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尋百年老校永恆的榮光,尋海峽兩岸最深的情誼.

2021-02-18 YGA聯盟

一張老照片,不知勾起了多少回憶。

在海峽杯結束後,滬江女籃並沒有啟程返回臺灣。臺灣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董事長許恆進先生、校長蔡玲玲帶領中學女子籃球隊師生一行18人來到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原滬江大學),開始了一段意義非凡的「尋根之旅」。

☟☟☟

滬江高中上海尋根之旅

(閱讀原文查看高清視頻)


「浦江之濱花木扶疏,紅樓三五矗立其間,滬江大學在焉。」1906年,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在這裡創辦。那時候,校園不大,有斑駁的磚牆和爬滿的葛金騰的窗臺,和三三兩兩的香樟樹。

而現在,鬱鬱蔥蔥的香樟已經遍布校園。漫步於已有百年歷史的小道之中,陽光透過濃密的香樟樹葉,灑落在清水紅磚的哥德式建築群之上,灑落在滬江一行人的身上。這是這座校園裡最平凡的一束陽光,也是黃浦江邊這所百年老校散發出的永恆榮光。

滬江中學和上海理工大學的淵源和感情非常深厚。1958年,滬江大學旅居臺灣的校友在臺北成立臺北縣私立滬江中學(今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而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便是滬江大學。

在出發前,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對女籃隊員們說了一個故事:兩年前,一位93歲的滬江大學校友老淚縱橫地(同時也是滬江董事會成員)對她說:要把滬江高中交給滬江人,唯一的要求便是要做傳承,要永永遠遠的把滬江高中辦下去。而在說這個故事時,蔡校長也幾度哽咽。

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幾度哽咽

距離滬江高中建立已經整整六十年了,蔡校長從高中在滬江高中就讀到現在也已經四十多年了。她說,她非常非常就很想來滬江大學的這片土地上看看,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校園能培育出那麼多優秀的人,她告訴所有孩子:今天我們來到上海,因為滬江的根就在上海。"

滬江大學老校門前留影


這就是最真的情感啊!多年以來,廣大海內外滬江校友一直和上海理工大學保持著聯繫,維繫著親情。此次尋根之旅,便是兩岸血濃於水的體現。上海理工大學平日裡緊閉的軍工路校門因為滬江高中一行人的來訪而開放。在校門南側立柱上刻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滬江大學」,系滬江大學首屆畢業生、滬江大學理學院院長鄭章成先生題字,也是兩岸緊密聯繫的一個見證。

許恆進先生和蔡玲玲女士在校門前合影

滬江女籃全隊在校門前合影

漫步校園中,處處都是時光留下的痕跡,比如代表著滬江創辦的雙馬(1906年是馬年),又比如很多保存完好的建築樓。每到一處地方大家都會很激動,會停留很久去了解此處的歷史,蔡玲玲女士甚至激動到落淚。

紀念滬江創立的雙馬

滬江國際文化園中合影留念

思晏堂前合影留念

尋根,尋的便是滬江人的精神。百年薪火相傳,凝練出了「信義勤愛」四字校訓,滋養著校園的每個角落、每個人。

「信義勤愛」—四個字簡簡單單,道出的是立身治事最樸素的道理。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學的展覽館中,校訓靜默而立,凝望著每一位從它身邊走過的學子。上海理工大學承續了滬江校園之形,也綿延著百年滬江精神。

滬江校訓影像

滬江一行參觀校史館

與館內石刻合影

女籃隊員觀看展覽


「愛人者,人恆愛之。」單是一個「愛」字,公私兼盡,便須畢生體悟踐行。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抗戰時期被推為上海各界救亡協會主席,為抗日救亡大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被追為革命烈士。劉湛恩曾說,「滬江是個大家庭」,確如其願,無論海峽兩岸距離多遠,一代代學子都是滬江人,都在同一個大家庭中緬懷先賢,勤求智識,獻身社會。

劉湛恩先生的手稿

在校史館劉湛恩先生的手稿前,滬江女籃們專心的聽聞著劉先生的偉大事跡,感受他留給這座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離開校史館時,許恆進先生和蔡玲玲女士鄭重的在籤字留念,這一籤,是跨越百年的情誼交融的見證。


尋根,尋的便是滬江人的親情。無論是臺北的滬江,還是上海的滬江,都是源於一脈,都是最親密的親人。

本次尋根之旅,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從滬江國際文化園到校史館,從516號校門到湛恩大道上,沿路有許多校方領導為滬江一行贈送充滿將紀念意義的禮物,滬江高級中學的師生們對這所校園既熟悉又陌生,都對「滬江」充滿了深深的眷念之情。

雙方校長交換名片

別出心栽的小馬禮物

此次「尋根之旅」是兩地滬江人對同根同源的追溯和認同,更是對滬江歷史的傳承和發揚,同時也將「信義勤愛」校訓烙印進共同的文化基因中。

滬江女籃獲贈禮物

能有這次機會,要感謝籃球的紐帶和海峽杯的這個平臺。在今年的海峽杯中,臺北和上海分別作為主辦城市,讓海峽兩岸的男女高中籃球隊能夠同臺競技,交流感情,也讓滬江能夠得到這次寶貴的機會。

在臺北站的比賽中,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滬江校長蔡玲玲博士,她稱讚了上海的高中女籃,還為我們透露了滬江高中的由來,是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為紀念母校而設立的。這一次尋根之旅,也完成了她的一個心願。

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採訪

近年來,通過籃球這個媒介,讓兩岸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聯繫也變得越來越緊密。這次「尋根」,即是兩地滬江人對同根同源的追溯和認同,也是海峽兩岸心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表現。


這一次,這張老照片終於回到了拍攝的原點。

相關焦點

  • 兩岸青少年福州尋年味品民俗
    王錕 攝中新網福州1月29日電 (吳晟煒 葉秋雲)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5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學生在福建傳統手工藝人現場指導下,完成一個個手工作品。參加活動的青少年可體驗拓年畫、剪窗花、畫糖人、捏麵人、中國結編織等多個項目,提前感受濃濃年味兒。
  • 【項目通知】「海峽尋新香港論壇」代表招募
    其中,海峽尋新香港論壇(Strait Talk HongKong, STHK)是於香港註冊的非牟利組織,其舉辦目的是在和平宗旨下,促進兩岸四地與海內外青年間的彼此了解及深入交流。2015年3月28日,第五屆海峽尋新香港論壇即將在香港大學再次舉辦,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負責招募本次活動北京大學的傑出兩岸青年代表。
  • 海峽百姓論壇:打造「兩岸一家親」的百姓平臺
    &nbsp&nbsp&nbsp&nbsp以文化為源 增進兩岸同胞認同感&nbsp&nbsp&nbsp&nbsp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最接地氣,與中華兒女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文化,是溶化在炎黃子孫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 【海峽互訪】兩岸互動溢親情——錦小參訪海峽對岸的學校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新莊小學老師在佐藤學「創建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下,以流行歌手蕭敬騰的《狂想曲》歌詞為素材,為我們帶來了一節有趣的寫作教學課。課堂上充分展現了長期堅持小組合作學習,「變講堂為學堂」的教學實踐成果。
  • 兩岸茶王賽廈門開賽 臺灣苗慄市長邱炳坤跨海相挺
    、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交流盛事——中華海峽兩岸茶文化季大型系列活動之茶王賽,27日以福建紅茶評審形式在廈門開賽。  由中華海峽兩岸茶業聯盟和中國鄉鎮企業協會、臺灣中華兩岸跨業聯盟總會、福建省海峽經濟文化協作交流中心、臺灣茶改場等機構攜手主辦、以「普及茶知識,推廣民眾茶、放心茶」為主題的中華海峽兩岸茶文化季大型系列活動於今年4月啟動。當天在廈開賽的茶王賽,是兩岸茶文化季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邀臺灣苗慄市長邱炳坤作為兩岸茶界深度合作發展的見證人。
  • 「兩岸媒體尋根」採訪活動在臺中霧峰林家啟動
    「兩岸媒體尋根」採訪活動在臺中霧峰林家啟動 2014-09-17 00:01:039月16日上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兩岸媒體尋根河洛」大型聯合採訪活動在臺灣百年望族、林氏在臺起源地——臺中霧峰林家啟動,兩岸9家媒體將從臺灣出發,沿著閩南先民入臺足跡一路回溯,經閩南到河南,攜手探尋中華傳統文化流播傳衍的淵源脈絡。  河(黃河)洛(洛水)地區古稱「天下之中」,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
  • 李瑞河:想辦茶的「黃埔軍校」的兩岸茶文化使者
    臺商李瑞河 (來源:《廈門日報》海峽周刊)  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十多年前從臺灣到漳浦創業,如今是「天仁」、「天福」兩大集團的總裁;他也是一個熱心的臺灣宗親,從林洋港到連戰到江丙坤,許多臺灣同胞的尋根之路都曾得到他的幫助;他還是一位奔走兩岸的茶文化使者,由種茶、賣茶到培養茶業人才,始終不忘弘揚茶文化,如今他的願望是在閩南辦一所茶文化的「黃埔軍校」,他就是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
  • 尋四川石姓族人
    尋四川石姓族人 華西都市報2017-05-20 03:53:28.0寬窄巷   尋 根 問祖  【開欄語】2014年4月5日,華西都市報副刊「四川百家姓」版面開辦,持續至今。3年多來,編輯部接到上萬熱線電話和信件,其中不少是讀者希望通過華西都市報「四川百家姓」版面尋根問祖。為更好地服務廣大讀者,我們今起推出「尋根問祖」欄目。讀者如有尋根問祖的需求,可撥打熱線電話028-96111或發送電子郵件到huaxifukan@qq.com。
  • 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到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到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2014年07月29日 10:57:25  來源:人民網   8月3日,臺灣連江縣青工總會訪問團赴連江開展尋根問祖活動
  • 第五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啟動
    第五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啟動 2019年08月07日 08:23:00來源:東南網   啟動儀式現場 吳瑞源 攝  東南網8月6日訊(本網記者 傅心玫 實習生 王曉鎔)挖掘文化底蘊,共結兩岸情誼。
  • 廈門百年老校…
    廈門百年老校… 2020-12-10 0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荷蘭小夥來漳尋祖 圓了家族197年的尋根夢
    原標題:荷蘭小夥來漳尋祖 百年鄉愁歸根龍溪扶搖珠山社「知道祖先的根在這裡,就知道回家的路。」27日上午,在荷蘭土生土長的李偉漢,與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的李氏族人惜別。此行,他圓了家族197年的尋根夢。2003年,李偉漢選擇到北京工作,並從此走上了尋根之路。借著習得的中文,他終於對墓碑上的文字有所理解:他爺爺的爺爺叫李經培,生於印尼;他「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叫李基贊,生於珠山。「珠山」在哪?走遍山東、浙江、廣東和金門等地的「珠山」,李偉漢沒有收穫。近幾年,看到父親身體狀況欠佳,李偉漢越發著急。
  • 兩岸鄉親再續緣海峽盛會又一春——第十屆海峽論壇觀察
    第十屆海峽論壇繼續聚焦基層民眾和青年群體,圍繞「海峽論壇十年」策劃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再次吸引兩岸萬千民眾跨海相會,共敘親情鄉誼,共話民生福祉,更鮮明體現出「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的論壇主題。基層交流,凸顯兩岸一家親一道海峽連兩岸,進進出出一家人。海峽論壇上,兩岸基層民眾面對面交流,激起兩岸一家親的共鳴。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永州陽明山(AAAA級)
    夏無酷暑,冬無極寒,年平均氣候14.2℃,水質達國家Ⅰ級標準,空氣中負氧離子最高達168000個/cm3 ,被譽為「嶺北生態畫卷」、「湘粵涼島」和「天然氧吧」,這種優越的生態在華中、華南均屬少見,陽明山優越的生態符合現代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追求和消費取向。
  •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海峽兩岸200餘人安徽合肥祭拜劉銘傳 2019-04-12 18:韓蘇原 攝  當日,由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臺灣中華文化協會、合肥市劉銘傳文化交流促進會等主辦的「銘記先賢功業、傳揚圖強之夢——海峽兩岸祭拜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活動在安徽肥西劉銘傳墓園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各界人士及海外華人200餘人參加。  祖籍安徽肥西縣的劉銘傳是清末淮軍名將、洋務派骨幹,是臺灣首任巡撫,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雖隔海但不遙遠,臺灣海峽最狹處僅130公裡、最深處不過80米。縱然歷史上臺灣與大陸分分合合,但以人為橋梁的交往從未停歇。「校址當以廈門為最宜,而廈門地方尤以演武場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
  • 十五天尋文化之根悟桑梓之誼
    十五天尋文化之根悟桑梓之誼時間:2017/7/30 10:05:50 來源:文匯報    作者:蔣竹雲    選稿:梅雅莉 「歧路回望,莫淚沾裳,血脈相仿, 半個月前,由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上海市海外交流協會、上海市青年聯合會、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上海戲劇學院、長寧海外聯誼會共同主辦的「科創青年行」優秀華裔大學生微電影參訪活動正式開啟。
  • 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今日開幕:兩岸媒體人歡聚鷺島共敘情誼
    昨天,參加第九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嘉賓陸續抵達廈門海滄,兩岸媒體人相見歡;今天,他們將共赴正式開幕的這場融媒時代的交流盛會,共議兩岸融合發展。昨晚,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張宗雲;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宣傳局副局長張文暉;廈門市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善美等領導會見參加本次峰會的兩岸媒體人,共敘情誼。
  • 百縣尋源,閩貨出山—古田縣優質農產品推薦會成功舉辦
    雲集副總裁 錢舜堯社交電商新秀甩寶的公關市場部褚偉表示:「我們正在從貨架時代進入信息流的推薦時代,農產品在甩寶的銷量很大,希望農產品可以實現更多的深加工、優質優價。」甩寶的公關市場部 褚偉杭州天食科技總經理吳雪,作為雲集「百縣千品」項目的聯合發起人,詳細介紹了項目發起的初心和「佰縣尋源」的品牌文化內涵。
  • 「尋訪百年老校」系列報導② 普寧一中:百年老校續寫新華章
    她,也是普寧市第一中學的尋根地。洪陽原為普寧縣縣城,傳說置縣之初,未建縣衙,必先建學宮。建有學宮,就是該地教育發達、人文昌盛的象徵。民國九年(1920),普寧一中選址學宮作為縣立第一中學校舍,似乎已註定了一中辦學輝煌的開端。在歲月流金中,普寧一中至2020年剛好走過100個春秋。撫今追昔,普寧一中這座百年老校在時光流轉中經歷了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