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到現實,負利率都是很自然的現象

2020-12-20 第一財經

在全球經濟萎靡不振之下,以往的寬鬆不再奏效,一條道走到黑的央行在量化寬鬆之後,不得不放出負利率大招。

進入2016年,實施負利率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在擴大,負利率程度在增加,其覆蓋範圍從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進一步擴展到銀行間市場和國債市場,而且更多的國家還在醞釀減息或者執行負利率政策的可能性。

負利率時代的降臨使得市場被悲觀情緒所籠罩,更有人評論說「央行一再壓低關鍵利率至負值其實是一場無奈的囚徒困境」,不過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研究員何曉貝認為,從理論到現實,負利率都是很自然的現象。

負利率有悖常理嗎?

很多人認為負利率有違常理,其實不然。無論是儲戶將錢存在銀行,還是投資者購買資產,本質都是通過儲蓄的方式實現跨期平滑的消費。具體來說,人們通常更看重當前的消費(所謂時間偏好),因此需要收取利息才願意把錢存到明天用,因此通常情況下利率是正的;如果人們預期未來的現金流會增長,就可能預支未來的收入,即借錢來提高當下的消費水平,借錢的人多了將使得均衡利率上升;當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悲觀時,則大家都更希望將今天的錢存到明天用,存錢的人多了使得市場的均衡利率下降。當對未來的經濟預期很差,人們的儲蓄意願非常強烈時,均衡利率可能降為負值:即便要支付利息(即存的錢會變少),也希望把今天的錢存到明天使用。因此利率從正降到負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反映的是人們根據對未來的預期進行的儲蓄行為的變化。

不僅在理論上負利率是很自然的現象,在現實中剔除通脹後的實際短期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為負在各國也時有發生,為什麼大家覺得名義利率為負很反常?這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都認為只要紙幣現金存在,人們總可以通過持有現金避免被徵收負利率,因此名義利率長期存在一個「零下限」。雖然幾個經濟體實施的名義負利率政策成為貨幣政策歷史上的突破,但其實負利率的理念在經濟活動中並不罕見,更稱不上反常識的操作。

為什麼央行要實行負利率政策?

有種誤解認為是央行人為製造了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其實並非如此。市場存在一個自然的均衡利率,在該利率下總產出貼近潛在產出水平、通貨膨脹溫和。最早提出自然利率概念的是Wicksell (1898)。若央行設定的政策利率高於自然利率,企業資金成本過高投資減少,居民儲蓄過高消費下降,會導致總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水平,通脹下降甚至通縮。反之則經濟過熱,通脹上行。自然利率是理論上的概念,不能直接從數據中觀察到,因此對自然利率的估算和對其走勢的預測是制定貨幣政策的重要依據。

根據Holston,Laubach and Williams (2016) 的測算,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大發達經濟體的自然利率在過去的25年都持續下降,2008年金融危機後更是斷崖式下跌,主要原因就是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大幅下降。從2013年起歐元區的自然利率就跌入了負區間。由於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也非常低,歐洲央行正是順應了自然利率變化的趨勢將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deposit facility)降到零以下。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測算,日本的自然利率在90年代中期就跌至零以下,近二十年間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負區間,而同期通貨膨脹率也在零附近徘徊。換句話說,日本的負利率政策遲到了二十年。

央行的政策利率直接影響安全資產的回報率(例如存款)和企業的資金成本。在經濟衰退時期,面對失業風險及其它不確定性,居民的預防性儲蓄(precautionary saving)動機加強,如果此時政策利率高於自然利率水平,會進一步削減消費需求;而在消費需求疲弱、預期投資回報率低時,企業也缺乏擴大資本投資的意願。儲蓄多而投資少,導致均衡利率進一步下降。在這種需求低迷的環境下,負利率政策的意圖就是提振需求,包括讓儲戶減少儲蓄增加消費,讓企業增加貸款和資本投資,讓投資者購買風險資產而非安全資產。目前出現了許多抵禦銀行負的存款利率的手段,例如收取手續費協助儲藏現金、或為現金提供保險等,但對儲戶都意味著負的現金收益率。換句話說,在一個負利率的世界裡,對儲戶來說只有增加消費才是「省錢」的辦法。

負利率政策究竟改善了金融條件還是加劇了銀行壓力?

對負利率的最大的爭議來自於其對銀行業的影響。在央行實行大規模資產購買後,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超額準備金,負利率政策是對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徵收(邊際)存款利率。本質上這也是鼓勵商業銀行進行投資(發放貸款)而非將超額準備金存在央行帳戶上。這對於歐洲和日本這樣以銀行直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的影響更直接,因為銀行通過加槓桿提高信貸供給是避免貨幣收縮和通貨緊縮的主要途徑。

很多人認為負利率政策會降低銀行的利潤,最終導致銀行貸款創造能力受到制約。然而IMF研究報告顯示這種擔憂過度了:到目前為止負利率地區的銀行淨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即便銀行的淨利差下降,銀行會調整其商業模式來維持一定的預期收益,包括擴大信貸供給來對衝淨利差下降的負面影響,而這也是央行希望看到的結果。此外,理論上來看央行將短端利率降到負值實際上提高了收益率曲線的斜率。相比較而言,大規模資產購買(QE)才壓低收益率曲線,直接影響銀行的期限錯配的收益率。

歐元區、瑞典、瑞士、丹麥和日本實施負利率的目的不同,而政策效果也有分化: 丹麥實現了穩定匯率的目標,個別按揭貸款利率甚至也將到零以下;瑞士穩定匯率的目標也基本達到,但按揭貸款利率反而上升了;瑞典則出現了資產價格泡沫的跡象;日本的實施的時間比較短,市場的長期利率明顯下降,其它效果尚待觀察;負利率在歐元區的效果比較顯著,長期利率下降,新增貸款穩定回升。總體來說,雖然負利率在各國的政策效果不盡相同,但沒有證據顯示銀行的盈利和信貸能力受到了損害。國際清算銀行的研究也認為負利率在貨幣市場的傳導機制與正利率基本一致,總體來說有助於降低長期貸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但同時許多研究也認為,負利率政策的效果比較有限,長期使用也可能帶來其它風險。

貨幣政策打破「零下限」是大勢所趨

根據Laubach and Williams (2015)低增長和低利率可能是發達國家長期的趨勢,零利率的下限將經常被突破。當未來數字貨幣完全取代現金,負利率實施的障礙將被徹底掃清。雖然在可見的將來現金仍然被廣泛使用,但國際學術界已經各種支招以解決現金環境下的負利率尤其是零售存款負利率的執行問題,例如Goodfriend (2016), Agarwal and Kimball (2016) 和Buiter(2009)。手段包括對現金的存儲和提取收取費用,並隨著政策利率的調整改變費率,屆時負利率政策也不再「非常規」。【何曉貝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研究員】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理論的創造:從現實世界到理論世界再到現實世界
    >make it plausible(合理)get it right(正確)其中,理論模型與現實世界一致的正確性是第一位的,邏輯自洽的合理性是第二位的,保持理論儘可能簡潔則是一種藝術。理論上講,有一個模型來刻畫一個現象,也就會有無數個模型可以用來刻畫同一種現象,但是並非所有的模型都令人滿意。例如眾所周知 的「地心說」,因為無法準確解釋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而被「日心說」取代。
  • 負利率時代的泡沫、掠奪和危機!
    8月5日,丹麥第三大銀行日德蘭銀行(Jyske)推出了世界首例負利率按揭貸款,房貸利率為-0.5%,還3000克朗抵3015克朗。這些都不是個例。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再到債券市場,負利率迅速蔓延,不斷吞噬正常市場。
  • 為什麼中國負利率主權債券受到歐洲投資者積極搶購?
    從微觀主體角度來看,在現實經濟中,低收入者的財富往往不足以積累產生投資行為,而高收入者的財富形式除了存款之外,還有更加多樣的其他資產組合。負利率政策會導致居民的儲蓄存款等資產縮水和相關資產價格的上升,進而造成財富從低收入群體手中流入高收入群體手中。而對於企業來說,雖然貸款利率為負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投資。
  • 央行工作論文:貨幣當局可將負利率政策納入「工具箱」
    如果銀行內部的利率傳導能更為暢通,負利率的作用將更加顯著。獨立經濟學家徐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負利率本質上是量化寬鬆的一種延續,假若出現可能的嚴重通縮衰退,負利率是一種應對方式。負利率成各國央行常規工具儘管在經濟學理論上利率為負並不反常,但現實中銀行實施負利率面臨一定壁壘。
  • 隨全球疫情擴散的金融病毒:負利率的困惑、隱憂與思考
    西方主要經濟體基準利率紛紛逼近「零約束」,甚至降到負值以下,形成事實上的負利率。與新冠病毒相伴,「負利率病毒」正在對金融體系發動新一輪傳播。(一)負利率撼動了傳統金融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一方面,負利率超出了傳統金融貨幣理論框架,違背了貨幣時間價值原則。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具有時間價值,利息為持有貨幣使用權的租金,任何時候名義利率自然是正值,否則沒有人願意出借貨幣。
  • 負利率時代來臨 意味著什麼?
    據統計,今年3月中旬的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總量僅為4.3萬億美元,到了4月下旬,這一數據迅速上升到6.5萬億美元,短短6個星期之內,美聯儲就購入了1.4萬億美國國債。負利率壓縮了銀行的利差,銀行賺的錢少了,就需要從別的地方來挖掘利潤。1、負利率環境中,理論上所有資產價格都有上漲的支撐,再加上銀行的利差被壓縮,銀行則會更傾向於投資高風險資產。那銀行的錢哪裡來?從儲戶來。資產價格普漲還好,如果大幅波動甚至出現黑天鵝,這就增加資金的風險,最終損失的還是儲戶。
  • 存貸負利率謊言!警惕全球史無前例的比慘「新風暴」
    利率是錢這種生產要素的使用定價,當它變為負利率時,你貸款銀行需要倒貼給你錢,你存錢銀行還需要收你的管理費。可以想像歐洲諸國,錢不值錢到了何種境地。資產泡沫以貨幣的價格為錨,貨幣現金的價值「負利率」跳崖,也預示著資產的泡沫早已經被吹上了天。
  • 負利率時代,工薪階層怎麼做才能避免越來越窮?
    負利率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存款:存10萬元一年後「縮水」成99500元存款利率跑不過CIP漲幅,如果把錢存入銀行,你會發現不但不升值,反而貶值了,這就是存款實際收益為「負」的負利率現象。緊跟著全球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全球央行幾乎無一不在放水,美聯儲之後,歐元區(2014年6月)、日本(2016年2月)、瑞士(2015年1月)、瑞典(2015年2月)、丹麥(2012年7月)等五個國家都帶頭實現的負利率操作。然而危機後的「去槓桿」進程早就讓實體部門失去了大幅借貸「胃口」,因此負利率時代悄然來臨。
  • 全球進入負利率時代 招行旗下永隆銀行擬徵收負利率
    隨著全球低息市場持續,日本、歐洲等全球多家主要央行實施負利率,香港銀行業也因此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日,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全資附屬公司永隆銀行存款部主管龔志明表示,計劃於今年11月對企業客存款徵費,但無意向個人客戶徵費。  龔志明指出,由於往來銀行已對部分貨幣實施負利率,永隆銀行只好無奈跟隨,以控制成本,坦言收費未必足以彌補負利率的影響。
  • 舊金山聯儲總裁解讀經濟衰退、負利率和貧富差距|凱豐視角
    因此,在12個聯邦儲備區的劃分過程中,整個落基山脈大陸分水嶺的西部都劃歸了第12聯邦儲備區,總部設在舊金山。相比之下,美國東部密密麻麻,從波士頓、紐約,到費城、里奇蒙都有各自的聯邦儲備區。今天,舊金山聯儲管理的區域內人口、經濟總量都是美聯儲12個區域中的第一。美國人口的1/5,土地面積的36%都在舊金山聯儲轄區內。區內總金融資產僅次於紐約聯儲,在全美排名第二。
  • 經濟史——從理論到現實,從史料到實地
    武漢大學經濟史學科不斷發展,在延續優良歷史傳統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創新,在科研教學中強調經濟理論和歷史資料的結合,同時也高度重視田野考察對於經濟史研究的作用,「讀萬卷書亦當行千裡路」,史實和現實的結合能夠更好的理解經濟發展問題,在探尋經濟發展歷史根源的同時,也能更好體悟到歷史對於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經濟史學科在日常的教學科研中多次開展田野調查。
  • 借100隻還99,負利率債券為何遭瘋搶?
    更牛的是,因為負利率的關係,本金還能打個折再還,效果大概類似我向你借100塊,回頭還你99,這能有人買嗎? 買的人可多了!目前,國際投資者都搶瘋了,訂單規模達到發行量的4.5倍,可能大家腦子裡呈現出來的就是大爺大媽在銀行排隊買國債的情景,那它都是些什麼人買呢?
  • 「心靈感應」是自然現象還是靈異現象?
    雖然此現象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正式認可以及對社會的公開,但很多人都已心知肚明。可是,「心靈感應」究竟是自然現象還是靈異現象呢?自然現象是指,自然生成的現象或隱藏的規律,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基於自然現象探索總結,它具有普遍性;靈異現象是指,超越自然由靈異引發的現象,它以唯心主義為根本。如果「心靈感應」屬於自然現象,科學家可以像研究宇宙一樣探索「心靈感應」的產生原理和內在規律,總結科學定律並應用於科技發明。
  • 穿越負利率時代寒潮 恆昌以全球視野拓展資產配置之路
    具體來看,歐央行9月中上旬下調存款便利利率10個基點至-0.5%,並宣布將重啟資產購買計劃;日本央行貼現率維持在-0.1%水平;瑞典維持隔夜存款利率-1.25%;瑞士利率走廊維持在-1.25%到-0.25%……歐元區基本上被量化寬鬆所籠罩。業內分析,未來12個月全球合計降息次數將超過50次,合計降息幅度會預計達到16個百分點。
  • 負利率政策是如何從央行開始傳導的?對經濟影響顯著嗎?
    此後歐央行繼續數次下調利率,截至2019年9月3日,存款便利利率為-0.4%,貸款便利利率為0.25%,基準利率(主要再融資利率)為0%,歐債危機後,歐央行始終未能進入到加息通道。政策利率向貨幣和債券市場的傳導較為順暢理論上來講,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分為傳統的貨幣渠道和Bernanke,Gertler在1995年提出的信貸渠道。
  • 英鎊持於兩年半高點下方,外界盛傳英國央行將前實施負利率
    英鎊持於兩年半高點下方,外界盛傳英國央行將前實施負利率; ① 英鎊周四持於兩年半高點下方,目前交投於1.3587附近,外界揣測英國央行可能較早引入負利率,以對抗第三次疫情封鎖給經濟造成的打擊。 ② 貨幣市場目前預期英國央行會早在5月將利率降至負值,在上月剛達成英退貿易協議後預期的時間是8月。
  • 巴菲特說負利率令人困惑 但並不可怕
    來源:FX168【巴菲特說負利率令人困惑,但並不可怕】據美港電訊19日訊,「股神」沃倫·巴菲特表示,負利率的前景有點令人困惑。巴菲特在接受雅虎財經採訪時,當被問及負利率是否使他感到恐懼時,他說:「它們使我感到困惑,但並沒有嚇到我。」
  • 一切自然現象都可以化為「力」,你怎麼理解?
    這是一位網友提的問題,他引用了亥姆霍茲的一段話:「一旦把一切自然現象都化成簡單的力,而且證明自然現象只能這樣來簡化,那麼,科學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 顏色:從現代貨幣理論看我國財政赤字貨幣化
    第二,現代貨幣理論不但是歷史和經濟金融發展的倒退,其所蘊含的政策建議也可能引發種種經濟問題,縱然財政政策在全球疫後經濟恢復中扮演核心角色,但也無法掩蓋現代貨幣理論的自身缺陷,必須警惕「現象重要所以理論正確」、「貼近事實所以值得借鑑」兩種錯誤思維。
  • 川普奇怪的願望清單:更高的油價和負利率
    川普本周在推特上寫道:「只要其他國家還在享受負利率的好處,美國也應該接受這個禮物。」然而,在日本和歐洲,負利率是否弊大於利的問題上,經濟學家們存在分歧。批評人士和一些學術研究人員認為,負利率摧毀了銀行,抑制了通貨膨脹,並未能促進經濟增長。「目前還沒有定論,」 克羅斯納表示。他曾在2006 - 2009年擔任美聯儲理事,現在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