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保留。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邊界,雖然現在有官方規定的普通話,但是各地的方言代表了當地民眾的文化特色,更是研究民族地域遷徙和歷史的重要依據。其實關於方言的分類,至今爭議頗多,其中認可度比較高的有七大方言、八大方言、十大方言等幾種分法。
以上這些都是指方言大區,一個大方言區內部仍存在語言差異,因此方言之下又分次方言,次方言內部還可以再分為若干土語。有的方言大區內部的次方言是有很多的共通性的,但是有的方言大區內部分歧本身就極大,雖然是一個方言大區,但是內部彼此溝通都十分困難,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閩語(閩方言),粗略的可分為閩北、閩南、閩中、閩東,往下細分還能分出十幾種,但是彼此交流困難極大。所以呢,無論是七大方言、十大方言等哪種分法,都是為了進行一個基本的初級分類,方便進行文化發掘和研究。
我本人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生於黑龍江鶴崗市,爺爺是河南人,奶奶是山東人,外公是吉林人,外婆是黑龍江人,正八經的四省混血。大學呢是在西安讀的,工作後足跡遍布中國北方,出差路過的城市不算,在當地生活、工作半年以上的城市就有合肥、濰坊、青島、唐山、天津,現在在天津成家、生活。給我的感覺就是北方方言,無論是東北話、山東話、河南話、陝西話、甚至是四川話,最大的區別就是聲調上的差異,所以只要是慢點說,仔細聽,互相之間溝通基本不會有什麼障礙。
而方言可以說是進行歷史研究的活化石,尤其是民族大遷徙方面。歷史上,我國分別在西晉、北宋、明末等時期遭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進而引發了大批北方漢人南遷。而到了清末,我國國力直線下降,普通民眾民不聊生。底層農民為了生活,紛紛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又引發了三股民族遷徙大潮。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交惡,又正好趕上自然災害,而我的爺爺奶奶就是那時候從老家去到東北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大學時候,我一室友梁某家是齊齊哈爾市下面的農村的,我還有一室友王某是山東濰坊的。大學裡平時都是說普通話,而晚上一般都會給家裡打個電話,說一說剛到大學的生活,跟家裡人打電話嘛,當然說家鄉話了。而這時候,我聽到梁同學和王同學竟然都說山東話,雖然自己聽個大概意思,但是他們的發音相似的讓我驚訝。而後來隔壁寢室的一個吉林來的萬某,給家裡打電話竟然操著一口皖北方言。
這說明在很多東北地區的農村,祖上闖關東來到這裡的方言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