》,這部花了饒教授50年功夫完成的詞典在2017年才發行。

  粵方言海外流傳更廣

  漢語博大精深,其言體系包含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大要素。例如普通話中的一句「你先走」,廣東話中則是用「你行先」來表達,短3個字就包含了三大要素上的不同。因此,人們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挖掘和融會貫通這三大要素才能正確掌握和學習特定的方言。這提高了人們學習方言的難度,造成方言在全球花的新一代年輕人中傳播、傳承的困難。

  然而,對如今熱議的粵方言未來發展,饒教授的目光沒有僅僅局限在廣東地區。饒教授說:「粵方言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它的分布地區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覆蓋中國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澳門等,而北美洲、澳洲、紐西蘭和東南亞包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的華人社區也在使用。粵方言使用人口一億多,其中大多數在廣東、廣西地區。

  粵方言是粵方言地區的歷史、文化和信息的載體。它是粵方言地區人民之間的重要交際工具。粵方言人民的經驗和文化可以憑藉粵方言記錄下來,傳播遠方,流傳後世。它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中國的語言政策是不會消滅地方方言的。全國推廣普通話並不限制方言地區人民使用自己的方言進行交際,也不排斥其他方言區的人學習使用其他方言。」

  饒教授表示,在海外的華人社區中,粵方言的使用也隨著時代在改變。他說:「這裡(洛杉磯)最初基本都是講廣東話。到近十多年,來自北方的移民更多,所以講普通話的人也自然多了。廣東話吸收普通話詞彙,普通話吸收廣東話詞彙,在這十幾年也發生比較多。」

  弘揚中華文化夫唱婦隨

  平日休閒時,人在他鄉的饒教授不僅能走出書齋進入廚房燒幾道好的廣東菜,還同樣非常重視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他的兒孫輩受他的薰陶,在家裡都能說流利的中文、粵語,保留中華文化習俗。饒教授的小女兒饒穗,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然後在對外漢語教學系任教,到美後更是到美國國防大學中文系任教。

  寫小說、散文、詩歌,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編纂字典、詞典,每個字、詞的形、音、義都必須是有根有據的,連標點符號也不能弄錯。這是一項繁瑣、仔細而又顯得枯燥的工作。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電腦科技幫不上大忙,最好的助手是饒教授的夫人周之英。

  由於教授在編寫字典、詞典都是參照標準的《新華字典》,每一個字加上粵方言的注釋,一個個組成。因此,除了反覆校對,饒夫人都是以「剪刀加漿糊」,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剪貼、核對、抄寫的。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出版社,夫妻倆真數十年如一日,生活上事業上都形影不離。

  饒秉才教授畢生的科研碩果和付出經歷並將繼續在漢語言的推廣發展中,在地球村語言學的研究中,在傳揚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發揮積極地指導的作用。(翁羽)

【責任編輯:羅丹】

相關焦點

  • 漢語方言怎麼分才合理?十大方言?八大方言?哪個才正確?
    地方方言,一般指的是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關於方言的分法,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官方學術分法:漢語分成十大方言,除了官話區全國人民都大致聽得懂外,其他九種方言之間在沒有普通話作為橋梁時是無法互相溝通的。
  • 論粵方言書面化過程中形成的七種方言用字
    第一是北京話,第二是蘇州話(吳語),第三廣州話(粵方言)。京話產生的文學最多,傳播也最遠。……但如今海內和海外能說廣東話的人雖然不少,粵方言的文學究竟離普通話太遠,他的影響究竟還很少。介於京語文學與粵方言文學之間的,有吳語的文學。……要算最有勢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學了。」隨著歷史的變遷,吳語文學並未能成為除了北方方言文學以外最有希望的文學類別,反而是粵方言文學藉由政治、文化、歷史的因素,發展成為不僅在文學方面,而是在口語的書面化進程中最具生命力與活力的方言。
  • 來自惠衛的方言,你家鄉的方言上榜了嗎?
    語言是拉近人與人關係的催化劑,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尤其是在地域遼闊的中國,東西、南北各地區的差異尤為顯著,這種差異著重表現在各地的方言上。到了大學,才發現將普通話作為國語實在是太明智、太正確的決定了!大學宿舍的室友來自五湖四海,一旦他們說起了他們的家鄉方言,你跟他的距離就好像立馬隔開了「億」點點!
  • 話說方言——粵方言
    粵方言又稱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當地人叫白話,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 陰謀論比以往流傳得更廣,究竟誰在網絡上傳播陰謀論?
    (NASA/Wikimedia Commons)由於網絡的傳播和社交媒體的煽動,陰謀論比以往流傳得更廣。不過,它們究竟是如何傳播開來的?新研究表明,答案比你想像的更複雜。事實上,那些陰謀論觀點並不僅僅靠一小撮陰謀論者進行傳播。它們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不同群體、不同信仰的人全都買帳。這回,澳洲國立大學的Colin Klein等人分析了Reddit在2007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間的17億條評論及連結元數據。數據包括r/conspiracy頁面的近225萬條評論,作者約有13萬人。
  • 語言學家的田野與田野裡的語言學家 ——序《輶軒使者: 語言學家的田野故事》
    西漢時,給事黃門郎揚雄更是把這一調查方式推向極致,「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歷時27年,編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揚雄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甚或不同語言)的詞彙進行比較研究的經典著作,在歐洲,同類著作遲至18世紀才問世。中國古代這些乘著輕車奔走田野記錄語言的人,被稱為「輶軒使者」。
  • 【摘要】姚玉敏:粵方言和潮汕閩南方言的「X + A + 過 + Y」差比式
    「過」在粵方言和潮汕閩南方言均來源自經過義趨向動詞,可以在句中作主要動詞、補語,表示空間義、時間義、比較義。第3節介紹現代粵方言和現代潮汕閩方言「過」字句以外,使用的其他差比式,主要包括來源自官話的「比」字句。此外,現代潮汕閩方言還用「純語序型」差比式,不帶任何標記,比較主體和比較基準分別出現在比較參數兩側。吳福祥(2010)提出了五個參數來判斷「過」字句是否為一個方言的真正差比式。
  • 耄耋老師六十載心血,《廣濟方言》被武穴市文化館非遺中心收藏!
    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秦木相老師通過參加農業生產、掃盲以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群眾接觸得比較多,收集了廣濟方言的詞語3500多條。經過整理,編成了《廣濟方言詞彙》。從收集、整理到初步編寫完成,經歷了八年時間。這一工作對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範化等都有一定的用處。
  • 曼且思教育漫談:粵語是我國使用範圍最廣方言?近1.2億人
    曼且思教育了解到在我國大力推行普通話的同時,方言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化,在新一代年輕人之間面臨著被拋棄的危險,很多學者和民眾都紛紛提出要保護方言,傳承方言。近些年來,影視劇、歌曲、文學作品中頻頻出現的河南、陝西、東北等地方言,讓很多地方的方言再次走進大眾視野,並且頗受歡迎。說到我國使用範圍最廣的方言,你會首先想到哪個省市的方言?是人數眾多的河南還是普通話基礎音的北京話?
  • 校慶祝福 | 六十年風雨同載,六十年流芳盛世
    六十華誕金樽舉,中醫傳承翥鳳凰。眼科與視光醫學院2017級眼視光醫學02班孔靜   六十載,風雨兼程,積澱深厚底蘊;數磨難,砥礪前行,鑄就中醫精魂;六十載,回首同慶,舉杯再續華章!六十載奮發圖強,中醫藥勵精圖治,厚德載物,喜贏美譽天下!
  • 撐粵十年:假想敵與真危機
    一直以來,本土意識極強的老廣把粵語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地」。「粵語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粵語比普通話更接近古代官話」等各種彰顯粵語「優越性」的提法長期流行。出於潛意識中對 「被同化」的抗拒,老廣總是習慣性地把「推普」和「feiyue」劃上等號,而部分學校在推普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做法,更加劇了其對「推普」的牴觸情緒。
  • 粵講粵開心,粵來粵美好——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系列...
    六年2班庾致霖同學和二年3班庾可盈同學、六年2班劉梓琪同學和六年2班黃梓洋同學分別合作演繹《飲早茶》兩個片段,讓全體師生近距離感受粵語文化的源遠流長;龐偉平老師傾情演繹的「粵語童謠串串燒」更是讓全體師生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印記,陶醉於粵語童謠的親切靈動;接著,全體師生興致盎然跟著大隊輔導員鄺蔚祺用粵語齊誦《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豪情發自肺腑,彰顯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全體師生傳承地方特色方言和傳播廣府文化的決心
  • 中國最難懂的3種方言:當地人也迷惑,連情報人員也一頭霧水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這裡的「鬼話」,指的就是「溫州話」,在抗戰時期,溫州話被外國人稱為「惡魔之語」。 抗戰時期,日本情報部門一直緊盯我軍,如同狗皮膏藥,怎麼都甩不掉,既然如此,我們索性正面對剛,我軍直接找來2個溫州人,負責傳遞情報,日軍情報部門雖然一字不落地記錄了下來,但卻半句都翻譯不出來,日本人驚呼道,這簡直是在「說鬼話」,這個說法便慢慢流傳開來。
  • 語言學家劉丹青:方言是一種思維方式
    圖/受訪者提供   語言學家劉丹青:方言是一種思維方式   本刊記者/杜瑋   劉丹青的父母是江蘇無錫人,他在蘇州吳江區度過了中小學時光,「文革」期間曾輾轉於上海的親戚家。十多歲時,劉丹青就學會了無錫話、吳江話、蘇州話、上海話等四種方言,並隱隱覺得幾種方言及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
  • 潮州話屬於哪種方言
    潮州方言,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
  •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今晨在溫州逝世
    鄭張尚芳現為中國語言學會、漢語方言學會、國際漢語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兼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教授、南開大學教授等。我心儀鄭張尚芳先生已久,但相識才幾年。他沒有大學學歷,自稱是溫州圖書館大學畢業的,是溫州人當中自學成才的典範,我一直把他作為自己的楷模。因此,這次到北京採訪他,心中洋溢崇敬。
  • 廣東方言對比,為什麼客家話和粵語如此相似?
    ,因為這兩種方言的中心與主要分布地域都在廣東,而且關係最為密切。據著名語言學家徐通鏘對基本詞彙的統計,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跟客家話的基本詞彙最相似。然而,在語言發展傳播過程中,粵語與客家話有著不同的分布特點和擴展方式。粵語沿江分布,其擴展呈現推進式;客家話沿山分布,其擴展呈現散髮式。
  • 中國七大方言一覽
    官話是以之為母語的人口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1909年則定稱「國語」,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稱「普通話」,臺灣則繼續慣稱「國語」。截止2012年有9億6000萬人以它為主要使用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主要使用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西南地區、江蘇中部、安徽中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江西沿江地區等地。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粵語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廣府民系基本標誌性的文化識別之一。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中古漢語特徵。
  • :荷蘭語言學家紮根20年 能說流利載瓦語
    荷蘭語言學家:紮根景頗他叫樂安東,荷蘭人。在目瑙縱歌節的剽牛儀式現場,記者很快在人群中注意到他。瘦高的個子、披肩的長髮,在一群亞洲面孔中,樂安東與眾不同。而令人驚訝的是,樂安東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而且「已經來到德宏20年。」「我熱愛景頗族,這個民族的一切都讓我著迷。」
  • 比粵語更古老的客家話:最不該消失的方言,卻是衰弱最快的語言
    分布比較集中的客家話可以分為粵臺、粵中、粵北、惠州、汀州、寧龍、於桂、銅鼓八個片,包括梅縣、新竹、高雄、興寧、惠陽、韶關、和平、惠州、英德、長汀、寧都、龍南、於都、桂東、銅鼓、瀏陽等200多個縣市。客家話曾有過5次歷史大遷徙,才慢慢成型,對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都造成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