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看到有朋友問:「為什麼廣東的粵語可以互通,而福建很多同為閩南語可是互相聽不懂?」
對於這個問題,六甲番人認為是不夠準確的。廣東的粵語也不一定都能互通的,有些土白話也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的,比如香山方言(包括中山石歧話、珠海澳門白話)就和廣州話有區別,東莞寶安方言以及四邑話(新會、恩平、開平、臺山)區別更大,而吳川化州人一開口就很有喜感,如同說相聲,也不太好懂。
同時白話也不僅是廣東、香港和澳門有,其實廣西和海南也是有的,其中梧州話比大部分廣東白話更接近廣州話,玉林、貴港、賀州一些地方的勾漏語則和羅廣話(羅定、德慶、肇慶、鬱南、廣寧、懷集、陽山、連山)接近,更有古韻,其保留的古語發音甚至多於廣州話,至於海南的儋州話(儋州、三亞、昌江、東方)也屬於白話,不過與廣東廣西差別很大。
至於閩南話,如果僅指泉州話和漳州話之間,那麼大部分還是能溝通的,但如果指閩南語系(福建南部、臺灣、福建東北、潮汕、海南),那麼差異就很大了,比如潮州話就與泉州話、臺灣話都不太能互通,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適應。
造成粵語和閩南話出現一些差異土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1、方言區域外來人口發音影響,比如泉州話初步形成於五胡亂華時期,當時中原衣冠八族南渡而來,最後定型於王氏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地期間,而漳州話形成要晚些,在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屯墾漳州後才逐漸形成,最後定型於宋代。
2、方言區域交界處語言互相影響,比如潮汕地區的揭西、饒平、陸豐和梅州地區的豐順,都是潮客兼有的,而惠州話則一直倍受爭議,有人認為是白話,有人認為是客家話,反正都接近,又都不一樣。
3、方言受各時期官話和外來移民的影響,這一點,一般省會和發達城市會更明顯,古今皆如此。比如香港話就引進了大量的英語舶來詞,後來又影響到廣州等地。
4、一些山區相對閉塞,語言保存古時發音習慣,這一點在廣東廣西交界處就有體現。
但不管如何變化,粵語各小片都是保留九聲六調,而閩南語系各地方言都是八聲調,這一點應是得益於聲母的穩定性,韻母和聲調略有變化影響並不大,一段時間就能適應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