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三類GDP核算方法。
第一類GDP核算方法是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生產的總產品價值,減去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的增加值,即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就相當於一個包子鋪,一年的營業額是200萬,生產包子用的麵粉、調料、餡子等為100萬,最終剩餘的100萬即為這家包子鋪一年的「GDP」。
第二類GDP核算方法是收入法。
所謂收入法,就是從收入的角度計算GDP,把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收入全部加起來,即為GDP。如工人的工資、房東的房租、土地所有者的地租、資本的利息等。正如一家子人,父親是開工廠的,母親是教師,兒子是職業投資人,那麼這一家人一年的GDP收入為父親開工廠的利潤,母親的工資,兒子的投資所得。
第三類GDP核算方法是支出法。
所謂支出法,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所有產品加總,計算出這些產品的市場價值。假如小明一家子人,每年小明買書要花1000元,父親買菸酒要花5000元,母親買化妝品要花4000元,那麼小明一家子人創造的GDP就是1萬元。
當然,給大家普及這些常識,主要是為了向大家介紹宏觀槓桿率的事情。
宏觀槓桿率就是債務與GDP的比率,而我們通常指的債務有三種:企業債、個人債、政府債。
當前中國的宏觀槓桿率是270%,就相當於一家子不吃不喝乾上2.7年所創造的「GDP」,才能夠把債務給抹掉。
當然,我說的宏觀槓桿率還不包括金融企業,也就是說,是非金融企業,若加上金融企業,槓桿率妥妥地上300%。
今年上半年,疫情鬧了這麼一出,只能把防風險放在首位,先把難關過了,再說穩增長的事情。
如何防風險呢?只能增發貨幣,新增的錢就會加槓桿。
截至2020年三季度,中國宏觀槓桿率為270%,其中企業為164%,政府為61.4%,居民為61.4%。其中,企業槓桿率較去年年末增長12.7%,政府增加6.4%,居民增加5.6%。
2008年那次大放水重演的可能性看樣子不大,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管理層正在悄無聲息去槓桿,儘管力度很小。甚至,在最近國內債市信用度脆弱的前提下,央媽也有一定的呵護動作,但總體來說,去槓桿的趨勢不變。
我記得今年二季度的時候,企業槓桿率在164.4%,到了三季度就減去0.4%,不要小看這0.4%,這也許就是一個轉折的風向標。
大半夜的,我提槓桿率的目的是什麼呢?還是為了討論股市。
對於做股票的人來說,有些宏觀指標必須要牢記於心,它們包括社融、人民幣貸款、規模以上投資增速,當然也包括宏觀槓桿率。
雖然宏觀槓桿率的高低不能決定股市的最終走向,但是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畢竟,股市投資已經進入產業時代,而非當初的宏觀時代。
在產業時代,股市未來的走向一定來自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就是ROE的趨向,而在宏觀經濟時代,槓桿率的高低往往決定股市的走向。
大家想想看,2008-2009年,為何股市會有一波牛市,是否跟大放水相關?2010年,加槓桿放緩,股市就開始來回晃蕩了。2011年開始去槓桿,股市也以陰跌不止作為回應。
當前,管理層一直在吹風,雖然現在不會退出貨幣寬鬆,未來一定會退出的,也就相當於提前給大家打了預防針,為2021年的貨幣政策趨緊做準備。
那麼,2021年的股市會怎麼樣呢?
最起碼我不悲觀,我認為2021年賺錢的機會一定有,只是賺錢的難度增加了。
有人認為2021年是周期股的天下,我不這麼認為。在股市闖蕩那麼多年,什麼事情我沒有見過?
當前的周期股行情並不能找出上漲邏輯,周期股上漲的原因就是前期沒漲的補漲,僅此而已。
當然,你可能說,最近銅、鋁、化工等相關大宗商品一直都在上漲,你怎麼說周期股上漲沒有邏輯呢?
在我看來,這些周期商品的價格上漲,是由於疫情期間的相關需求被壓抑所引起的,也就是說來源於需求側,而不是供給側。
我估計大家不一定聽懂我的意思,我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們就清楚了。
我前期經常去北京出差,每次去出差,我必去牛街,因為牛街有我和家人愛吃的羊肉包子。我每次去買羊肉包子的時候,門前總是排著長隊,往往要等上大半天才能吃上包子。
大家看到沒有,牛街包子的暢銷來自於包子的品質,這是來自於供給側。只有供給側自身的原因所產生的需求才是長久的,只要他們家包子的質量不下滑,我想10年之後,他們家的包子照樣暢銷。
我們以此類比,當前順周期產品的漲價,以及順周期產業股票的價格上漲,可能持續1-2個月,但是不可能像新能源那樣,成為2021年的主打產品。
當然,管理層去槓桿對科技類上市公司不是一個好消息,特別是一些產業發展未成熟的企業,大家明年要小心。
其它我就具體不多說了,總之大家一定不要忽視管理層未來的去槓桿動作,這點很重要。
股市上漲、下跌都有規律,大家一定要用心去品每一階段股市的趨向,如果你能夠品出其中滋味,你自然會踩準節拍,形成屬於你的投資決策。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新一代經濟學人(leonbaiyunli),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