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是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第三大社會思潮。它與十八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關係確立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發展的結果,它以嶄新的社會內容、蓬勃的聲勢作為無產階級的「象徵、表現和先聲」出現於這一歷史階段,其代表人物最早有巴貝夫,而後則有偉大的思想家聖西門和傅立葉。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萌發
法國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最初萌發於執政府時代,它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巴貝夫是一個出身貧苦的堅強的革命者,參加過17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在革命中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察決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義務。在執政府年代,他組織了秘密團體「甲等南,進行廣的傳活動和反對現秩序的爭,直至177年被捕性。
巴貝夫的革命主張和活動映了勞動人民早期產階級對資產階級革命後現秩序的不滿和謀求解放的望。他對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果表示了度的失望,他擊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並號召進行新的革命新的革命目的在於消滅貧富之間的不平等,他在著名的《甲等派宣言》中提出,甲等是最重要的自然要求,而一切不平等的根是私有制,因此,剷除私有制建立財產公有制是將不甲等的嘴一徑。巴貝夫還表述了無產者不成熟的共產主義,要求建立一個消滅了階級的、「大家共同勞動、共同享受勞動果實」的社會。但這種理想僅僅體現了一種革命的熱情,而不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按照巴貝夫的設想,大城市消滅了,全國將布滿村莊,全體社會成員過著極端平均主義的儉樸生活,並且,實現這一理想也不是靠階級的力量,而只是靠少數人的密謀。
巴貝夫這種「禁慾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反映了處於芽狀態的法國無產階級本身的幼,這個階級還沒有成長為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還帶有小手工業、小生產者的特點,因而,它的理想也就不能超越小手工業生產的限度。
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和勢資矛盾的日益尖銳,是三十年代空想社會主義思潮進一步高漲的社會基礎。聖西門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的論著基本上都發表在復闢時期,雖然前者在第
一帝國時期就開始了他的理論活動。他們當時並沒有使用「社會主義」一詞,這個概念直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在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文獻中才第一次出現。法國的這一思潮當時是以聖西門主義、傅立葉主義的名稱出現的。
空想社會主義的繼承和沿用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繼承了十八世紀啟蒙思想的某些積極的部分。聖西門世界觀的基礎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他雖然在認識論上有時也動搖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但他關於方法論的學說,比十八世紀的思想家又前進了一步,包含了一些辯證法的因素。傅立葉也遵循了啟蒙思想家的傳統,從批判已往的哲學理論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堅決反對不可知論,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不過與此同時,他又表現了自然神論的觀點。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還沿用了十八世紀思想家關於建立「理性王國」和「永恆正義」的主張,但他們填進了自己的革命內容,否定了以十八世紀的「理性王國」的名義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認為它也和封建制度一樣是不公正、不合乎「理性」的,應該為新的制度所代替。
從這個基本點出發,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闡釋了他們對於社會改造問題的思想。在聖西門看來,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後一種社會形態總要比前一種社會形態合理,他以歷史發展的觀點否定了盧梭關於自然法、自然狀態的思想,認為人類美好的社會並不是遠古的原始社會,人類不應該回到過去的原始的自然狀態,人類美好的社會還在將來他極為深刻地指出,人類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私有財產由一個階級轉到另一個階級手裡的過程,而社會的經濟狀況則是社會政治制度的基礎。
但傅立葉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具有唯心主義色彩,他認為,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法則,上帝已經作了規定;人類之所以仍陷於苦難,就是由於尚未認識這一既定的法則,尚未實現「理性」的原則。不論這兩位思想家對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如何,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對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作了透徹的批判。特別是傅立葉做得更為出色,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揭露:貧富對立、大多數人的貧困和苦難、少數人的寄生與奢案、民主自由的虛偽、婚姻制度的腐朽、殘酷的殖民掠奪等等。
空想社會主義的弊端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在對現存秩序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空想的理想社會的圖式。在這裡,他們表現了天才的預見。聖西門預言,未來的社會具有強大的工業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保證從各方面滿足社會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都各盡所能為社會而工作再也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分,政治權力行使於單純的生產管理和對全部社會需要進行調節。按照傅立葉的方案,未來社會的基層單位是由一定人數組成的農工團體「法朗吉」,在這團體,勞動分工完全根據個人愛好和能力,勞動成為每個人的需要與享受,社會前進的動力是勞動者之間創造性的競賽。空想社會主義者這些寶貴的思想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恩格斯曾經指出,他們「是在正確地認識了過去和現在之後才按照自己的看法想像未來的。」因此,空想社會主義的精華後來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來源之一。
空想社會主義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他們和啟蒙思想家一樣也是從抽象的「理性」和「永恆正義」出發,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就在於真正的理性和正義沒有被人認識,而真理現在被認識到,也並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是個別天才人物出現以後才產生的偶然現象。他們也沒有擺脫歷史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係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如聖西門把現代社會劃分為寄生者階級和工業家階級,前者包括貴族、軍人、官吏、食利者,後者包括工人、腦力勞動者、工廠主、銀行家,因而他們也就不可能理解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不可能把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建立在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和革命上。
而且,他們都不相信無產階級有能力領導新的社會,他們都厭棄和反對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而企圖通過各階級的協調一致、和平合作來實現他們的社會改革計劃。聖西門認為改造社會的主要手段是在有產者中宣傳改革方案和新道德,期望「工業家」階級的「真正代表」,工廠主、銀行家、商人來實踐他的計劃,他甚至寄希望於法國國王和神聖同盟的君主,相信王權也是實現社會改革的工具。傅立葉的理想也是建立在階級合作的基礎上的,他的「法朗吉」就是各階級和平共處的典型圖式,「法朗吉」的基金靠有產者投資,「法朗吉」內的生活靠人的自然欲望來調節,而全部的產品則按資本佔十二分之一、勞動佔十二分之五、天才佔十二分之三的比例來進行分配。
不論是聖西門還是傅立葉,他們都主張在未來的理想社會裡保持私有財產。空想社會主義的方案之所以是空想,就是因為完全脫離現實生活脫離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是十九世紀初期的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還沒有充分發展,「不成熟的理論,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係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幻想。」空想社會主義的唯心主義的性質和它的脫離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決定了它沒落的歷史命運。
在聖西門和傅立葉之後,他們的弟子更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弱點加以發展。聖西門主義者把社會主義說成是一種「愛的宗教」,力圖以此作為教義來組成一個有自己的教皇的新教會,並鼓吹兩性關係的極端自由;而傅立葉主義者的社會實驗,也在日益激化的勞資矛盾中遭到了破產。正如恩格斯在1843年所指出的,這個思潮「很像一顆閃爍的流星,在引起思想界的注意之後,就從社會的地平線上消失了。
空想社會主義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日益喪失其進步作用,但它對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文學的影響卻甚為巨大深遠。它與這一時期工人和勞動大眾的文學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文學的主要形式是詩歌,代表作家有萬薩爾(Vincard,1796?)、路易·菲斯託(Louis Festeau,1793-1869)、彼埃爾·杜蓬(Pierre Dupont1821-1870)、查理·吉爾(Charles Gille18,1820-1856)在科學社會主義尚未在工人中深入傳播的時期,空想社會主義作為反映勞苦群眾求解放的願望的意識形態,很自然地成為這種文學的思想基礎。
總結
與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一致,這種文學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壓迫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不正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在這裡被作者以真情實感表現得甚為動人,但同時,空想社會主義對解決社會矛盾的軟弱無力和對階級調和的幻想也在這種文學上打上了烙印,並且它和空想社會主義一樣,還殘留著一些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的痕跡。總之,空想社會主義決定了這種文學在思想內容上的長處與弱點,它也是作為政治上尚未成熟的無產階級的呼聲而出現的,是巴黎公社時期無產階級文學的前身。
此外,空想社會主義對資產階級文學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空想社會主義本身還不成熟,在某些點上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還有相通之處,因而可能為資產階級作家所接受,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黑暗現象的揭露引起這些作家共鳴,特別是空想社會主義關於階級調和、階級互愛的思想,在他們看來更不失為解決社會矛盾的好辦法。有的作家如喬治·桑,一直與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係密切,其作品具有明顯的空想社會主義的色彩。其他一些作家,如雨果、巴爾扎克,也曾在自己的作品裡,用空想社會主義的方案來構想調和階級矛盾、解決社會矛盾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