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晨晨
變化太快,認知太慢。世界在悄悄巨變,我們卻視而不見。
10月11日,美聯儲終於忍不住了,宣布自10月15日起,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短期國庫券。
美聯儲不惜搭上老臉,說這叫有機擴表,不是量化寬鬆,跟孔乙己一樣,「竊書不算偷」、「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
之所以連忙重啟「量化寬鬆」,是因為美聯儲太害怕一件事:負利率!
7月份,美聯儲時隔10年重啟降息,目前已經兩度降息,當前基準利率為1.75%到2.0%。按照每次降息25個基點的節奏,美聯儲距離負利率還有7次機會。
這7次機會,頂多讓美聯儲撐到2021年底,到時候美國就會與歐洲、日本、北歐等國一樣,陷入負利率沼澤。
屆時,全球將進入未知領域,市場邏輯全部改變。
現狀篇:史無前例!「劫富濟貧」大時代到來?
一部利率史,就是一部社會史。
它記錄了國家的興起和衰落、戰爭的爆發和結束、財富的轉移和更替等等。
利率的歷史非常悠久,《聖經》、《阿維斯陀古經》和《吠陀經》中也都頻繁提到過,比銀行的歷史早得多,甚至比貨幣出現的時間還早了2000多年。
根據蘇美爾古代文獻記載,最早的實物利率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當時實物借貸雙方都是親戚,最多延伸到鄰居,借貸的標的資產也都是生活必需品,糧食啊、牛羊啊之類。來年秋收後還債,要多還一袋糧食,多還一頭牛羊,當做利息。
真正把利率記下來,當做法律和政策,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800年的古巴比倫王朝。
漢謨拉比法典明確規定了法定利率上限:穀物貸款每年利率不超過33.333%,以實物償還;銀子貸款按重量計算每年利率不超過20%。
有意思的是,這個法典還限制了高利貸,如果債主違規收入利息,超過了利率上限,別說最後拿不到利息,連本金都被沒收。
這跟我們現在的規定差不多,年利率超過24%就屬於高利貸了,只不過我們的法律只是不保護超出部分的利息,正常利息和本金還是保護的。
縱觀利率史,大家討論和關注的點的基本上都是最高利率,以及怎麼限制高利貸,最低利率默認為——零。
這個約定俗成天經地義,不需要過多解釋,非常自然,跟人的吃飯、呼吸一樣,也沒有人懷疑過。
直到最近,全球負利率蔓延,市場開始迷茫了。
一、負利率蔓延 吞噬整個世界
8月6日,瑞士銀行告知其高淨值客戶,從11月份開始要對存款實施負利率,不僅不給利息,還要收取年費,存款金額越高,年費費率也就越高。
根據規定,如果存款超過50萬歐元,瑞銀要收取0.6%的年費;如果存款超過200萬瑞郎,那麼瑞銀將收取0.75%的年費。
簡單換算一下,存款50萬歐元,每年要交3000歐年費,存款200萬瑞郎,每年要交1.5萬瑞郎年費。
這種風騷操作,顛覆了幾千年來的傳統。蘇美爾人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借給鄰居的100斤糧食,在來年大豐收後,只能收回90斤。
更感到意外的是,他的鄰居。自己憑本事借的100斤糧食,來年只要還90斤就行了,完全合理合法,這事就發生在丹麥。
8月5日,丹麥第三大銀行日德蘭銀行(Jyske)推出了世界首例負利率按揭貸款,房貸利率為-0.5%,還3000克朗抵3015克朗。
這些都不是個例。
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再到債券市場,負利率迅速蔓延,不斷吞噬正常市場。
最先動手的是丹麥,2012年就將7天定存利率下調至-0.2%,隨後是歐洲央行,2014年6月將隔夜存款利率下調至-0.2%,然後是瑞士央行、瑞典央行和日本央行。
原因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實施負利率主要就是為了刺激經濟和提升通脹;另一類是丹麥央行和瑞士央行,其他國家的錢都湧進來「避險」,匯率升值太高,沒辦法才實施負利率。
現在,日本、丹麥、歐元區、瑞士、瑞典的主要利率分別是:
0.1%、-0.65%、-0.40%、-0.75%、-0.25%。
市場反應更靈敏,各國政策利率一動,債券市場立馬就心領神會。
現在,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已經高達17萬億美元,佔全球債券總規模的比例接近30%。
難以想像,全球1/3的債券都是負利率!蒙著眼買一隻債券,持有到期,有30%的概率是虧錢的!
日本負利率國債規模最龐大,接近9萬億美元,一個國家佔了全球負利率國債的一半以上;負利率企業債,德國、法國、荷蘭是大頭,他們3個佔了總規模的40%。
2019年,全球貨幣政策大轉向,從印度、到澳大利亞、再到美聯儲、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南非、烏克蘭、土耳其等等。
一個接一個,紛紛降息。
全球大寬鬆拉開序幕,負利率就像一個超級病毒,不斷吞噬正常的市場。
二、劫富濟貧時代到來?
習慣為富不仁、劫貧濟富的故事後,突然看見負利率,很多人都幸災樂禍:
負利率時代,終於要劫富濟貧了!
邏輯也很簡單,富人存在銀行的錢多,負利率相當於對富人徵稅;窮人沒錢,負利率對他們影響不大。
咋一看,這個邏輯非常完美,完全沒毛病,但就是不對。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拿美聯儲主席身高開玩笑,意思是,過去30年,美聯儲的利率一直往下降。
按照上面的邏輯,富人存銀行的錢多,所以,富人資產縮水應該更多,損失應該更大;窮人沒錢存銀行,所以窮人的財產不受影響,一壓一拉,富人和窮人財富應該去向平均才對。
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過去30年,美國金字塔頂端最富的那群人,財富佔比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11%提升到了20%,美國大多數普通民眾財富佔比,從21%下降到了13%。
越完美的東西越有問題,這個完美邏輯,問題出在哪裡?
它只考慮了資產端,而且考慮的不全面,更大問題是,沒考慮負債端。
普通人銀行存款可能就10萬,富人銀行存款100萬,負利率富人銀行存款損失的確實比較多。問題是,富人不只有存款啊,富人還有房子、公司、海外資產等等,銀行存款縮水,其他資產增值的更多!
窮人全部身家10萬塊錢,全部都存銀行了(養老金也差不多相當於銀行存款);富人身家1個億,銀行存款就100萬,負利率時代到來,你說誰最吃虧?
再說了,財富的真正要義不是資產,更不是銀行存款,而是負債能力!能不能理解這句話,決定了你這輩子能不能財務自由。
過去30年,利率一直往下走,人為因素佔比很大,政策利率遠遠低於均衡利率,給了有能力、有渠道負債的人一個套利空間。
比如,社會均衡利率是3%,就是你正常做生意、正常生產和銷售商品,最起碼能夠獲得3%的回報,但是央行為了刺激經濟,讓大家多做生意,人為的把政策利率壓低到1%。這樣一來,有渠道負債的人,正常生產,就能獲得3%的回報,但是只付出了1%的成本。
這就是過去30年最大的財富真相:負債越高,財富越多。
回想一下,國內房企巨頭,以及某些保險公司的發展歷史,是不是符合這個情況,是不是都拼命負債?
再延伸一下,銀行股半死不活,淨資產收益率也一般般,為啥那麼多巨頭還拼了命的去拿銀行牌照?方便負債嘛!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看看窮人的負債能力和富人的負債能力,那是天壤之別:
窮人,負債最多就是淨資產的3倍,也就是百來萬的房貸。這為啥說,買房是窮人逆襲為數不多的途徑之一,本質上是,買房是窮人差不多唯一接觸到「廉價資金」的機會。
富人呢?藉助公司可以負債10倍、百倍,廉價資金規模堪稱天量,幾個億,甚至上百億。
我在wind上拉了一下數據,負債最高能達到297倍,負債超過10倍的有73家,規模超過千億的有127家,超過百億的有600家。
看見沒,窮人和富人負債的能力根本沒法比。
所以,別傻了,負利率劫貧濟富?更可能的結果是,富人還是越來越富,這個趨勢從未改變。
溯源篇:道德拗不過金錢 但歸根結底是科技!
每一次金融危機,央行都會搞出一些政策工具。
21世紀,央行最重要的「創新」就是,負利率。它打破了貨幣政策所有禁忌,把我們帶入全新的未知領域。
一個關鍵問題是,負利率怎麼來的呢?
先看一下,利率長期的變化規律。
縱觀世界經濟金融史,一切都是輪迴。從兩年的庫存小周期,到六十年的康波大周期,經濟復甦和衰退,周而復始。
從鬱金香泡沫,到房地產泡沫,再到網際網路泡沫等等,資產標的不斷輪換,價格泡沫不斷吹起,又不斷戳破,人性的貪婪和恐懼,周而復始。
只有利率,大趨勢一路向下,從未改變!
公元前3000前,古巴比倫王朝利率中樞20%,公元前500年古希臘利率中樞10%,公元前後古羅馬利率8%,一步一個臺階,往下走。(見圖1)
從13世紀到20世紀,西歐和美國的利率中樞也從6%下降到了2%(見下圖),21世紀又進一步下降到零,隨後陷入負利率(見圖2)。
接下來,我們要分兩步理解負利率:1、利率為何長期走低?2、政策利率為何會跌破零。
首先,利率為何走低。
一、別傻了,道德拗不過金錢!
奧派代表龐巴維克說過一句名言:「利率是一個國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一個民族的智力和道德越強大,其利率水平越低下。」
他認為,文化水平決定了利率水平。
邏輯也很簡單,民眾的道德文化水平高,借款人都誠實守信,對手違約風險就較低,貸款人就願意以更低的利率待出去。
如果民眾道德水平很低,貸款人不知道借款人會不會還錢,那麼他就覺得自己承擔的風險很高,也就會要求把利率提高。
這個理論有一定道理,但是拉長周期看,明顯有問題:利率一直下降,難道是因為民眾道德水平一直提升嗎?
肯定不是。
人性萬年不變,道德又依附於人性,肯定有一個平均水平,各個時期的道德水平圍繞均值上下波動。
古希臘先賢的故事那麼多,中國古代先賢的故事那麼多,無法證明當前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比古代高。
那麼,到底什麼決定了利率水平?經濟增長。
潛在經濟增長高,利率就高,潛在經濟增長低,利率就低。
這是共識。
二、金錢很重要 但歸根結底是科技!
經濟增長決定利率水平,這個觀點沒錯,但是有點淺,思考的還不夠深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思考:哪些因素決定了經濟增長。
經濟學教科書上列舉了很多,比如技術、人口、資本、資源稟賦、商業環境等等。
哪個因素最關鍵呢?花了好多年,經濟學家們才搞清楚這個問題。
早期的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資本或勞動力,直到1957年,才直指本質。
1957年,諾獎得主索洛對美國經濟增長歷史的數量分析中發現: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居然只能解釋12.5%左右的產出,另外87.5%的「餘量」即為科技進步。
經濟增長的87.5%都歸為科技進步!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決定利率水平也比較容易理解:
1、幾千年來,能跟利率一直向下產生強烈相關性的就是,科技一直在進步。2、本質上,科技進步解決的是,借款人和貸款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借款人能無限精確估計貸款人的違約風險,借款人的擔憂會下降很多。不確定性下降,風險下降,利率自然也會下降,理論上也解釋的通。 龐巴維克的「道德論」也一樣,道德本質上解決的也是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道德水平高,不確定性就低,不確定性低,利率水平就低。
從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我們就能得出結論:
利率長期走低,主要就是科技不斷進步,信息不對稱性不斷減少,借款人擔憂越來越少,風險越來越低,利率也就越來越低。
利率跌破零,誰踢了臨門一腳呢?全球經濟衰退。
三、陰影籠罩!全球衰退逼近 央行慌不擇路!
每一個分析師,都想擁有一個水晶球,讓自己能夠預測未來經濟走勢,能夠洞悉財富先機。
很遺憾,世上沒有水晶球,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來預測未來,這些預測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當前的行為。這有點兒像墨菲定律,只不過在經濟和金融市場,它叫「預期自我實現」。
跟這個最相關的指標是,債券收益率倒掛。
比如,8月15日,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股市等風險資產暴跌,黃金等必須資產暴漲,主要原因就是債券收益率倒掛,市場極度恐慌。
在金融市場,金融現象偶然出現一次,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出現「一致性」跡象的時候,它指示性就非常強了。
債券收益率倒掛就是這樣,不僅僅多種關鍵期限倒掛,而且倒掛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2018年底,美國5年期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全球經濟預期開始轉向,各國央行也不再激進加息。
2019年,美國關鍵期限國債品種頻繁倒掛:3月22日,10年期和3月期國債出現倒掛,5月13日之後就一直倒掛;8月15日,美國10年期和2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
至此,美國三大關鍵國債期貨品種,10年期和3月期、5年期和2年期、10年期和2年期,收益率全部倒掛,經濟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為什麼?
因為歷史經驗統計,美國關鍵期限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也就是短期高過長期,美國經濟將在12到18個月內出現「衰退」。
當然,不能根據一個指標來預測,這背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1、貿易戰。中美雙方雖然暫時取得突破,但是爭端仍然沒有解決,加徵的關稅還在執行。更嚴重的是,川普又把矛頭對準了歐盟、日本等國,極大的挫傷了全球經濟增長信心。2、全球製造業低迷。全球製造業PMI已經陷入枯榮線下方,汽車等製造業全面萎縮,德國和日本的日子非常不好過,這是前些年從未出現的情況。製造業萎縮,將很快傳導給服務業。 3、地緣政治危機。中東地區戰火又燒起來了,對峙升級,此外還有阿根廷等等,世界很不太平。 4、財政政策缺位。也許是財政沒錢,也許是受到議會等各方面限制,各國的財政政策並沒有大規模擴張。
許多金融機構也很悲觀,摩根大通預計明年全球衰退的概率為40%,荷蘭合作銀行預計明年衰退的概率高達81%。
經濟過熱好辦,經濟衰退就很難弄,這是各國央行的切膚之痛。為了避免經濟衰退,全球央行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慌不擇路,即便當前利率已經很低了,還是要降息。
於是,利率就跌破零了。
從古至今,利率一路下行,就是因為科技不斷進步。在自然利率下降到零附近的時候,各國央行為了避免經濟衰退,慌不擇路,強行把政策利率下調至零下方。
影響篇:未知的世界 風險在累積!
20世紀末,最大的恐慌就是——千年蟲,涉及面極其廣泛。
計算機分不清時間到底是2000年還是1900年,遇見數字串99(或99/99等)文件會自動結束、永久性過期或刪除,計算機系統、資料庫軟體、商業軟體、應用系統、控制系統等等,全都未能倖免。
有人估算,光預防應對千年蟲問題,全球就花了6000億美元,2000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一共才1.9萬億美元,佔比30%以上。
即便如此,千年蟲還是造成了巨大影響,比如日本核電站報警失靈、美國和法國的衛星識別不出數據等等。
負利率,就是金融市場裡的千年蟲!可怕的是,我們並沒有足夠重視!
一、失去了「錨」 只剩吹泡沫!
什麼是價值投資?價格低於價值的時候買入,價格高於價值的時候賣出。
價值投資做的好不好,關鍵看估值計算的準不準,因為價格都知道,行情軟體上有,只有估值是唯一變量。
估值,是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的錨,是很多人的信仰。
負利率時代,他們的信仰恐怕要坍塌了。
最經典的估值方法就是,現金流折現,公式:
PV=∑[CFt*(1-r)] / [(1+i)^t]
其中 PV=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CFt = 第 t 年的現金流量,r = 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係數,i = 無風險利率。
公司股價受到風險偏好、未來盈利和無風險利率三大因素影響,其中風險偏好一般可根據市場波動率進行預測,未來盈利也即未來現金流量根據長期經濟增長預測,而無風險利率主要參考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
正常情況下,未來現金的價值應該小於當前現金的價值,現值這個數字,應該比較小。
負利率出現後,會出現什麼後果呢?現金流現值越來越大,跟常識相悖,股票沒法定價。
估值底層邏輯坍塌!
市場就很困惑,表現出來就是,波動性上升。
歐洲央行出臺負利率後,歐洲STOXX 50股指波動率明顯上升,最高攀升升至40%左右。日本央行出臺負利率後,日經225股指波動率也明顯上升,飆升至80%上方。
股票市場困惑了,債券市場就沒事了?不可能!
債券市場已經失去理性,進入「博傻」階段,賭的就是有人會接自己的盤。因為,價格扭曲,債券市場,全都是泡沫。
不只是股市和債市,負利率嚴重扭曲了資金這個要素,所有跟期限、和信用風險相關的整個資本市場都扭曲了,這個影響是系統性的。
直觀理解一下,如果國債利率長期為負,那麼其他資產的估值就會出現泡沫,負利率持續時間越長,泡沫就會越吹越大。
最後,無論是利率回升,重創估值,還是「龐氏騙局」玩不下去,大家奪命而逃,只能來場金融危機,推倒重來。
關鍵問題是,投資者該怎麼辦呢?
二、按照本能 朝山頭跑!
如果有一天,你正在田野裡踏青,突然看見洪水滔滔而來,你會怎麼辦?
肯定逃命啊,就往最高的山頭跑,就往結實的山頭跑。
負利率時代的投資,也是這樣子。
最高的山頭就是,收益率最高的國家和地區;結實的山頭就是,資產安全的國家和地區。
縱觀全球,只有中國資產收益率高,而且安全係數也非常高,非常受歡迎。
以前,人民幣匯率貶值的時候,海外買家是不樂意持有中國資產的,因為會縮水。
這次不一樣,人民幣匯率雖然從6.6跌到7,然後跌破7,都沒能擋住外資的熱情:
截至今年9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託管的債券規模達到17945.45億元,當月淨增持706.71億元,為外資連續第10個月增持中國債券。9月份,境外機構投資者在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淨買入1108億元,環比大增59%!……
所以,基本思路就清醒了,全球負利率病毒來襲,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避難所。
如果實在來不及跑到山頭,那麼抱那顆大樹安全一點兒呢?
粗壯高大,並且喜歡水,大樹不能在水裡泡兩頭就倒了。
符合這種特性的,只有黃金了。黃金是傳統的避險資產,根紅苗正。
負利率時代,貨幣競相貶值,全世界都失去了價值錨,沒有什麼可以參考,會本能的回歸傳統,回到過去熟悉的安全感——黃金。
當年放棄黃金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黃金供給太少,信用擴張太快,黃金無法滿足需求。現在好了,經濟停滯,信用也不擴張了,以前那些不利因素全沒了,黃金是不是要雄起了?
全球央行已經用行動表示了。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年初以來全球各國央行的淨購金量已超過400噸,創2010年以來最高紀錄。
當然,黃金價格也一路走高,突破1500美元,創6年新高。
三、負利率能走多遠?有底兒麼?
負利率蔓延,全球資產估值全部扭曲,這種情況有個盡頭嗎?還會進一步扭曲嗎?
這得看負利率有沒有底。
有底兒的情況下,金融市場扭曲程度也有個限度;如果沒有底兒的話,那就完全進入未知世界了。
所以,負利率的下限,成了關鍵問題。
大家回歸常識,如果銀行存款負利率,你會立馬把錢取出來,放家裡嗎?尤其是有錢人。
不一定吧。
把錢取出來,放家裡,肯定不安全,你不得買個保險箱啊。問題是,保險箱不要錢啊!
現金的儲存成本+便利成本+安全成本,就是負利率的底線。
2016年,歐洲央行做過測算,現金的儲存成本在 0.2%—1%之間,總的成本大概2%左右。
也就是說,當前情況下,負利率的下限為-2%左右。
所以,金融市場扭曲程度,是有限的。
什麼情況下,負利率會跌破這個下限呢?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替代紙幣現金的時候。
別說不可能!為了刺激經濟,刺激消費,經濟學家們什麼損招都想得出來,比如法律規定禁止使用現金,使用有一定期限的紙幣,過期不用就作廢。
所以,大家一定要關注數字貨幣的發展情況,當有一天數字貨幣替代了紙幣,世界就全是央行的了,它把負利率降到-50%,你也沒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