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介紹現代粵方言和現代潮汕閩方言「過」字句以外,使用的其他差比式,主要包括來源自官話的「比」字句。此外,現代潮汕閩方言還用「純語序型」差比式,不帶任何標記,比較主體和比較基準分別出現在比較參數兩側。吳福祥(2010)提出了五個參數來判斷「過」字句是否為一個方言的真正差比式。五個參數包括:(i)比較參數可以是雙音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ii)比較參數可以是動賓短語;(iii)比較參數可以是特定形容詞的有標記項;(iv)比較參數前可添加否定詞構成否定形式;(v)「比較主體+比較參數+過+比較基準」後可出現量化成分。比較結果顯示現代粵方言和現代潮汕閩方言的「過」字句均通過五個參數,說明在兩個方言中,該式一樣能產,是真正的差比式。此外,文章引用Yue(1997)及施其生、鄭婧敏(2006)對香港粵語及汕頭方言的調查論證「過」字句是現代粵方言和現代潮汕閩南方言差比式的主要形式。
第4、5節利用19世紀到20世紀初用粵方言和潮汕閩南方言編寫的材料,探討兩個方言當時使用的差比式。考察結果發現「過」字句和「比」字句的使用皆見於兩個早期方言。至於早期潮汕閩方言的差比式還包括「純語序型」差比式和雙標式,後者同時用「比」及一個表示程度的成分,主要是「較」,引介比較基準和比較參數。學者認為雙標式的產生是受到標準語「比」字句的影響,再跟固有形式「較」字句揉合而成的(Crosland, 1999;李佳純、連金髮,1995;李藍,2003)。雙標式不但見於早期廈門方言(Crosland, 1999),也在現代泉州、廈門、臺中閩南方言使用(施其生,2012)。換言之,從一百多年前到現在,「過」字句和「比」字句一直在粵方言和潮汕閩方言中使用。除了上述兩種差比式外,潮汕閩南方言還一直在使用「純語序型」差比式。至於雙標式,只見於早期潮汕方言材料,而現代潮汕閩南方言並不使用該式。
第5節指出雖然「過」字句在早期粵方言和早期汕頭方言中都使用,但它在兩個方言中皆沒有滿足吳福祥(2010)的五個參數。但是,不同的統計,包括Yue(1997)對29份早期粵方言材料的統計、Chappell, Peyraube & Song(2017)對13份閩南方言材料及本文對3分早期汕頭方言材料的統計,均發現「過」字句是早期粵語和早期閩南方言差比式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並在材料中使用最廣泛的。因此,本文認為「過」字句是兩個早期方言差比式的主要形式。Crosland(1999)對1896《新約聖經(廈門話)》的統計顯示「較」字句(「較」出現在比較參數前)和雙標式是早期廈門方言差比式的兩種主要形式。前者不見於早期汕頭方言材料,而後者只有少數用例。「較」字句和「過」字句在早期閩南方言的分布,即兩種差比式分別為早期廈門方言和早期汕頭方言差比式的主要形式跟施其生(2012)現代閩南方言差比式的調查結果一致。綜合吳福祥(2012)、張赬(2005)、李佳純、連金髮(1995)、Chappell, Peyraube & Song(2017)及本文的考察,本文認為「較」字句和「過」字句都是閩語的固有形式,在明清時皆處於發展階段,互相競爭。前者的比較參數比較多樣化,不限於超過義動詞,但在材料中的分布不普遍。後者的比較參數大部分是表超過義動詞,但在材料中的分布普遍。兩式在現代閩語中的分布可能反映了不同競爭的結果。第6節嘗試從共時、歷時、類型學的角度論證「過」字句也可能是潮汕閩南方言的固有形式。按曹志耘(2008)的調查,「過」字句的分布比吳福祥(2010)提到的要廣。除了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外,在福建、江西、貴州也有相當一部份的方言點使用「過」字句。而在湖南、浙江、安徽、河南、陝西、四川也有零星使用「過」字句的方言點。此外,施其生(2012)、遠藤雅裕(2015)都提到臺中的閩南方言和臺灣海陸客方言也使用「過」字句。「過」字句在漢語方言的分布比吳福祥(2010)提到的要廣,不可能每個非粵方言點的「過」字句都是來自粵方言影響的產物。另一方面,早期不同閩方言的材料,包括汕頭、廈門、福州等材料,都提到用「過」表示比較。個別材料在介紹差比式時,把「過」「較」和「過」「去」對舉。這些都說明「過」字句在早期廈門方言和福州方言都存在著的。最後,Dryer(1992)的統計發現差比式的比較參數和比較基準的語序跟小句的謂詞和賓語的語序呈現強關聯的關係。潮汕閩南方言的基本語序為VO,而「過」字句呈現「比較參數-比較基準」的語序,兩種語序均為順行結構(橋本萬太郎2008[1978]),符合語序和諧原則。
最後,本文認為「過」由表示「經過」到表示動作的結果,即「超過」的虛化過程在方言中普遍地存在著,而粵方言和潮汕閩方言的「過」進一步發展成差比式的特定比較標記。
本文第7節是結論。
曹志耘主編 2008 《漢語方言地圖集語法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遠藤雅裕 2015 《南方漢語的「過」字差比句—— 以臺灣海陸客語的差比句為中心》,手稿。
橋本萬太郎 2008/1978 《語言地理類型學》(餘志鴻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李佳純、連金髮 1995 《論閩南語比較式—— 類型和歷時的探討》,曹逄甫、蔡美慧編《臺灣閩南語論文集(第一輯),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李藍 2003《現代漢語方言差比句的語序類型》,《方言》第3期。
施其生、鄭婧敏 2006 《汕頭話方言兩種比較句使用情況調查研究》,《中國方言學報》第1期。
施其生 2012 《閩方言的比較句》,《方言》第2期。
吳福祥 2010 《粵語差比式「X+ A + 過+Y」的類型學地位—— 比較方言學和區域類型學的視角》,《中國語文》第3期。
吳福祥 2012 《閩語差比式的歷史層次》,《勵耘學刊》第1輯。
張赬 2005 《從漢語比較句看歷時演變與共時地理分布的關係》,《語文研究》第1期。
Chappell Hilary, Alain Peyraube and Na Song (2017) Comparatives of inequality in Southern Min: A study in diachronic change from 15th to 21st centuries. (Downloaded on 11 November 2018: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0924371_COMPARATIVES_OF_INEQUALITY_IN_SOUTHERN_MIN_A_STUDY_IN_DIACHRONIC_CHANGE_FROM_15_TH_TO_21_ST_CENTURIES_-_PRE-PUBLICATION_VERSION)
Crosland, Jeffrey Scott 1999 The Xiamen Comparative: Syntactic Change in Progress. Ph.D dissert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ryer, Matthew S. 1992 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 Language 68.1: 81-138.
Stassen, Leon 1985 Comparison and Universal grammar. Oxford: Basil Blackwell.
Yue, Anne O. 1997 Syntactic change in progress Part II: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Hong Kong Cantonese. In Anne O Yue & Endo Mitsuaki (eds.) In memory of Mantaro J. Hashimoto, pp.329-375. Tokyo: Uchiyama Shoten.
作者簡介
姚玉敏,女,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研究興趣:語言類型學、方言語法、方言歷史。代表作The Typology of Motion Ev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s,「Typology of word order in Chinese dialects: Revis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n」。研究計劃「Directional Verbsin Early Cantonese Colloquial Texts: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Extension and Word Order Change」及「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 A Study of Word Order」在2008年及2015年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撥款。項目成果包括《早期粵語標註語料庫》及《早期漢語方言語料庫》。兩個語料庫分別在2012年及2019年在線正式啟用。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網信室編輯
今日語言學
語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長按指紋,識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