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上大學之前,培養孩子這兩樣「能力」,增強孩子心理韌性

2020-09-10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上大學了,父母似乎就完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但孩子上了大學,父母就可以放心了嗎?並不是。然而有些孩子到了大學,問題才逐漸凸顯出來:

比如有的孩子好好學習了十幾年,到了大學卻開始天天逃課、打遊戲,導致掛科十幾門,以至於被退學;

有的孩子從小被父母照顧,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到了大學不會洗襪子,把所有的髒衣物寄回家給媽媽洗;

有的孩子被家裡人寵著長大,任性又自我,跟室友們相處不來,小組作業撒手不幹,最後被同學們排斥;

還有的孩子一路綠燈上大學,但是被學科作業難倒,因成績不理想受不了打擊,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

可見,孩子順利上大學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上大學,不只是成績達標了就可以,還有些能力要培養好,否則孩子將來難以在社會上生存。

為什麼孩子上了大學才出現問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談論了這個問題。她認為:現在的一些大學生之所以那麼脆弱,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太順利了,沒經歷過什麼挫折,缺乏意志力的培養,說白了就是得吃點苦頭。

現在家庭生活條件都提高了,孩子們要什麼有什麼,常常是父母打點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只需要好好學習,然而孩子在離開家和父母之後,遇到一丁點打擊就受不了。

大學裡匯聚了各個地方的人才,聰明的孩子不在少數。大學不只是學習好就可以了,學習成績是一方面,大學更多是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比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中的能力表現會更加分,只懂學習的孩子在這些方面相對處於弱勢。

李玫瑾教授認為: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也就是讓孩子多吃吃苦,可以從體力之苦來實現。

無論孩子聰明與否,讓他多吃體力之苦,孩子的內心才會是充實、健康、幸福的。如果孩子從小沒受過體力之苦,心理韌性越來越差,上了大學早晚會出問題。

如何讓孩子吃苦呢?現在孩子不像以前那樣過苦日子,農村的孩子可能還幫家裡幹活,但是城市裡的孩子可能連家務活都少做,上下學都坐車,不像有的農村孩子還得自己走路去。

李玫瑾教授曾把養育孩子分為4個階段,其中0~3歲是情感撫養,3~6歲是性格培養,6~12歲是能力培養,12歲之後,父母就是一半引導一半放養。

她建議哪怕父母平時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帶孩子去鍛鍊身體,在12歲之前,培養孩子這兩項能力:遊泳、跑步。

想讓孩子順利上大學,12歲以前這兩樣「能力」要教給孩子

李玫瑾認為:跑步和遊泳是人的兩個最基本的訓練,一個鍛鍊孩子耐力,一個鍛鍊孩子膽量。

並且都能在危險關頭救孩子的生命,跑得快的孩子活下來的機率大,會遊泳的孩子至少落水了能撐住。

01跑步

跑步是最常見的運動,但是現在的孩子大都不愛跑步,尤其是長跑。大學生有一項體測是女生800米,男生跑1200米。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是「魔鬼」一般的存在,有的人輕輕鬆鬆跑下來,而有的人跑完就像渾身散架一般。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就是,很多大學生喜歡窩在宿舍裡,缺乏體育鍛鍊。有一些學校為了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鍊,要求跑步要計步打卡,可是禁不住這些孩子們又想出投機取巧的辦法,比如找人代跑、在網上購買作弊神器等。

跑步對孩子的好處不用多說,增強心肺功能、促進骨骼發育,提高抵抗力,對體能、耐力、膽量、自信等方面都大有好處。從小時候起,父母就要帶著孩子去跑步,讓孩子把跑步當成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一項考試或者任務。

02遊泳

在很多南方的大學,遊泳也是一項體測。比如我上大學的時候,要求女生遊過25米,男生要遊50米。因為南方多河流,落水的危險性更大,一些孩子從小遊泳長大,對此沒有什麼難度,而有些孩子學不會遊泳,大部分都是因為怕水。

遊泳並不難學會,最關鍵的就是要克服對水的恐懼,熟悉水下的環境;第二步是學會換氣,深吸一口氣之後把頭埋在水裡,先憋氣再緩慢地吐氣;第三步是放鬆身體,讓腳離開地面,使身體飄浮在水面,感受水的浮力。

做到以上3步就成功一半了,接下來就是學習遊泳的姿勢。當然,遊泳有很多必須注意的點,比如不能讓孩子獨自去遊泳,要有大人陪同;不能在水庫、河邊等禁止遊泳的地方下水;遊泳前一定要熱身,防止腿部抽筋等等。

除了體力之苦,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要得當

父母不能溺愛孩子

孩子吃不了苦,通常是因為父母太溺愛孩子,不捨得讓孩子吃苦。人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古往今來,凡是成大事的人,沒有不經歷艱難困苦。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見若父母望子成龍,必然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力氣小做不好,或者怕孩子會累著、受傷等,就算孩子有主動幫忙的意願,也被父母阻止了。父母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孩子的幫忙,得到了父母的肯定,不僅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還逐漸建立起主人翁的意識,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說給父母聽:

大部分孩子上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成年了,哪怕他們還不能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獨立自主,父母也不應再把孩子當做小孩一樣對待,只有把這些能力培養好,才能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

今日話題:你認為孩子上大學之前,還要培養哪些能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容易玻璃心的孩子,要增強「心理韌性」
    其實人也是一樣,若是順風順水地長大,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受不了;但被錘鍊長大的孩子,就像不斷受力的彈簧,具有很強的韌性。容易玻璃心、心理素質差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心理韌性」差,不能像彈簧一樣反彈回去。何謂「心理韌性」?
  • 李玫瑾:「教育要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三種能力,長大更有出息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6歲之前這三種能力需要培養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在綜藝節目中表示,「教育孩子最好在6歲之前,之後再想管教就難了。」最終,孩子才5歲多就變成了這樣子,媽媽這次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改變現狀,為此,特意把孩子的奶奶送回了老家。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在生活中處處可見,由於父母或老人的溺愛、袒護、縱容導致孩子任性、暴躁、自私。
  • 李玫瑾: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四種能力」,最好在12歲之前學會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在孩子12歲以前,培養性格和品行非常重要。此後的結果,是早期教育種下的因。」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四種能力」,最好在12歲之前學會芬芬的兒子今年14歲,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和父母反著來,一點也不聽勸。孩子不僅不愛學習,對父母的態度也非常冷淡,一度讓芬芬傷透了心。
  • 李玫瑾:6歲之前,是孩子品行塑造的「黃金期」,家長要好好培養
    所以,家長務必要重視孩子品行的培養,公安大學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李玫瑾:6在圓桌派這檔節目當中,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孩子6歲以前,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將會受益一生。」抗挫折能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彈性能力,就是指一個人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 5 招提高孩子心理韌性,網友:抗挫折能力噌噌噌地往上長
    家裡邊,在「都是為了你好」和「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下,不少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家庭冷暴力、語言暴力,甚至是肢體暴力。更別說在離婚率高企的當下,遭遇父母離異,家庭變故了。而如今,學校似乎也並不都那麼安全,極端事件頻出。如今的孩子,沒有點心理韌性,還真的不行!心理韌性,其實就是遭遇挫折後的心理復原能力。
  • 李玫瑾:12歲之前,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四種能力,一生受益
    有一位寶媽說,那也得多學習,多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要不然以後的苦果也是自己嘗。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出,早期教育,孩子的四種能力一定要及時培養,這對於孩子未來影響深遠。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孩子,一般都擁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不會輕易用暴力解決問題。可見,日常父母多培養孩子好好說話,鍛鍊孩子擁有好的語言能力是多麼重要。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技巧一方面,日常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在語言交流中,多與孩子進行好的溝通。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有一次我在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感覺很受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這與美國哈佛大學「看不見的黑猩猩」這項實驗不謀而合。——李玫瑾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次有去無回的出海遠航,那麼挫折就是這趟航行中的巨浪和暗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遇到暗礁就沉船,遇到風浪就翻船,自然難以抵達夢想彼岸!所以想要走得遠,走得精彩,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 12歲之前培養孩子這4個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培養孩子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孩子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個能力,能夠受用一生。1.抗挫力,人生的底牌挫折訓練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的重要,如果孩子卻反抗挫力,那麼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非常的膽怯害怕,甚至是孩子會非常崩潰,造成悲劇。
  •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養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
    說到底是母子、母女之間沒有培養起來真正融洽的親密感情。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在講座中曾經明確指出:「哺乳類的動物大多數有感情,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人作為高級哺乳動物,更是有著豐富的感情。但是,這個感情要看和誰有感情,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培養感情,這個孩子就不是你的,就不屬於你。」
  • 數名學生跳樓:在這場無限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才是重點
    而玩好人生這場無限遊戲最重要的的條件就是心理韌性。對於孩子來說,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和自我效能感,尤其重要。心理韌性強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她的內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件事我能做好,如果遇到困難,我也一定可以想出解決的辦法。
  • 李玫瑾:孩子上小學前,這三個方面能力培養,比上幼小銜接更關鍵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孩子在不同年齡段,培養的側重點不同,0-3歲是情感培養、3-6歲是性格培養,小學開始是能力培養,包括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培養自信等等。之前跟一位資深班主任聊天提到,現在的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都在給孩子報各種班,生怕孩子落人一步,雖然剛開始上學的確會有點優勢,但之後這點微弱的優勢很快就會消失,其實比起給孩子上幼小銜接,更重要的是注重這3個方面的培養。
  • 李玫瑾:12歲之前,務必教會孩子這4個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不恰當的管教不僅會讓孩子這隻瓶子的顏色變得糟糕,甚至還有可能會被輕易打碎。少年犯的父母不懂孩子為何會犯罪?李玫瑾教授直言:12歲之前管錯了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現在是父母們口中的「育兒網紅」,在各地進行的教育講座和視頻,被家長們奉為「教育聖經」。
  •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心理培養"很重要
    李玫瑾:幼年孩子需要重視心理,家長正確的&34;很重要孩子心理健康比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重要,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長大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很多大人都承受不住,更何況孩子,如果不及早注意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會被這個社會打到。
  • 李玫瑾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會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但這一切除了跟孩子智商有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如果家長們僅僅注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趁孩子還小家長們把握機會。每個優秀的孩子最終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背後都離不開父母傾注心血的精心教育。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之前,這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12歲之前是依戀期,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關鍵期,12歲之前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了。李玫瑾教授給出建議,在孩子12歲之前,這——李玫瑾蔡康永說過:「把說話練好,是最划算的事」。是啊!在當今社會一個會說話的人,多半是一個情商高的人,不壓抑自己情緒,也會照顧他人情緒。表達能力也是需要鍛鍊出來的,孩子在小時候,由於情緒腦比較發達,但語言能力發展又不好,識別情緒能力又差勁,所以經常性的無理取鬧,讓很多家長惱火。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我平時特別喜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她的理論與我們這些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不太一樣。她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而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與早期父母的撫養方式有關。所以每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都感覺醍醐灌頂,同時又可以把她對孩子心理的分析融入到教育孩子中去。
  • 李玫瑾:12歲之前,請務必教會孩子這4個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李玫瑾教授直言:12歲之前管錯了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李玫瑾教授,現在是父母們口中的「育兒網紅」,在各地進行的教育講座和視頻,被家長們奉為「教育聖經」。在某次講座中,有家長提問說「雖然為人父母,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李玫瑾教授就此和大家分享了一個自己的「12歲之前管教孩子」的理念。
  • 李玫瑾:孩子叛逆不是當下的問題,真正的原因在6歲之前就埋下了
    這種兒童心理現象也在兒童教育界得到了重視,很多教育專家也對此進行過研究,我國公安大學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此這是這樣看的:孩子發生叛逆並不是當下的問題,而是在6歲之前埋下的隱患。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心理成長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其中0~3歲為服從階段;3~6歲為協商階段;6~12歲的獨立階段;12~18歲為叛逆階段。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是從事犯罪心理學的公安大學教授,她主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她發現所有人的犯罪心理都源於小時候,要想讓一個年輕人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要從小時候開始培養。李玫瑾還說,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問題,一般都是在12歲之前,還有可能更早,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還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後面再想糾正就難了。
  • 李玫瑾:12歲之前,請逼孩子學會這4種能力,他會受益終生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不同。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培養性格、品行的重要時期。此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的種子。在十二歲之前,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種能力,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