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泉漳三地專家合力之作
早報訊(記者林澤貴文/圖)首部完整表現廈、漳、泉閩南方言的詞典——《閩南方言大詞典》今日在北京舉行首發式。該詞典收錄了3萬多條閩南方言。
這部1500多頁200多萬字,比磚頭還厚重的詞典,是廈、漳、泉三地三位專家歷時3年多才完成的,也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閩南方言工具書。
閩臺共同的語言———閩南話,根在中原。閩南話「初胚」形成於漢代,完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在唐宋時期成熟發展起來,並開始廣泛傳播開來。除了閩南的廈門、漳州、泉州和臺灣大部分地區外,廣東潮汕、海南島、雷州半島、浙閩邊界的溫州地區乃至廣西、江蘇的一些地方等也都講閩南話,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有些地區也講閩南話。據方言學家估計,全世界講閩南話的人近6000萬。
閩南話共有18個聲母,86個韻母,7個聲調,2400多個音節,語調豐富,很多語音是普通話難以表現的。因此語言學界常有人說,要研究古漢語最好先學會閩南話。
廈門大學文學院教授周長輯稱,閩南話是我國眾多方言中歷史最悠久,變動最小,保存最完整,至今仍保留有大量中古及上古漢語特徵和詞彙的語言,被喻為研究中國語言文化的「活化石」。
大詞典出爐幕後
早報記者林澤貴文/圖
關於閩南語的詞典其實並不少見。這些詞典都是關注某一地的方言,要麼是廈門或泉州的方言,要麼只有漳州方言,都不能完整代表閩南語,「要是三地合起來,百分之九十的閩南語方言都能涵蓋在內」。
不過,真正讓周長楫等專家決定編寫一部涵蓋廈漳泉三地閩南方言詞典的,緣於幾次跟一些臺灣學者的爭辯。
據周長楫教授介紹,經常有一些臺灣學者跟他提出:臺灣的閩南話和祖國大陸的閩南話不一樣,你看,同一個詞,臺灣和廈門的發音就不一樣。如,有個臺灣學者提出,「買」這個字,他們臺灣讀bbe,而來自廈門的周長楫卻讀bbue。周長楫說,沒錯,表面上看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漳州閩南話裡「買」就是讀bbe,和臺灣一樣。
還有一位臺灣學者說,「古意」在臺灣閩南語意為「忠厚老實」,而廈門閩南語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熱腸」之意。周長楫說,這位學者能夠發現「閩臺」之間的差異,說明他曾經做過功課;但是他又不仔細做功課、張冠李戴,因為「古意」這個詞,事實上只有漳州話才是「古道熱腸」之意,而廈門閩南語則與臺灣閩南語一樣,有「忠厚老實」之意。
周長楫說,這種爭辯永難休止,因為同屬閩南語系的廈門話、泉州話、漳州話內部總有一些差異,而臺灣閩南話基本上是廈漳泉三地閩南話口音的糅合,個別不太友好的臺灣人正是抓住這點做文章。
周長楫稱,在臺灣很流行的口語「真贊」,很多人都以為是臺灣特有的詞彙,其實在漳州很早就有了。
2003年,周長楫和泉州華僑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建設、漳州方志辦副編審陳榮翰三位專家走到了一起,開始了《閩南方言大詞典》的編寫。
詞典揭秘
男子不叫男子叫「丈夫」
《閩南方言大詞典》收錄了許多古漢語詞彙
早報記者林澤貴
在周長楫看來,由於閩南語的發祥地是魏晉南北朝的泉州,後在「開漳聖王」陳元光時期轉移到漳州,到了五口通商時期又以廈門為主,因此這三個地區的閩南方言都具有代表性。由此,《閩南方言大詞典》的編撰兼顧了三地,又具有各種鮮明特點。裡面收錄了200多個古漢語詞彙,80多條外來詞彙。
每個詞都標註三地讀音
廈漳泉三地的閩南方言有差異,特別是泉州閩南方言和廈門、漳州兩地的差異比較大。但這些差異在過去的方言詞典中並沒有體現出來。《閩南方言大詞典》則完整表現了閩南語注音和詞彙的全貌,每個詞彙都同時標註了三地讀音。
以「骯髒」為例。廈門話是「流瘍」,泉州話是「醃月贊」、「兇」,而漳州話是「淤漬」,三地讀音不一樣,差異也不小。而「骯髒」的反義詞「乾淨」,泉州的讀音是「CingKi」,為中降調,廈門和漳州的讀音比較相像,是低降調。
收錄200多個古語詞彙
都說閩南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該詞典將把其中的原因和根據告訴大家。
其實,閩南語的很多詞語包括讀音與古漢語都很相似。例如,閩南方言「伊」在古漢語中就是第三人稱代詞,在南北朝的《世說新語》中就有相關記載。還有,男子在閩南話中叫「丈夫(daboo)」,而「丈夫(daboo)」一詞在古漢語中就表示男子的意思,如《國語·越語》:「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在《閩南方言大詞典》中,收錄了200多個古漢語流傳下來的詞彙,並對每個閩南語古詞語及來源都作了考證,同時結合古書的例子,說明閩南語是中原漢語的分支。而此前的詞典中都不曾引用古書作為例證。
收錄80多條外來詞彙
閩南語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吸取外來文化為自己所用。大詞典中就收錄了80多條的外來語詞彙。
這些外來語詞彙,有的是由馬來語演變而來,此外還有英語、日語等,其中數馬來語最多,大多是華僑帶回來的。比如「肥皂」,閩南語叫「雪文」,就是從馬來語演變而來的;而「奧屎(ausai)」(即出界)也是演變自英語的「outside」,而後又延伸出「齷齪」、「糟糕」、「超爛」的意思來,如「奧屎步」「奧屎人」。而便當(飯盒)、便所(衛生間)等則來自日語。
反映兩岸閩南語源流關係
《閩南方言大詞典》將臺灣閩南語與福建閩南語的特點在材料整理的基礎上進行比較,證明臺灣的閩南語源於祖國大陸的閩南語,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小。
詞典中有不少例子很好地反映出臺灣閩南語和祖國大陸閩南語的源流關係。比如說「連襟」,漳州和廈門說「同門」,泉州晉江一帶說「大細仙」,而臺灣也是說「大細仙」,很明顯是從泉州傳過去的。
專家當「播音員」錄光碟
《閩南方言大詞典》採用的是國際音標,但許多人都看不懂國際音標,而且單憑音標也無法將音調念得準確,因為在不同的詞語搭配下,閩南話幾乎每個字都會發生變音。而過去的閩南語詞典,就只有音標,沒有語音資料,大家學習起來很是困難。
於是,三位專家當起「播音員」,3萬多詞條都按照廈門、漳州、泉州不同的發音讀了一遍,錄製成光碟,準備隨書附贈。光碟就跟金山詞霸差不多,提供了多種檢索功能,可以用多種方式檢索,可以邊聽邊看邊讀。
周教授說,每念完一個詞,就得倒回去聽聽,看看是否錄清楚,有沒跑調,常常一個詞要錄上好幾遍,多的要十幾遍。單單錄音,專家們就花了兩個多月,經常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
編纂甘苦事
周長楫、王建設和陳榮翰三位專家都已記不清,這三年多時間裡,他們有多少次「混」到市井中。水產專家、老中醫、植物園園丁、廚師、建築老師傅……能想得到的行業,他們都想方設法面對面了解、訪問。
周長楫說,編寫的三年多時間裡,主要編撰由三名專家完成,但有百餘人參與了其間的工作。
老園丁帶病調查中草藥
一次,周長楫到萬石植物園調查植物名稱。一位退休的老園長身體很不好,知道他的意圖後,硬是起身出門,領著周長楫對每一種植物、中草藥進行調查。周長楫因此才知道了學名「鬼針草」的閩南語講法竟然有四種:盲腸草、金絲苦令、五箬草和鬼箭草。「檳榔」原來還叫「栳箬子」、「青仔子」。
走訪漁民、水產專家後,周長楫又知道了「海峽」過去還有「海腰」這樣形象的叫法。「海豚」在民間竟然還有「媽祖婆魚」、「鎮港魚」等生動的稱呼。
八旬老人回憶失傳閩南俗語
對閩南語方言投入關注和熱情的,不僅廈漳泉這三位專家。
漳州80多歲的王老伯,偶然得知廈漳泉正在編寫一本三地的閩南方言詞典,興奮了好幾晚,始終沒能睡好。老人四處打聽聯繫上專家,從孩提時的詞彙、俗語開始回憶起,提供了大量語音材料。
遺憾的是,老人沒能等到詞典出版的那天,就永遠合上了雙眼。
祖傳方言韻書親手交給專家
詞典中收錄的3萬多條閩南方言,許多新發現的詞語都是由老百姓提供的。有一位龍海的老人,轉了幾次班車到廈門,親自把老祖宗留下的一套閩南方言韻書交到專家手中;一位寺廟的住持,將一本珍藏了幾十年的方言書籍,贈送給專家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閩南語趣聞
男友奶奶要送她「手指」
漳州人小林與北京姑娘小何談戀愛。有一年春節,小何跟著男朋友一起到漳州拜見小林的家人。就在小何他們準備離開漳州時,小林的奶奶突然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對小何說:「你們關係既然已經確定了,那我要送你一個手指。」小何聽了嚇了一跳,便緊張地問小林:「奶奶幹嗎要送我手指?」經過男友解釋,小何這才明白,「手指」在閩南語裡原來是「戒指」的意思,奶奶是把閩南話直譯成普通話的。
點菜時說句「隨便」服務員全上「青菜」
幾位臺胞在北京某餐館就餐,「冫青採」,當服務員問他們要點什麼菜時,正用閩南話聊天的一位臺胞一時間忘了轉換語言,用閩南話回了一句。一會兒,服務員端上了好幾盤青菜。點菜的那位臺胞見狀有些火了:「你怎麼全上青菜呢?」
被訓的服務員也感到極為委屈:「您不是說『青菜』嗎?」所有臺胞聽後不禁哈哈大笑。原來,那位臺胞說的「冫青採」是閩南話,讀音跟「青菜」差不多,意思卻是普通話中的「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