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白讀財經
作者: 熊大
美國當地時間5月13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當前經濟狀況》演講中稱,美聯儲目前提供的流動性在未來仍將面臨償付問題,因此額外的財政政策支持是很有必要的。美聯儲將繼續使用所有工具直至危機結束、經濟復甦走上正軌。
潛臺詞就是,現在大放水到以後還是要還的,我們仍將不擇手段刺激經濟。
當然,負利率也屬於「不擇手段」的一種,儘管美聯儲重申負利率不合適它們。但美國聯邦基金期貨市場交易者預計,美聯儲可能在明年1月被迫將政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降為-0.002%。
負利率到底是什麼?為何美國「反對」負利率?它又意味著什麼呢?
什麼是負利率?
負利率的概念最早起源於100多年前的德國經濟學家Silvio Gesell。他認為,在危機期間,人們由於規避風險,將會主動囤積現金,因此將會導致信用收縮,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後來凱恩斯在這裡基礎上加以說明,認為消費的減少會導致流動性陷阱;而為了避免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需要實施負利率對現金徵稅,刺激投資和消費。
這裡的所謂「對現金徵稅」,指的就是你把錢存銀行,銀行不但不給你利息,還要扣一部分錢。扣掉的這部分錢,就相當於凱恩斯所謂的「現金稅」。
負利率分為兩種,一種是投資理財產品負收益率,比如名義利率(平均收益率)小於通脹率時,那麼實際利率為負;另一種是貨幣當局實行負利率政策,直接將基準利率設為負值,以刺激經濟,比如歐元區、日本、瑞典、丹麥和瑞士。
一般來說,負利率的出現往往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後。據浙商證券統計,在過去的150年裡,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危機爆發後,短端利率急劇下行:比如日本在90年代泡沫破滅之後,引入零利率政策,並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為了防止通縮,於2016年開始實施負利率。在1929-1933年大蕭條時期和2008年金融危機兩次大危機後,美、英、德短端利率也都先後向零利率水平靠近。
負利率對於美國意味著什麼?
鮑威爾稱「將繼續使用所有工具直至危機結束」,意思就是將使用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
一般來說,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分為四種:負利率政策、資產購買計劃、央行新型借貸操作和前瞻指引。
在這裡,我解釋一下後三者:資產購買計劃、央行新型借貸操作和前瞻指引。
資產購買計劃就是美國現在正在做的事,即通過購買食材債券等各種有價證券,然後投放流動性。據統計,今年3月中旬的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總量僅為4.3萬億美元,到了4月下旬,這一數據迅速上升到6.5萬億美元,短短6個星期之內,美聯儲就購入了1.4萬億美國國債。
央行新型借貸操作其實就是常規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一些「變形和創新」,根本上影響的還是流動性;前瞻指引說白了就是輿論導向,比如美國曆次公布的FOMC利率決議和美聯儲官員的講話,旨在引導市場對於未來利率的預期。
目前美國已經動用了後三種,負利率為什麼沒有碰,因為美國經濟還不至於啟用負利率。
首先,啟用負利率的前提條件是經濟停滯不前,有陷入通縮、通脹持續低迷的風險。而美國勞工部12號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美國核心通脹率上升了1.4%;此外一季度GDP同比實際增長0.5%。
其次,負利率會刺激金融機構從事較高風險的投資行為,而這對於美國的高債務來說無疑火上澆油。本來美國房貸就已經受到了失業的衝擊,在危機邊緣徘徊,這時候再來個金融機構債務包袱,顯然不利於經濟復甦。
負利率,收割了誰?
我們首先得明白負利率的傳導邏輯,如下圖。負利率壓縮了銀行的利差,銀行賺的錢少了,就需要從別的地方來挖掘利潤。
1、負利率環境中,理論上所有資產價格都有上漲的支撐,再加上銀行的利差被壓縮,銀行則會更傾向於投資高風險資產。那銀行的錢哪裡來?從儲戶來。
資產價格普漲還好,如果大幅波動甚至出現黑天鵝,這就增加資金的風險,最終損失的還是儲戶。最要命的是,負利率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會下降,而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反而會上升。
2、為了保證利潤,銀行還會增加貸款,提高貸款利率,或者發放低信用貸款。這無疑推升了信貸危機爆發的風險。試想,危機爆發,安有完卵。
3、從丹麥和瑞典的案例可以看出,負利率會阻止本幣升值和資金流入。我們暫且不說本幣升貶值,因為無論升值和貶值,都有利有弊,但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卻對資產價格有很大影響。
負利率,意味著資金更傾向於外逃,往利率更高的地方逐利。而資金流入的逆轉,對資產價格衝擊是致命的。
不過,負利率也有其正面作用,也是最傳統的作用:刺激經濟。
據統計,2014年歐元區首次實施負利率政策之後,實際GDP同比增速從2014年二季度的1.0%快速上升到2015年四季度的2.1%。2016年2月日本引入負利率政策,2016年三季度經濟開始回暖,經濟增速從2016年二季度的0.3%上升到了2017年四季度的2.4%。
如何反收割?
歐日是負利率實行時間較長的地區,日本是從1999年開始進入零利率環境,歐元區則是2012年。想要在負利率環境下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避免被收割,借鑑他們的經驗很重要。
1、短期看,買股是一種保值增值方法。因為從歷史經驗看,被負利率「趕出」的資金會流入股市,起到短期提振的作用。但長期看這種效果很有限,因為股市終究還是跟著上市公司和經濟基本面走。據統計,2012年起歐元區居民權益資產配置比例穩步上升。
2、長期看,養老基金和保險配置更佳。由於日歐的保險、養老基金加大了權益類資產配置,使得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加大了保險和養老基金的吸引力。截止2019年6月歐元區養老基金中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高達63%。
3、負利率會壓低短期國債收益率,對長期國債收益率構成向下壓力。市場利率下降,債券價格就會上升。尤其是實行負利率國家的國債,比如日本國債。如果未來日元升值,那麼投資日本國債就有利可圖。
4、降低槓桿,保存實力。負利率意味著經濟元氣大傷,急需恢復,許多資產價格都處于震蕩甚至仍處於下跌周期中。此時盲目加槓桿,只會讓你的資產面臨更多未知的風險。如果全球負利率政策還將加深,避險資產——黃金倒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無論對於美國還是其他經濟體來說,負利率政策最終只是飲鴆止渴,它只能是加速經濟刺激,但並不能代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