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就此聯繫麥當勞,截至發稿未收到其任何看法
日前,天涯社區上海城市論壇貼出一個「招兼職神秘顧客,吃飯能報銷,還有錢拿,有興趣的朋友進來看看」的帖子。
經記者調查,發帖者為廣州致聯市場研究公司員工,稱受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委託,聘請兼職人員隨機到麥當勞各門店內購買食品,在麥當勞員工不知情的情況下,監督他們的生產流程。
昨日,記者致電麥當勞中國公司公關部,該公司公關部經理顧驊表示,該問題歸該公司上海事務部李小姐負責。記者聯繫到李小姐後,她要求記者把採訪提綱發到她的郵箱,她看到郵件後再進行回復。
但截至本報發稿,記者未收到其對該問題的任何看法。
網上發帖尋兼職神秘顧客
「那天俺接待了個神秘顧客,我開始點餐時她按了下手機,我收錢時她又按了一下(估計是計算備膳時間);還有我看見她看我胸牌了。當時俺就反應上來了,來者不善,結果她走時又轉過身,又說幫她開張發票吧。」
這是一個自稱為麥當勞員工的網友在百度貼吧裡寫下的一段自己與神秘顧客的經歷。
5月8日,天涯社區上海城市論壇人才版塊上出現一個帖子,引起了相當多網友的跟帖。該帖子的內容為:「招兼職神秘顧客若干名。到上海市各個麥當勞店裡做神秘顧客,檢查他們的服務……然後填張表發公司。套餐費用由公司報銷,每次還有錢拿!」
發帖人還留下了姓名和電子郵箱。該帖出現後不斷被回復,截至昨日下午5時許,該帖被訪問2633次,跟帖90個。
大多數網友在跟帖時留下了自己的郵箱。一位網名為「阿嘴在後追」的網友跟帖表示:「本人建議你們不要參加的好,我以前就是做這行的,其中奧妙我很清楚。」
為弄清楚其中是否真有「奧妙」,5月14日下午,記者主動發電子郵件給上述發帖人,表示願意兼職做「神秘顧客」。5月15日下午,記者便收到對方回復,稱「關於麥當勞神秘顧客,需要你到我公司來一次,有個簡單的培訓和網上註冊」,並留下了公司的地址和聯繫電話。
依該郵件提供的地址,記者查到該公司為廣州致聯市場研究公司上海公司。
神秘顧客無需市場調研經驗
5月15日下午,記者按郵件提供的地址來到該公司。與記者一同到達的還有兩人,兩人均是從天涯社區上看到帖子後報名參加的,並坦言報名參加是圖個新鮮,順便弄點免費的麥當勞吃。在按要求填下各自的聯繫方式及方便進行調查的區域後,該公司員工王先生拿出一份打分細則對記者等3人進行了簡單的培訓。
打分細則分為友善程度、快速、準確度、質量、清潔、滿意度和其他7方面共37個問題,每個問題提供幾個選項以方便選擇。選項旁邊有神秘顧客進行選擇的標準。如,友善程度欄目中有「呈遞餐飲的服務員是否友善地與您道別?」的提問。
王先生特別要求注意一下「快速」欄目中的「以準確到秒的時間計算從點餐到收到全部所點餐飲的時間」和「從最短一列排隊到收到全部所點餐飲的時間」兩個提問。王先生稱:「客戶很看重這項分數。」
按要求,兼職神秘顧客要先等到該市場調研公司的電話通知。神秘顧客進店調研的時間均為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半,且只能消費該公司指定的幾種套餐。市區調研費用為每次30元,市郊為每次45元,但在麥當勞店內的消費和車旅費用不另計酬。
在調研中,神秘顧客要記錄下當時店內店長、店經理和所接觸的店餐員等至少四名該店員工的姓名,以作為神秘顧客在場的證據。
記者留意到,從頭至尾,王先生未詢問工作背景和有無市場調研經驗的問題。
麥當勞員工叫苦
昨日,麥當勞上海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向記者表示,他知道公司的神秘顧客制度,因此他在工作中特別小心,生怕一不留神被神秘顧客抓到把柄影響自己的績效考評。
他對非市場調研人員評價的客觀性表示懷疑,稱調研問卷中很多為個人主管判斷設計的問題,沒有量化標準。如果神秘顧客不負責任,「則倒黴的是該分店或者某店員本人」。
他表示,在百度貼吧麥當勞吧裡留言的多為麥當勞中國公司的普通員工,不少人跟帖表達了對神秘顧客制度的不滿。
在該吧中,有網友發帖表示,神秘顧客說他沒有說感謝並歡迎下次光臨。
有網友跟帖說:「其實,我們並不會為真實的神秘訪客成績叫罵,可是這種不負責任的神秘訪客真是叫人氣憤……難道神秘訪客可以來監督我們,公司就不能找人再監督神秘訪客了嗎?對神秘訪客來說,他們是不是就是處在一種無監管的狀態下呢?」
另有人發帖稱神秘顧客「標準不一、不了解標準、缺少培訓、缺少公平。
一個網友留言教人如何分辨神秘顧客。「以後看見手裡拿表、手機等可疑的東西,盯著你胸牌看的人就要小心了!」宋文明
專家:不利於企業文化
滬上一家市場管理諮詢公司的執行長向記者表示,在國外,獨立第三方「神秘顧客」進行零售終端調查的現象很普遍。一般根據不同調研內容,分別聘請專業市場調研人員和無調研經驗的人員。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這對商家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環境提供了來自市場的第一手信息,也在無形中督促員工不分對象、不分場合地傾心工作,努力使自己的表現始終處於最佳狀態。這種機制無疑對國內不少快速消費品廠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模式。
但在企業文化方面,神秘顧客制度給員工帶來的每時每刻的壓迫感,不利於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工作氛圍。過於嚴格的考核制度,也會影響到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企業歸屬感的建立。
還有誰被監控了?:
MSN聊天被公司監控 白領毅然辭去月薪3萬元的工作
誰在監視員工?
CEO的道德問卷
到底怎樣「監控」才好?:
用"心理管理"來管理員工
監控員工應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