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初次接觸感統的老師和家長們,都會疑惑為什麼感統訓練要持續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要從感統訓練的原理上說起。
感覺統合訓練的主要感覺通道是:皮膚的觸覺、前庭感覺和本體感受。
觸覺是指分布於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
前庭平衡覺是指利用內耳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碳酸鈣結晶體)來探測地心引力並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保持身體的平衡。
本體覺(又稱深感覺)是指來自於我們身體內部的肌肉、關節的感覺,它是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的感覺。
感覺統合訓練強調「統合」,目的是實現大腦中各部分之間的聯繫和合作;並且通過訓練,形成適應性行為,從而使機體在大腦中形成適當的反應模式。
感覺統合能力是大腦本身所具備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展,需要依靠環境的刺激。
在感統訓練中,老師會指導兒童參與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是對兒童能力的挑戰,要求他們對感覺輸入作出適應的反應,即成功的有組織的反應。
而針對每個孩子設計的訓練活動,會有指向的增加對兒童的要求,使他們有組織的反應和更成熟的反應。
感統訓練過程,幾乎總是讓兒童感到愉快,對兒童來說,訓練就是玩,但玩兒的過程中刺激了孩子的各項能力,讓他大腦中的神經元不斷地連結。
原因1:你給孩子做訓練了,但是你的訓練還不到位,還不足以讓孩子表現出進步。
比如,訓練的時間不夠、訓練的量達不到、訓練沒有堅持等等,都有可能導致訓練效果打折扣。
原因2:你給孩子做的訓練其實已經見效了,只是你沒有看到,沒有注意到而已。這個是很常見的現象,
就像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發現不了孩子長高一樣,一旦見了長久不見的親朋好友,他們就會立馬覺察孩子的變化。
原因3:很多家長在剛開始給孩子做感統訓練的時候,心裡頭一定一直在盤算「有效果嗎?有效果嗎?」
一直這樣保持懷疑的態度,當家長沒有發現孩子的變化時就放棄了,也就不容易看到效果了。
很多孩子已經進行了感統訓練,而且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有好轉,但還需要堅持繼續做一段時間的感統訓練。
因為感統失調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的較慢甚至停滯,在進行感統訓練之後,豐富的感官刺激能夠促進孩子的神經系統較為明顯的發育,孩子感統失調問題也有所改善。
如果此時停止感統訓練,則神經系統的發育速度又會緩慢下來,相應的功能又可能出現問題。
感統失調的生理原因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
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
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環境及人為的原因
大人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致兒童接受信息不全面。
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前庭失調。
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髒,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
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人為地造成孩子壓力太大,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等等 。
觸覺失調常見表現
1.躲避接觸 固執於某些物件要時刻抱著才有安全感,不愛玩身體接觸的遊戲,嫌棄某些質地的衣物。
2.討厭被觸摸 討厭理髮、洗澡、刷牙,不喜歡繪畫、沙土、泥工等手工作業。
3.愛打架 愛發脾氣動手打人,對非惡意的身體接觸反應激烈。
前庭失調常見表現
1.特別愛玩旋轉的凳椅或遊樂設施,而不會暈。
2.喜歡旋轉或繞圈子跑,而不暈不累。
3.雖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門牆。
4.行動、吃飯、敲鼓、畫畫時雙手協調不良,常忘了另一邊。
5.手腳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時仍顯得笨重。
6.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7.對陌生地方的電梯或樓梯不敢坐或動作緩慢。
8.組織力不佳,經常弄亂東西,不喜歡整理自己的環境。
本體失調常見表現
1.書寫速度慢,字跡不規則,書寫時往往過分用勁。
2.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順序性和時間意識差。
3.容易因為非智力因素引起學習不良,完成簡單動作常常遭遇失敗,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難容易沮喪,依賴性強。
4.學習繫鞋帶、扣鈕扣等精細動作困難,大運動和精細運動技能差,動作笨拙,不喜歡翻跟頭,不善於玩積木。
感統訓練的黃金階段是3-6歲,家長一定要早發現、早幹預,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堅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