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頻道 昨日,《天津方言詞典》入藏市檔案館檔案資料庫儀式在市檔案館舉行。該書為天津方言建檔工程提供了理論支撐,天津方言檔案文本將以其為藍本,從中選擇700個獨到的天津方言典型詞語,200個俗語及諺語,200個歇後語、俏皮話,並配以例句,用語音、音像的形式錄下來,在天津檔案館長久保存。
是「撥拉蓋兒」還是「玻璃蓋兒」
昨日本報《<天津方言詞典>入藏市檔案館檔案資料庫》見報後,挺「哏」的天津話立即喚起了眾多天津人的記憶和興趣,並引發討論。讀者中有老天津人提出,比如「在詞典中膝蓋的天津方言叫法是『撥拉蓋兒』,但我們叫bō li gàir,自小是恁麼(nèn me)叫的。」對此專家表示,方言也有兩讀現象,其讀音在語言流傳過程中出現分化。
「膝蓋我們叫『玻璃蓋兒』。當時聽我媽媽說,膝蓋那個部位比較脆弱,有點像玻璃易碎。」昨天,世代居住老城裡的75歲的發音人入圍者姚大媽說。據專家解析,所謂「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天津方言語音系統較複雜,有著小地域的差異性特徵,很多天津人能感到,走不遠的路,就發現語音甚至語言都不同了。因此同一事物有些叫法也是五花八門。不僅天津各方言片區的叫法各異,甚至有城區間甚至多條相鄰胡同間叫法都不同。
「經考證,在天津話中叫撥拉蓋兒的人更多一些。」專家表示,針對這種方言現象,在進行詞典收錄時採取了從眾的方式。
天津方言還有一種特有的現象,那就是同一個器物、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比如螃蟹在天津有兩種叫法,分別是páng hai、páng kei。諸如此類還有棉花,大多數天津人讀(miáo hua),但也有老天津人讀(mián hu)。專家介紹,不能說到底哪個正宗,這和方言在演變過程中受地域特色、文化背景、語言環境等影響都有關係。
拼音標註看方言獨特發音
60萬字的《天津方言詞典》,封面是天津著名畫家所作的舊時津門市井圖,設計古樸、典雅,不乏厚重的感覺。它承載著多少天津人共同的關於生活的集體記憶。
為了便於查看,《天津方言詞典》是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語音檢字系統來做的,按照普通話音節表順序排列,從A部一直到Z部。同時為了便於按漢字檢索詞語,還可按首字筆畫索引,檢索方便。
為了方便閱讀,詞典裡還標註了拼音。每個字、詞按照老天津話的發音,用拼音、音調標註,同時還標註了詞彙的普通話發音,這樣就可以對照看出天津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不同。 每個詞彙並附註多個例子解釋說明,使其內容更加豐滿、充實。「天津人口中說的話,那特有的幽默津味是很有意思的。」詳解詞彙意義非常嚴謹,而例句相當接天津的地氣。
那些在詞典書面上看起來就已讓人忍俊不禁的文字,再配上幽默的例句,讓很多天津人倍感親切。比如「把家虎」,然後配上「這閨女從小就是把家虎。」的生動例子。(完)
來源: 每日新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