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在「小主人」成長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基於溧陽實驗幼兒園幸福城園區的戶外環境資源、師資隊伍水平,幸福城園區教研組針對現有問題,圍繞戶外場地及資源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調整,一路尋找適宜於幸福城園區孩子的小主人幸福成長的課程。
一、立足問題,追根溯源
戶外活動場地總面積是3980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有1260平方米,這是幸福城園區得天獨厚的戶外資源,由於搬新園又遇上疫情,因此對於課程建設還沒有系統思考過,本學期我們除了分析優勢,更多的是調研問題,對現狀進行了調查和梳理,提煉出了以下三個關鍵性問題。
1.師資隊伍年輕化,專業水平待提高。
本園區教師總人數為18人,30周歲及以下佔比72%,30歲以上教師佔比28%。年輕教師居多的現狀,既是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優勢在於隊伍活力,而劣勢在於專業水平都有待提高。
2.幼兒人數變化大,戶外場地需規劃。
本學期,園區幼兒人數為352人,相較上一學年的255人同比增長近40%。面對幼兒人數的劇增,我們的戶外遊戲場地和材料亟待調整。
3.班本課程難開展,戶外資源待挖掘。
我們園區的戶外資源豐富且深受幼兒歡迎,但是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何讓戶外資源變成幼兒的學習場,追隨幼兒感興趣的戶外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多措並舉,慎思篤行
1.多樣學習,不斷提升。
針對園區教師年輕化的現狀,我們採取了多種學習策略,來幫助老師們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1)跨越時空,同學共研。
我們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結合自身需求,教師自主購買了《幼兒園探索與學習》、《幼兒園戶外創造性遊戲與學習》等書籍。暑假期間,大家線上共學共研,一起曬曬筆記、在群裡分享讀後感。開學後老師們線下教研,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例如,我們在圍繞《幼兒園戶外探索與學習》的第一章進行線上研討和交流時,就有一些老師結合班級實際情況講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感悟。
張老師:我在閱讀完《幼兒園戶外探索與學習》第一章後,覺得親近自然,既是兒童的需求,也是兒童的權利!對兒童來說,大自然是他們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世界。像我們園裡開闢的種植地,大中班的孩子在這裡種上青菜、土豆、黃瓜等,並利用戶外活動的時間,時常來照料它們,給這些植物澆水,不管是否會豐收,主要是讓孩子享受戶外勞動活動的快樂過程。
馬老師:閱讀《幼兒園戶外探索與學習》第一章「讓兒童親近自然的節奏」,我體會最深的是,兒童與大自然的聯繫,要實現兒童與大自然的有效互動,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探索興趣和好奇心;其次,教師要讓兒童積極地參與戶外活動,並提供適宜的支持。
同學共研
(2)漂流好文,共讀求進。
我們會精心選擇一些優秀文章供大家學習,並採用漂流書的方式進行。例如在共讀《聚焦教研——提升幼兒園戶外自主遊戲的質量》一文時,老師們都有自己的感悟。李老師說:在戶外活動中,教師要將遊戲的自主還給孩子,將問題還給孩子,讓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不是以成人的觀點去替代孩子,讓孩子成為真正的「小主人」。
(3)聯合教研,借力提升。
除了理論學習,我們還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藉助集團的力量讓我們的戶外活動研究更專業。11月11日,我們和建設園區圍繞「戶外活動場地規劃和材料投放」的主題進行了聯合教研,在建設園區觀摩戶外活動現場時,老師們不僅拍照記錄,而且思考每一種現場背後的原因,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動詢問,黃主任一一作了解答。12月,市級基地活動前夕,我們多次邀請集團各園區行政來現場指導。
2.師幼團討,合理擴充。
幼兒人數的大幅度增加,帶來了場地和材料的現實問題。圍繞場地和材料,我們展開了一些調研,並對場地和材料進行了一定的優化。
我們針對場地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劃分,以方便各班幼兒有序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了觀摩和研討,發現仍然會有一些問題,如:有些場地上幼兒人數較多,擁擠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有些場地的材料無人問津。對此,我們對場地劃分進行了持續的動態調整。
場地劃分的問題解決後,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材料數量不能滿足幼兒遊戲需求的問題。於是,老師與幼兒展開團討:戶外活動時,我們還可以玩什麼?怎麼玩?材料從哪裡來?通過一次次的團討,幼兒想出了許多解決的辦法。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了瓶罐、紙箱、跳繩等材料,園部購買了輪胎、木板、牛筋、鈴鐺等材料用於戶外活動,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孩子們的戶外活動。
3.資源開發,觀察先行。
對於戶外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問題,我們制定了「兩手抓」戰略,調動教師觀察的積極性和支持教師基於戶外資源開發班本課程兩個方面同步進行。
(1)定期分享戶外觀察案例。
戶外資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能否轉化為課程資源,教師的觀察是關鍵。如果老師是一個有心的觀察者,那就能發現孩子在與戶外資源互動過程中的經驗生長點,才有可能藉此開展班本課程。因此,我們會定期組織老師們開展戶外觀察案例的線上分享會,通過對觀察案例的分析和互相學習,來引導老師們嘗試通過觀察捕捉孩子們的興趣點。
例如,在我們的第一次觀察案例分享會上,孫老師說:認真學習了大家的觀察記錄,看得出來大家都在認真觀察。個人認為,整篇觀察記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最後的調整策略,因為這是承上啟下的地方,也是思與行的交點,更是孩子能否獲得新經驗的關鍵。看了大家的調整策略,發現大家都能夠針對觀察到的情況、孩子的需求等提出調整策略,那麼下一步就是如何調整到位?何時到位?只要這樣一步一步,不斷走下去,總能找到班本課程的生長點。
吳老師說:通過對各位老師觀察記錄表的學習,我有以下收穫:1.對於某個幼兒可以進行連續的觀察,對於某一材料的使用在幾天的遊戲中獲得了哪些能力的提升,材料是否需要進一步調整。2.沙包的玩法還可以繼續豐富,添加其他不同的材料如牛奶瓶等,來提高幼兒的興趣。3.在遊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聽聽孩子的想法。
(2)基於戶外資源開展班本課程。
這學期,老師通過觀察捕捉孩子們的興趣點,立足戶外資源,開發出了一些班本課程。
例如:戶外種植園裡一片成熟的南瓜引起了大(1)班孩子的興趣,所以他們就從南瓜開始,一起圍繞種植園展開了《「賦一輪種植 「收」一輪生長》的班本課程。隨著課程的持續開展,進入冬季後,孩子們對蔬菜冬藏這個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繼而孩子們通過調查、採訪等方式,了解了什麼是冬藏、溧陽本地的冬藏方式有哪些、種植園裡的哪些蔬菜可以冬藏、怎樣冬藏蔬菜等,在此基礎上,孩子們開啟了蔬菜冬藏的實踐活動。
中(2)班的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研究戶外場地上的樹,從觀察樹、樹朋友、認識樹一直到幫大樹過冬,自然生發出了班本課程《冬天裡的樹》。
(3)通過現場觀摩優化資源配置。
我們通過多次的現場觀摩,結合季節特徵對戶外的一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例如,隨著冬季的來臨,戶外活動時,幼兒的運動量是否達標?哪些材料適合冬季運動?圍繞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冬季戶外活動材料投放的適宜性」觀摩研討。老師們針對每個班級進行現場觀摩,並對各班的一些材料的季節適宜性進行了探討,對資源進行了優化。
三、提前規劃,謹行致遠
接下來,我們要從以下兩點著手,繼續圍繞戶外活動進行研究和探索:
1.將戶外資源與幼兒經驗有效連結,回應幼兒的生長需求。
2.開展資源管理相關研究。
來源:溧陽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