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照片,不知勾起了多少回憶。
在海峽杯結束後,滬江女籃並沒有啟程返回臺灣。臺灣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董事長許恆進先生、校長蔡玲玲帶領中學女子籃球隊師生一行18人來到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原滬江大學),開始了一段意義非凡的「尋根之旅」。
☟☟☟
滬江高中上海尋根之旅
(閱讀原文查看高清視頻)
「浦江之濱花木扶疏,紅樓三五矗立其間,滬江大學在焉。」1906年,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在這裡創辦。那時候,校園不大,有斑駁的磚牆和爬滿的葛金騰的窗臺,和三三兩兩的香樟樹。
而現在,鬱鬱蔥蔥的香樟已經遍布校園。漫步於已有百年歷史的小道之中,陽光透過濃密的香樟樹葉,灑落在清水紅磚的哥德式建築群之上,灑落在滬江一行人的身上。這是這座校園裡最平凡的一束陽光,也是黃浦江邊這所百年老校散發出的永恆榮光。
滬江中學和上海理工大學的淵源和感情非常深厚。1958年,滬江大學旅居臺灣的校友在臺北成立臺北縣私立滬江中學(今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而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便是滬江大學。
在出發前,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對女籃隊員們說了一個故事:兩年前,一位93歲的滬江大學校友老淚縱橫地(同時也是滬江董事會成員)對她說:要把滬江高中交給滬江人,唯一的要求便是要做傳承,要永永遠遠的把滬江高中辦下去。而在說這個故事時,蔡校長也幾度哽咽。
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幾度哽咽
距離滬江高中建立已經整整六十年了,蔡校長從高中在滬江高中就讀到現在也已經四十多年了。她說,她非常非常就很想來滬江大學的這片土地上看看,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校園能培育出那麼多優秀的人,她告訴所有孩子:「今天我們來到上海,因為滬江的根就在上海。"
滬江大學老校門前留影
這就是最真的情感啊!多年以來,廣大海內外滬江校友一直和上海理工大學保持著聯繫,維繫著親情。此次尋根之旅,便是兩岸血濃於水的體現。上海理工大學平日裡緊閉的軍工路校門因為滬江高中一行人的來訪而開放。在校門南側立柱上刻有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滬江大學」,系滬江大學首屆畢業生、滬江大學理學院院長鄭章成先生題字,也是兩岸緊密聯繫的一個見證。
許恆進先生和蔡玲玲女士在校門前合影
滬江女籃全隊在校門前合影
漫步校園中,處處都是時光留下的痕跡,比如代表著滬江創辦的雙馬(1906年是馬年),又比如很多保存完好的建築樓。每到一處地方大家都會很激動,會停留很久去了解此處的歷史,蔡玲玲女士甚至激動到落淚。
紀念滬江創立的雙馬
滬江國際文化園中合影留念
思晏堂前合影留念
尋根,尋的便是滬江人的精神。百年薪火相傳,凝練出了「信義勤愛」四字校訓,滋養著校園的每個角落、每個人。
「信義勤愛」—四個字簡簡單單,道出的是立身治事最樸素的道理。如今,在上海理工大學的展覽館中,校訓靜默而立,凝望著每一位從它身邊走過的學子。上海理工大學承續了滬江校園之形,也綿延著百年滬江精神。
滬江校訓影像
滬江一行參觀校史館
與館內石刻合影
女籃隊員觀看展覽
「愛人者,人恆愛之。」單是一個「愛」字,公私兼盡,便須畢生體悟踐行。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抗戰時期被推為上海各界救亡協會主席,為抗日救亡大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被追為革命烈士。劉湛恩曾說,「滬江是個大家庭」,確如其願,無論海峽兩岸距離多遠,一代代學子都是滬江人,都在同一個大家庭中緬懷先賢,勤求智識,獻身社會。
劉湛恩先生的手稿
在校史館劉湛恩先生的手稿前,滬江女籃們專心的聽聞著劉先生的偉大事跡,感受他留給這座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離開校史館時,許恆進先生和蔡玲玲女士鄭重的在籤字留念,這一籤,是跨越百年的情誼交融的見證。
尋根,尋的便是滬江人的親情。無論是臺北的滬江,還是上海的滬江,都是源於一脈,都是最親密的親人。
本次尋根之旅,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從滬江國際文化園到校史館,從516號校門到湛恩大道上,沿路有許多校方領導為滬江一行贈送充滿將紀念意義的禮物,滬江高級中學的師生們對這所校園既熟悉又陌生,都對「滬江」充滿了深深的眷念之情。
雙方校長交換名片
別出心栽的小馬禮物
此次「尋根之旅」是兩地滬江人對同根同源的追溯和認同,更是對滬江歷史的傳承和發揚,同時也將「信義勤愛」校訓烙印進共同的文化基因中。
滬江女籃獲贈禮物
能有這次機會,要感謝籃球的紐帶和海峽杯的這個平臺。在今年的海峽杯中,臺北和上海分別作為主辦城市,讓海峽兩岸的男女高中籃球隊能夠同臺競技,交流感情,也讓滬江能夠得到這次寶貴的機會。
在臺北站的比賽中,我們也有幸採訪到了滬江校長蔡玲玲博士,她稱讚了上海的高中女籃,還為我們透露了滬江高中的由來,是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為紀念母校而設立的。這一次尋根之旅,也完成了她的一個心願。
滬江校長蔡玲玲女士採訪
近年來,通過籃球這個媒介,讓兩岸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聯繫也變得越來越緊密。這次「尋根」,即是兩地滬江人對同根同源的追溯和認同,也是海峽兩岸心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表現。
這一次,這張老照片終於回到了拍攝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