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心富 留福後世

2021-01-19 靜思大良福田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要感恩,臺灣很平安,因為臺灣很多很多都是善心,都在造福人群,疼惜地球的好人。所以很多,師父還沒有走透,還是跳站跳站走,我還有下一回。總而言之,光說慈濟人五十五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多少的好人,清淨多少人的心,轉惡為善,轉貧為富,真的說起來也功德無量。」



【證嚴上人11月29日上午新店靜思堂歲末祝福開示】


「菩薩們,大家好。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表示一年將快要過去了,我們要感恩過去的每一天,讓我們平平安安。平安是來自於人人的心,合和互協,要合心、要和氣、要互相協助,臺灣才可以這麼平安。點點滴滴無不是來自大家合心的愛,就是付出無所求,就是大家甘願付出。」 
 
11月29日,證嚴上人於新北市的新店靜思堂為基隆、汐止、金門等地的志工,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上人感恩臺下每一位慈濟人,不論慈誠委員、環保菩薩,或是榮譽董事,大家都合心投入做環保、做慈濟,也因為有大家點滴善念的匯聚,形成菩薩網,才能守護臺灣平安。
 
見苦知福再造福 知足常樂平等慧
 
上人談起不久前行腳臺中的見聞,聽到許多環保菩薩的人生故事,不論從事什麼行業,背景如何,在環保站中,都是以一顆無私大愛的心來共同付出。
 
「這一回我在臺中前後十一天,聽人人過去的人生,形形色色應有盡有,但是現在共合起來就是一個心,這一顆心那就是愛,無私的大愛!付出無所求,真的是很難能可貴的力量會合,這些環保菩薩大家心都是很平等心,因為整個社會難免各人生活不同,不論是生活的環境、學習的高低等等,在慈濟都是平等。因為佛陀他覺悟了之後,他就是發現到人間苦,一個心願要如何讓人人眾生平等觀,這就是智慧。」
 
若人生是苦,要如何轉苦為樂?上人以莫三比克的賑災為例,當地災民口中的家,有的沒有門,有的沒有屋頂,也有的牆壁崩塌……相較之下,生活在臺灣,人們富足許多。
 
「(非洲)那個地方的家,總是很多沒有屋頂的、沒有牆壁的。睡哪裡?草蓆鋪下去就是他們晚上要睡的,有的連一張草蓆都沒有,這樣是很平常的,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若要說某某人窮,我們現在眼睛接觸到這個(畫面)算什麼?所以我們見苦知福,在臺灣的我們大家,若看到這樣,我們大家就要趕快問自己知不知福?我們知道福,知福了,我們知足常樂,這就是福。所以我們要常常內心很滿足,看到那裡這樣的生活,我們應該要很知足,會知足的人才會造福。」
 
傳統手藝純樸風 物盡其用惜福心
 
提到知足常樂,上人回憶早期臺灣社會經濟不似現在富裕,科技也不發達,家庭代工是社會的普遍現象,物質生活雖然不比現在富足,但人人安貧樂道,而那個年代樸實無華的藺草編織工藝,也是上人自己記憶深刻的家鄉味。
 
「我在(臺中)清水稍停一下,大家來跟師父見面,沒有去忘記師父最愛的書籤,就是用藺草去編的,那我拜託他們說人人可以替我做書籤,或者是把它編成了菩提葉。他們就去發揮了很多種圖面所看到的,但是我還跟他們說,我還是愛的是書籤,因為書籤夾在書的裡面,當你打開了,就會聞到了故鄉的香味、家鄉味。我小時候,家家戶戶,你看到的大家都在編草笠,編草笠那個時代,日據時代,他們就是這樣在出口,也是臺灣的經濟之一。」
 
在當時,藺草編織的技藝為臺灣的經濟寫下重要篇章,卻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被遺忘,上人認為那是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應該要好好傳承。也在幾年前莫三比克本土志工來臺灣參加營隊時,建議他們可以將編織藺草的技術學回去發展,成為經濟收入的來源。
 
「莫三比克的(慈濟人)在三年前回來,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去割草、洗草、曬草,把草撕乾淨,然後學這樣編。他們還很聰明去想要(學)如何編草蓆,地上鋪著就可以睡,總是比光光的地上,躺著就睡好得多了。我們臺灣寄去的(農委會的)米,米袋他們很會利用,就慢慢將線拆開,一條一條這樣抽,抽線起來以後,就可以去綁草蓆。有的人就把這個(米)袋子,變成背著的包包,他們也很寶貴,感覺到可以背著這個包包,也是他所擁有的,很滿足。」
 
雲端行腳如親臨 環保智慧善人生
 
非洲的鄉親物盡其用,希望能翻轉生活;反觀臺灣的富足,卻許多人總是為追求流行而消費,潮流退了就拋棄,徒增資源的浪費。上人讚嘆環保志工能把這分惜福的心找回來。
 
「剛才看到(陳)阿桃當婆婆的晚禮服,也是來環保站找。買一套穿在她的身上去當婆婆,五十元,聽說那一套若真的要去委託行買,剛剛慈悅跟我說,她說︰『真實是三萬元。』三萬元在委託行,五十元在我們的環保站,同樣的晚禮服。所以我們是去撿人家不要了,推出來了、丟掉了,我們惜福了,惜福的人再利用,所以我們可以節省資源,節省那個消耗。」
 
上人認為,科技的發展,生活模式的改變,必須用在利於眾生的正途,否則人們現在過度享受,過量消耗資源,只會破壞了後代的幸福。上人也感恩因為有現在的科技,才讓自己能完成今年的環保站雲端行腳,透過網絡視訊,向環保菩薩道感恩。
 
「那段時間我(視訊)去過環保站,每一個環保站我都很感恩,環保瓶瓶罐罐,收還要洗過,乾乾淨淨。每個人發揮他們發明的良能,(看)環保菩薩都坐在地上、蹲在地上,就有人做一個輸送帶,一些垃圾把它倒入在那個輸送帶裡,讓這些老菩薩站著就可以撿,可以分類。若腳酸了,就拿著一張高高的椅子來坐著,做得很輕鬆,人跟人之間互相分享,說話都說好話,(口)說好話手做好事,每天說得很歡喜、做得很踏實。」
 
環保淨地淨人心 善用生命增福慧
 
上人續言:「每一個地方都是說:『感恩師父,你創造慈濟,才讓我們有環保做。』所以看每個人這樣做得這麼歡喜。現在的社會說長照、長照,六十五歲就是說老了。我還沒出門的以前,常常跟醫療開會,醫療與社工,若來跟師父開會,每一回都會提起了長照。」
 
高齡社會老人照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上人見環保菩薩個個在環保站不但能照顧好自己,還能守護地球為下一代付出,感到非常欣慰。
 
「長照就是老人問題,六十五歲就是老人問題。有一回我在臺中,我就跟慈濟人說,現在有這個長照老人的,需要人照顧的問題,它的名稱叫做長照。我們那些委員,大家一起就回答師父說:『師父,我們永遠都要長照別人的人,我們不想要被長照。』我說:『對,有志氣,立志我們再多歲(年紀再大),我們都還有辦法,希望我們健康、希望我們頭腦清楚、希望我們每天都可以做好事。』」
 
環保志工透過資源分類,訓練心、眼、手、腦,有效地推遲老化;更為自己老年人生注入新的價值。
 
「看,這些九十多歲、八十多歲,他們都沒有停歇過。所以他們不被長照,他們就是來愛護地球。師父就跟他們說:『你愛護地球就是愛護你們的子孫。』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子孫,要讓子孫平平安安,那大地要保護,大地要保護,氣候我們要顧,所以這個跟環保是很密切的關係。」
 
上人感慨氣候異常在國際間造成災禍,也感念一路走來,各地的慈濟人無私為天下苦難、為環保付出。
 
「所以剛才師父跟大家說,我們要感恩,臺灣很平安,因為臺灣很多很多都是善心,都在造福人群,疼惜地球的好人。所以很多,師父還沒有走透,還是挑站挑站走,我還有下一回。總而言之,光說慈濟人五十五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多少的好人,清淨多少人的心,轉惡為善,轉貧為富,真的說起來也功德無量。」




本文選自 慈濟全球資訊網--志工早會開示

相關焦點

  • 知足者富,得閒是福,知足才能常樂
    古人云:「貧而不學不富,富而不學不貴,貴而不學不久。」可見,要追求富足的生活要從學習開始,人只有愛上了學習,就能增強知識和學問,使自己謀生的本領更強了,如此才能使自己夠富足起來。重要的是學習不僅能夠提高人的謀生本領,還能夠從學習中少了物質追求的欲望,多了精神追求的享受,以學習為樂,以讀書為快,這樣就能知足常樂。老子說:「知足不辱。
  • 南懷瑾:知足常樂,知足即富!
    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人生才幾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質欠缺,卻能知足、守本分,有餘力則付出;如此雖物質貧困,但心靈世界卻很豐富。如果生活過得富裕,就更應將物質化為愛的力量去助人,如此心中充滿光明、幸福,將是多美的人生!
  • 健康是幸,知足是福!
    所以說,世界上最珍貴的是有個好身體,珍惜當下,學會知足。大家都知道,人活著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這個過程過得好還是壞,全憑自己心態。當然,金錢和名利,我們每個人都嚮往追求的,嚮往著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把物質看開,看淡了,真正領悟了活著的意義,那麼一切皆浮雲。
  •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會有一顆知足的心!
    善良的人總是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敵人。
  • 劉素雲老師: 保福的三個絕招
    夫子的一生,以清淨心教化眾生。他終身從事的是教育事業——教學工作,教人明了人倫大道,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人人安分守己,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他一生所做的就是這件事情。  傳到了今天,孔夫子的第七十六代孫,孔德成先生。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就剛才我說的那一句:「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真的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 1福,2福,3福,4福,5福,6福,原來是這個意思,送給我最愛的朋友!
    中.對.彼.此.的.牽.掛.能.使.我.們.的.心.緊.緊.靠.在.一.起.天.涯.海.角.我.都.祝.福.你願.我.們.的.友.情.萬.水.千.山情.意.不.會.因.為.忙.碌.而.疏.遠.想.念.不.會.因.為.時.間.而.淡.忘.願.您.開.心.快.樂.每.一.天.祝.您.幸.福.常.樂.永.相.伴.真.心.的.祝.福.您.願.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知足常樂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 10句話 越看心越寬!
    貧 富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如處在天堂一樣;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處於地獄一般。  簡 單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得意時要看淡,失意時要看開。人生有許多東西是可以放下的。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 這兩種人,年齡越大,福報就越大,看看有你嗎?
    越活越有福氣的兩種人,這兩種人,並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也不是有權有勢之人,這兩種人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卻福德無量,年齡越大,福報就越大。第一種人:簡單的人。其實大多數人,每天忙忙碌碌所做的事情,真正有意義的很少,這些事情不僅會消耗你的福報,還會浪費你的生命,真正有智慧的人,只去做必要的事情,不會每天瞎操心與自己無關的事。
  • 知足(深度好文)
    文| 國文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這一生,想要平安順遂,首先要懂得知足。懂得滿足之人,便不會招來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遇危險。知足者常樂,知足,是每個人尋求快樂的不二法門。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代有一位名叫洪應明的學者曾說:「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面對同樣的生活,知足的人如同生活在仙境中,感到無比舒適、美好。
  • 《天道》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其實電視劇《天道》中窮也是有層次的,不一定有錢就富,有時候,即使有錢也掩蓋不了心窮的本質,有一次韓楚風問丁元英,私募基金是沒有成本的買賣,為什麼不繼續下去,(ps:韓楚風沒有意識到這個沒有人工、機器、廠房、甚至其他可見的風險,實際上有系統性金融風險,還有操盤者面對利益的情緒和貪心)。側面體現出來人性對於錢本身來說,抵抗力是有限的。
  • 福禍相依: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健康才是真殷富,快樂其實蠻簡單,今日對聯104及和詩36首
    20鄭玉玲健康才是真殷富,慈善方為功德心。莫羨榮華貪祿利,煙消雲散枉嗟吟。21劉錦成閒讀居家可著身,澆花種菜遠煩塵。健康才是真殷富,知足隨緣最養神。22張青嶺勞燕築巢為育乳,英傑竟業乃爭春。健康雖是真殷富,留取丹心襄後人。
  • 佛教:福薄心窮的人,有這四個習慣
    以下四個因是你心窮和福薄的原因!不愛學習,心亂靜中生智慧,亂中生愚痴,心浮躁坐立不安是業障比較重的表現,心亂則一切亂,心靜則一切善,別讓煩擾佔據你的身心,學會靜下心來;當你靜下心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美好,一切都是新鮮的事物,別羨慕他人的成就,所有的成就和成功都是自己學習努力而來的,越是不想努力越是想不勞而獲越是窮,越是得不到越是會痛苦,當你能力不足的時候要去學習新的知識
  •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人這一生,面對大千世界,有三種心態: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獲取動力。它們都不知足,也都沒有發現,自己擁有的,正是別人羨慕的。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其實,我們沒必要與他人做無謂的比較。若沒有知足的心態,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不羨慕比自己幸福的,不嫉妒比自己優秀的,懂得享受自己所擁有的。
  • 啥叫知足?
    圖文視頻來自網絡,侵權刪除知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成熟。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知足,是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和別人衝突。知足,是做個善良的好人,不把別人算計。知足,是放下不值得的事,不會斤斤計較。
  • 擁有一顆平凡知足的心,我們就能享受生活的幸福安寧
    能不能用一個知足的心態去面對得失,做一個知足的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顆能夠淡泊名利的心。只要你的心態放平和。就能從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中找到許多的快樂,就能從一些不好的事情裡發現一些美好的東西。總是聽人說,我是不幸的,我沒有特別有錢的家世,也沒有什麼過人的才華和智慧。
  • 做人,要知理、知趣、知足
    著名登山運動員羅麗莉在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8680米高度時,她卻停了下來,退回到山下。無數人為之不解,替她惋惜,因為當時的她離創造奇蹟僅僅只有百步之遙,但她卻毅然退回來。她說:「我只能到達那裡,這已經是我生命的極限。」若是羅麗莉當時選擇繼續前行,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 佛說命好福深的人,身上都有這三大吉兆,福報自來!
    《三世因果經》中記錄到:「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都在因果循環之中。一個命好福深的人,一定在過去世中種下了許多善業,如今因緣成熟,自然得受善報。這些人的身上往往會出現以下的這三大吉兆,福報不請自來,看看你有沒有呢?
  •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
    從友人發的微信圖片說開去,「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此人生退休養心之法也,其中道理參半。青壯年皆不宜用此法,人生應順應自然規律變化,到什麼時候明白什麼道理。青少年如朝陽,如太陽初升,應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