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華: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

2021-02-19 明德史館

2018年10月9日上午,「近代史所學術論壇2018年第19期」在後副樓會議室舉行。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唐啟華教授應中外關係史研究室的邀請,作了題為「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張俊義研究員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同仁、近代史系研究生及所外師生40餘人出席。

 

(唐啟華 教授)

唐啟華教授是近代中外關係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早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91年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臺灣中興大學、政治大學,現為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他對北洋政府時期的外交史有著精深的研究,先後出版有《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洪憲帝制外交》等多部專著,近年來主要的學術興趣為陸徵祥與中國外交。

 

唐啟華教授的報告分為六個部分,首先是與大家分享個人專治外交史研究30餘年的經驗及體認。唐教授簡單地回顧了自己的研究經歷,表示自己從博士階段開始使用英國外交檔案和北洋政府外交檔案進行研究,在多年來不斷地研讀各國外交檔案的過程中,發現在近代中國外交史的基礎研究和學術積累仍有很多不足,許多以為已經解決的問題實際上離真正的高水平的研究還有很大差距,許多專題和個案仍有待細緻的梳理和研究。

 

報告第二部分是外交史研究的基本路徑。唐教授介紹,自己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史系就讀時所受到學術訓練是多國檔案對照研究法(multi-archival approach)。這是蘭克在150多年前建立的一套研究方法,被奉為實證史學、現代史學的基礎。儘管自誕生至今,這種研究法受到各種各樣的批判,但仍然是今天外交史研究的主流方法。其原因在於,外交檔案一般是國與國的談判過程,而談判結果往往是條約或協議等法律文書,其製造者是歐洲各國的政治精英,其中的記載較為詳細、造假作偽的可能性較小,因而被認為是較為可靠的史料。通過多國檔案的對照梳理有可能還原出歷史的真實。但是亦有人批評,這種研究法雖然號稱科學,但背後仍然有較強的預設,特別是鮮明的民族主義傾向。並且,外交史往往被批評只關註上層統治集團,而忽略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意志及社會形態,年鑑學派則往往詬病外交史的研究沒有觸及人類社會變遷的深層動因。

唐啟華教授報告的第三部分是外交史研究的國際史路徑。唐教授指出,一戰以後,人文科學領域開始反省各國歷史書寫中的民族主義傾向,外交史則是首當其衝遭到質疑。隨著歐洲各國檔案的逐漸公布,外交史研究開始注重去除過強的民族主義色彩,強調國與國之間的檔案進行對話,用國際史(international history)取代以往的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近年以來,學術界又開始提出跨國史(transnational history)或是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概念,主張在研究中淡化主權國家意識和愛國主義傾向。但是,當今的國際形勢的變化又讓人們開始認識到主權國家的邊界並未變得模糊,甚至國家間的分歧與隔閡有加強的傾向,尤其是今天西方中心論和東亞崛起之間的矛盾日漸顯現,更對我們今後如何在外交史研究中借鑑國際史的傾向提出了新的挑戰。

 

除國際史的轉向外,外交史研究還出現了文化史轉向,這是受到後現代主義興起而產生的變化,也有人提出語言學轉向或人類學轉向等說法。乍看起來外交史似乎與文化史的研究路徑相去甚遠,但是唐啟華教授表示,從自己的研究經驗而言,外交史研究與文化史的視野著密切的關聯。具體說來,在利用外交檔案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對話對象,即是在某個外交史事件發生之後到專門的外交史研究還未完成之前,已經形成的對該事件的政治宣傳或政治定性,這種宣傳所形成的話語或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史實。外交史研究所希望探究的歷史真相和政治宣傳所形塑的史實之間應該如何對話,以及外交史研究如何分析和處理外交檔案背後的權力關係、話語結構,都是外交史研究的文化史轉向關注的問題。

 

唐啟華教授認為,儘管文化史的路徑確實能為我們呈現更為豐富的歷史面相,但是不能盲目地追求這種研究進路。歐洲的外交史的基礎研究相當深厚,在此基礎上加入文化史等新的研究視角,確實能夠呈現出來更加多元、更加豐富的歷史事實。但是我們的基礎研究還有很多不夠充分的地方,如果一味求新,可能會造成對於歷史真實性的質疑,進而懷疑歷史學的意義。所以,在唐教授看來,外交史仍然能夠為歷史學提供非常紮實的基礎研究。

 

在介紹了外交史研究的上述兩種轉向之後,唐啟華教授以自己最新的專著《洪憲帝制外交》為例,介紹了自己在研究中是怎樣實踐多國檔案研究法與國際史路徑、文化史路徑三者之間的對話的。唐教授結合大量歷史圖片和檔案照片,生動地呈現了洪憲帝制與一戰中國出兵之間的內在關聯,使聽眾領會到,廣泛運用中、英、日三方檔案的研究方法,使得剝開歷史迷霧、發掘真相成為可能。

 

報告結束後,在場的聽眾就袁世凱稱帝時中國駐外公使的看法、思想史研究的國際史轉向及近代中國外交官群體的研究等問題,與唐啟華教授進行了交流。最後,唐教授鼓勵有志於外交史研究的青年學者和學生,學好外語,在充分借鑑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現今檔案開放程度越來越多、獲取越來越方便的有利條件,紮實地運用多國檔案對照法進行研究,中國近代外交史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唐啟華:唐啟華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學術講座
    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唐啟華教授應中外關係史研究室的邀請,作了題為「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省思」的學術講座。講座由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張俊義研究員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同仁、近代史系研究生及所外師生40餘人出席。唐啟華教授是近代中外關係史領域的著名學者,早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1991年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臺灣中興大學、政治大學,現為臺灣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 唐啟華:中國外交官應提升人文素養
    民國外交史研究權威,專長中英外交史、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國與國際聯盟。近期出版有新著《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社科文獻出版社的副總編輯徐思彥跟我說,大約兩個月以後,鄧野的一本書會出版,主題就是巴黎和會與中國的內部派系鬥爭,他的研究重心就是中國內政的問題。 我覺得這是一體兩面,五四運動是由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引起的,後來,內政不斷地發酵,派系爭執越來越激烈,這個問題也需要好好地研究。相對而言,外交史研究有很多中外檔案可用,比較容易做實證研究。
  • 唐啟華:北洋視角與近代史研究
  • 講座新聞 | 唐啟華:北洋外交的再思考
    儘管如此,外交史依然受到來自於社會經濟史、後現代主義、以及全球化等思潮和學派的衝擊,提出了諸如「外交史只是帝王將相的歷史、依據檔案不足以重建史實、主權國家業已走向消解」等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的批評。但唐教授指出,外交史,特別是北洋外交史依然大有可為,因為這一時期恰逢中國由君主政體走向民主共和失敗後,向黨國體制轉型的歷史轉型期,黨派競爭激烈,思想自由多元,同時列強在華競爭所造成的外交局勢的變化也常常引起國內政爭、社會運動的變化,由此這一時期也成為了職業外交官的黃金時期。
  •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棟在外交史研究頂級期刊Diplomatic...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棟近日在外交史研究頂級期刊Diplomatic History(《外交史》)正式發表(Advance Access)題為「Grand Strategy, Power Politics,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的論文。
  • 唐啟華:中國代表團準備充分 巴黎和會上據理力爭
    弱國無外交,巴黎和會是中國外交的失敗?顧維鈞是否說過「中國不能失去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唐啟華新書《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大量爬梳整理第一手材料,利用臺灣首次開放的兩個新檔案——《陸總長在和會專電》、《總長室和議事收發電》,真實、完整呈現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境況。透過「偶然」發現的新檔案,這本書拒絕民族主義的敘事結構,從外交史角度重新解讀巴黎和會。
  • 唐啟華:北洋政府同意籤訂合約不存在賣國問題
    現在知道『內幕』後,發現北京政府致電中國代表團同意籤約其實不存在賣國的問題,也是依據國家利益做的判斷。」近日,臺灣歷史學家唐啟華做客騰訊思享會,圍繞其新作《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探討巴黎和會前後北洋政府的政策轉變過程和中國和會外交的價值。唐啟華表示,自己「為北洋政府說話」不是為了推翻過去的研究,而是根據新發掘的檔案材料,從不同於民族主義敘事的角度豐富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 陸徵祥與中國外交
    2018年10月12日(通訊員:孫鑫炎)臺灣東海大學歷史學系著名教授唐啟華先生在我校開展了主題為「陸徵祥與中國外交
  •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真是失敗的嗎?
    [摘要]過去學界認為巴黎和會上中國未能爭回山東權益,是「外交失敗」。事實上,山東問題之外,中國在和會收穫不少,近年學者的研究多對中國在巴黎和會的成績持肯定評價。事實上北京政府從1914年9月日軍登陸山東,破壞中國中立開始,就研究法理問題,準備提出保和會或戰後和會,並研究加入和會的方法,更於1915年內兩度派員赴歐洲籌備接洽和會相關事宜。袁世凱死後,中國對和會的籌備趨緩,但到1917年8月參戰後,又積極籌備。1918年初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後,陸徵祥致力於將中國在和會提案與美國原則相聯結,議和籌備處研議各案,駐外使節不斷提供建議。
  • 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徵集2021年度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
    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徵集2021年度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選題的通知2020-12-10 20 : 30 來源: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處深入推進立足學科前沿、紮根中國實踐,講清中國奇蹟背後道理學理哲理,有效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研究闡釋的選題。4. 立足「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深入推進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等研究闡釋的選題。5.
  • 關於目前當代中國外交史來稿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和不足
    其一,需要全面深入地展開關於當代中國外交史的學術史研究,系統梳理至少從80年代以來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發展歷程和演進脈絡,深度考察各個歷史時期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基本學術進展和學術特徵及其與時代移易之間的精神關聯,重點評估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與整個歷史學界之間的學術關聯及其在全部歷史研究中的學術地位,考察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特徵,考察當代中國外交史研究是否受到共時性的歷史學界的流行分析概念和理論框架的影響
  • 《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目錄及內容摘要
    《歷史研究》為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刊,創刊於1954年,是黨中央決定創辦的全國性史學刊物。毛澤東同志親自確定「百家爭鳴」的辦刊方針,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屆編委會召集人。創刊65年來,《歷史研究》多次獲得「國家期刊獎」、「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百強報刊」等榮譽和稱號,為推動中國史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是史學界的一面旗幟。
  • 約翰·L.加迪斯冷戰史研究的方法論轉向
    約翰·L.加迪斯冷戰史研究的方法論轉向 2018年06月21日 08:40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 作者:曲升 字號 關鍵詞:約翰·加迪斯;國際關係理論;歷史方法;冷戰史研究
  • 研討會︱「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新風貌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於2013年底重新建立當代史研究室,逐漸成規模地推進當代史研究。2019年10月26日-27日,「共和國的道路與制度:建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會議由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主辦,上海社科院「中國當代史」創新團隊、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青年中心、《史林》編輯部承辦。
  • 江南大學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
    同一主題,大學和中學思政課如何上?日前,在無錫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討會上,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忠寶、無錫市第一中學教師郭倩華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教學主題先後作了精彩的微課展示。「中學注重知識傳授,大學注重學理分析」,二者差異引發了現場思政教師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貫通培養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 思特威形成了跨領域的專業研究團隊
    思特威形成了跨領域的專業研究團隊 來源:財訊網 • 2020-11-20 13:55:40 思特威首款AI(
  • 【教育史專欄】中國近現代疫情防控教育的回顧與省思
    申國昌(1967-),男,山西山陰人,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史、教育政策研究;白靜倩(1996-),女,河北邢臺人,華中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史研究。申國昌,白靜倩.中國近現代疫情防控教育的回顧與省思[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23(1):20-26.
  • 以研究性教學繼續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一年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備受鼓舞,改革創新不斷深入,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取得了顯著成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取得明顯進展,教學方式方法更加豐富多樣,新媒體新技術應用更加靈活多樣,既有「糖」的味道,又有「鹽」的力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針對性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