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評價,走進童心,我們陪伴兒童,經歷成長,追隨兒童發展的足跡,感受兒童成長的力量。
兒童發展評價是整個園本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本學期,我們著眼於主題活動中的兒童發展評價開展實踐研究,探索評價的主體、方法、路徑等,以此來科學解讀幼兒、不斷追求課程的適宜性等。
一、解讀《指南》明晰方向,讓兒童發展評價貼地而行
我們研究中,努力根據幼兒在真實而有意義情境中的實際表現來進行評價,在實施評價之前,老師們再讀《指南》,明晰方向和參照依據。
1.橫向解讀指南,內嵌思維深度
研究兒童發展評價,《指南》給我們提供了目標和相應的建議,幫助我們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的合理期望,實施科學保教。因此《指南》的學習能使我們心中更有方向感、目標感。
在已往縱向解讀指南的基礎上,嘗試進行橫向解讀,以便加強教師對幼兒不同發展水平的了解,增強教師給予幼兒個性化支持的能力。
(1)關鍵詞指向兒童已有經驗
《指南》中的每一條指標都是從萬千現象中提取出的本質,於抽象中蘊含教育精神,因而,劃取每一條指標中的關鍵詞更利於我們把握精髓,通過「5W+1H」的方式進行解讀,在自問自答中不斷領會《指南》精神,不斷與兒童已有經驗進行連結,辨析兒童在這一現象中的本真,從而夯實課程的基礎,也讓兒童發展評價有理可依。
(2)現實案例映射兒童本真興趣
對真實案例進行解讀,就是一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旅程,每一次旅程,都能進一步感悟指南中每一條指標的含義,從而更為直觀地理解各個發展水平。兒童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他們的關注點所在,透過這些案例,讓我們更接近孩子的想法。
(3)橫向對比凸顯兒童發展變化
同一目標下,將三個年齡段的內容表述進行比對,其中的一些遣詞用句給我們一些啟發,例如科學領域目標2裡的第一條,從仔細觀察到觀察比較,再到觀察、分析與比較,這些詞語都在向我們顯示這其中的內在關聯,這是一種能力層次的遞進,也是對兒童、對教師的雙向要求,在教學相長中凸顯實踐的深度。
2.教研組深入共讀,內化《指南》精神
在園區人人參與教研的基礎上,依託各個教研組,我們將共讀《指南》拓展到不同領域,讓每一位老師都浸潤在指南精神中,伴隨專業成長。
園區觀察教研組解讀指南社會領域,美術教研組解讀指南藝術領域,課程審議教研組解讀指南科學領域。結合橫向解讀與縱向解讀兩種方式,讓老師們對於指南有更立體的理解。
二、實踐中明晰路徑,讓兒童發展評價落地生根
兒童發展評價在課程實施的不同階段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在不斷芻議的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兒童發展評價」仍然是一個上位概念,需要立足園區實際,才能找到適合我們「小主人」的評價,因此,我們將研究範圍再一次縮小,只研究面向主題活動中的幼兒發展評價。我們採用了「三步走」的策略,讓「小主人成長」評價逐漸融入課程。
1.實驗班先行,明辨評價中的困惑
在嘗試之初,藉助《幼兒園五維式主題活動評價研究》這本書,在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工具進行評價,在課程實施的不同階段投放不同的表格,用以判斷幼兒的發展和調整課程的走向。
在班本課程《小小志願者》中,從調查前期經驗、觀察家長義工、初次嘗試志願接送等環節中,都採用了表格記錄的方式。
記錄表由教師提供,幼兒根據要求填寫。藉助項目組活動的診斷,我們發現這樣的記錄表限制了幼兒的思維,評價過程中的主體是幼兒,評的部分內容是教師的標準,因此幼兒在具體操作中比較茫然,不能真實評價出孩子的發展情況。在專家的引領下,我們更清晰了以幼兒為主體的發展評價的落地方向。
於是,我們進行調整,在班本故事《小小管理員》中,幼兒作為評價主體,自主設計評價內容,規劃評價標準,這樣的實踐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收穫:兒童評價維度更豐富,評價標準更貼近個體發展的實際水平,評價在發展過程中的激勵性更強,更能促進小主人的主動成長。
2.教研組跟進,聚焦適宜評價方式
課程審議教研組成員涵蓋三個年齡段,在實施班本課程的基礎上,研討如何將兒童發展評價與我們的課程推進相融合,讓評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指揮棒作用。查閱資料,我們知道幼兒為主體的評價中可分為幼兒自評和同伴互評,那麼什麼時候適合進行幼兒自評?什麼時候適合進行同伴互評?
以中班《我和南瓜有個約會》為例,課程中,幼兒對南瓜經驗的描述,對南瓜不同特徵的表達都是幼兒自評的一種方式。
寧寧把南瓜都放在桌子上說:「它們都是南瓜,都長的不太一樣呢。」
恬恬用放大鏡照了照說:「綠色的上面有不同的花紋。」
瑤瑤拿起一個圓形的黃色的南瓜放在綠色上,寧寧把一個綠色的南瓜放在黃色上。
瑤瑤:「我的綠色的比較大。」
寧寧:「我的黃色的比較大。」
瑤瑤:「黃色光光的摸的好舒服,像個小寶寶。很可愛。」
寧寧:「我的也很可愛,它們都好小。」
孩子們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一起討論和分享自己發現的成果和問題,能對南瓜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和不同。
在課程實施後期,小朋友決定品嘗南瓜,孩子們先在家嘗試製作了各種南瓜美食,在分享交流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互評,選出最喜歡的南瓜美食進行製作。
幼兒自評和同伴互評伴隨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評價的形式可多元化,旨在推動幼兒學習與發展。
3.園區推廣,拓展評價內涵價值
幼兒園課程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伴隨整個課程始終,因而,主題活動中的兒童發展評價也一樣關注過程。
課程故事《小小志願者》和《小小管理員》給大家提供了學習的平臺,我們在學習的基礎上成長,結合三個問題思考評價的內涵價值:
1.哪篇故事以教師評價為主,哪篇故事以幼兒評價為主?
2.在小小管理員課程故事中,評價記錄的方式是什麼樣的?誰去記錄?評價標準由誰制定?
3.故事中有哪些評價內容?這些評價內容來自哪裡?
通過梳理,老師們形成共識:小主人成長評價中,評價主體是幼兒時,評價內容儘量尊重幼兒,評價標準也可以由幼兒來制定。之後,我們選擇冬天主題活動作為大家嘗試進行幼兒發展評價的抓手,冬天主題是教材上現有的主題活動,在已有架構的基礎上思考哪些內容可以嘗試進行幼兒自評和同伴互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中都有可生發的內容,老師們在預設的基礎上嘗試生成適合本班幼兒的冬天活動內容。
三、反思中明晰方向,讓課程評價融入日常
越是深入思考,越是認識到兒童發展評價中的博大精深和專業。本學期,我們的小主人成長自主評價初步探索,梳理形成以下積累方式:
1.集體調查式評價
在課程開始之初,通常需要收集幼兒的已有經驗,並將其分類整理。這一過程更多的是依靠調查表進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調查表也能實時反映幼兒的學習情況。此時,我們採用的分類整理、有意選擇也就是在進行課程評價。
2.小組記錄式評價
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幼兒及時記錄不斷發展變化的內容,幼兒自主設計、使用的記錄表能生動有效的記錄課程開展的痕跡,從而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行評價。
3.個人作品式評價
幼兒個人作品,體現了幼兒當下的經驗,是進行幼兒自評、同伴互評的有力依據。從自我評價方面看,自我評價的內容往往是外部具體的事物,自我評價遵從權威,並帶有明顯的情緒性。因此,在中大班進行幼兒自評時,需要考慮評價內容的適宜性。
此次,我們以美術教研組為抓手,嘗試進行作品解讀,美術作品是幼兒當前經驗的直接體現,通過對幼兒作品的解讀,對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評價。
兒童發展評價之路沒有終點,小主人成長評價研究任重道遠,我們將且行且思,努力專業地去了解小主人發展之需要,及時提供更適宜的幫助與指導。
來源:溧陽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