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多數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國外學者認為,各方言區的人互相不能通話,因此它們是很獨立的語言,尤其是閩語中的各方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繫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
我國人口較多,比較複雜,所以講不通的方言分區處理分析。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官話方言(官方方言列如;犯貧、貧氣、搓楞等)、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中國漢語七大方言分布
七大方言:
1、官話方言
官話方言是以北京話為基礎定義的北方部分語言統稱,即廣義的北方話(晉語等除外)。在漢語各大方言中,官話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響。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話通行地區一直是中國政治的心臟地帶,因而有「官話」之稱。現在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就是在"北京官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官話方言內部一致性較強,它的分布地域最廣,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3%。
官話方言分布
2、吳方言
吳方言稱為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約一億。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
從歷史、文風、語言特性分析,吳語極近中古雅言,繼承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語言要素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
吳語保留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有數千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的生動體現。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吳語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醉裡吳音相媚好」。
吳方言分布
3、湘方言
湘語,又稱湘方言或湖南話,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湖南省相當部分地區、臨近湖南的重慶市和廣西部分地區;以長沙話和湘鄉話為代表。
湘方言習慣稱湖南話,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通行於湖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廣西北部幾縣。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佔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約4600萬。湘方言的北部的主要代表語言有長沙話,使用人口約300萬。湘方言中部的代表語言為湘鄉話,包括湘鄉,雙峰(1950年湘鄉拆分為湘鄉、雙峰,另有部分劃歸婁底),婁底部分地區和湘潭部分地區都使用湘鄉話。湘方言南部的代表有祁陽話,使用人口200餘萬。
湘方言分布
4、客家方言
客家語(Hak-kâ-ngî),簡稱客語(Hak-ngî),在非正式場合又稱客話、客家話等,而在部分地區還稱涯話(粵西等地)、新民話(廣西等地)、廣東話(土廣東話)(湖南、四川等地)、懷遠話(江西等地)、惠州話(廣西等地)等,是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之一(法定公事語言)、蘇利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聲調語言,國際語言代碼:ISO 639-3 hak。
一般認為,南宋時客語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紀才被定名為客語。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其歸屬至漢語方言或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特別在中國國內,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語言學術研究中,以梅縣話為代表,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以四縣腔為代表。
客語集中分布在粵東、閩西、贛南,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含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國華人社區。
歷史上,客語曾是蘭芳共和國境內主要流通語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廣泛用於其官方文書中。因曾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客語的傳承曾一度依賴於不受外界幹擾的封閉社會和口口相傳的嚴厲祖訓。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封閉社會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傳承客語的傳統法則也在資訊時代逐漸被拋棄,客語因此成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臺灣地區曾於1988年發生了還我母語運動,後來逐步發展客語現代媒體,使客語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傳承。客語流行音樂的誕生和發展,公共生活領域(如廣播電視、交通服務)語言服務的出現等,使客語逐步走出封閉,融入時代潮流。
客家方言分布
5、閩方言
閩方言是以地域劃分的語言稱謂,並非語言學分類,實際上閩方言所指代的閩北話、閩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五種漢語方言在語言學上各自獨立。閩方言主要分布地為中國福建、臺灣、海南、浙江南部、廣東東南部和南部以及東南亞一些地區。今日以閩方言為母語的人約有8000萬。閩方言可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五個次方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閩東方言,分布在福建東部閩江下遊,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南方言分布在閩南二十四縣、臺灣及廣東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省及浙江南部,以廈門話為代表。
閩方言分布
6、粵方言
粵方言又稱粵語,以廣州話為代表,當地人叫白話,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洲、英國、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近4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
粵方言分布
7、贛方言
贛語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在江西省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遊、撫河流域及鄱陽湖流域以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皖西南、鄂東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
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贛語可分為九片語片。贛語以南昌話、撫州話、宜春話等為代表。贛語內部各方言之間的互通程度較高。
贛語一般有4-7個聲調。贛語南昌話共有19個聲母,韻母可分為「開韻尾」、「閉韻尾」、「促韻尾」三類,共67個韻母。
贛方言分布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