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2020-11-18 父母講堂

我一直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執念,並非希望未來借兒女的光,而是像龍應臺所說,希望孩子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非被迫謀生。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就感覺心臟有被擊中的感覺。

是啊!我們的人生追求,並非功名利祿,而是想要獲得有尊嚴、有成就感、有心靈上的自由和快樂。而這些是我們做父母不能給的,只有靠孩子自己才能得到。從這個基點出發,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希望他有出息。

但是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認為教育子女是父母們最該學習的學問。有一次我在聽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講座感覺很受益,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六歲前,培養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一、專注能力

決定孩子成績的並非智力,而是專注力。——李玫瑾

要說學習好不好重不重要,我覺得重要。白巖松就曾在節目中表示,如果沒有高考,你拿什麼能拼得過富二代!所以說學習依然是翻身的一條「捷徑」。

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表示,專注力是影響成績的重要因素,這與美國哈佛大學「看不見的黑猩猩」這項實驗不謀而合。這項實驗結束後,哈佛教授把結論應用在教育學生上,他發現孩子的專注力夠強大,就算智商不是特別高,依然能取得好成績。

可見若想孩子成為學霸,六歲前培養專注力非常重要。一般專注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視覺、聽覺、感官多方面的提升,比如視覺注意力,可以讓孩子玩走迷宮、比大小、找不同、閃現圖片問看到什麼、快速識別物品等等方式,都能讓孩子的視覺注意力越來越強

二、抗挫折能力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意志力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李玫瑾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次有去無回的出海遠航,那麼挫折就是這趟航行中的巨浪和暗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遇到暗礁就沉船,遇到風浪就翻船,自然難以抵達夢想彼岸!所以想要走得遠,走得精彩,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羅伯特·清崎曾說:「成就低的人之所以成就低,是因為他們沒有失敗過,他們做事謹慎,沒犯過什麼錯誤,更沒經歷過什麼失敗」。可見,挫折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要記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玫瑾教授在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時,提到了讓孩子多吃體力的苦,到了孩子4歲左右家長就可以給孩子練一練吃苦的項目,比如遊泳、跆拳道等等。平時也可以給孩子適當地設置一些挑戰,來強大孩子的內心。

三、社交能力

活潑好動孩子交際能力強,性格內向孩子有所長。——李玫瑾

孩子3歲開始就進入了社交敏感期,也就是上幼兒園這個階段,這個時候他們渴望夥伴,渴望交往。此時的人際關係、社交能力能夠反映出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而社交能力強的孩子,一般語言表達能力強,將來都比較有領導才能。

很多家長忽視社交能力的培養,認為順其自然就好。但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有一項重要的智力是社交智力。

社交智力指的是與人交往並能和睦相處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覺察、感知並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以及動機,並據此作出適當反應的一種能力。

如果孩子擁有社交智力,將來就很可能成為領導者。越是精英家庭,越不會忽視這項能力的培養。美國波士頓學院的瑪莎·布朗森教授也通過數據研究發現,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良好社交關係的孩子,日後無論是學業還是工作都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自律的能力

我研究了學霸的學習方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發現越早實現自律的孩子,越容易開掛!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定要在6歲前就培養出來!而且一定要「使勁管」,因為孩子的自律能力是不能靠自覺的,那些最終有成就感的孩子,背後都站著「心夠狠」的父母。

周杰倫小時候別人都在看漫畫,他卻在學畫畫;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小時候被父親逼著抄故事、背成語、每天開書單,終究養成了不讀書就像沒洗澡一樣難受的習慣。可見孩子的自律性其實是在6歲前培養出來的。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家長們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就開始給他報各種早教班,希望孩子上學後成績能領先,將來有出息。 但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並非易事。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一次育兒講座上表示:孩子有沒有出息其實小時候就能看出來,而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有出息自己做的事情都不敢承認,又如何能夠承擔起大事,所以有責任感的孩子未來更容易有所出息,家長要好好培養才是。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家長要好好培養
    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小的時候其實就能看出孩子長大後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幾乎都會有這3個特徵,若你家孩子有其中一個,也要好好培養。
  • 李玫瑾:在孩子7歲前,要培養這幾項能力,長大後就不需要發愁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將來會有出息。「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七歲時,孩子長大後能否出人頭地,基本上已經定型。父母就要在孩子7歲前的成長關鍵期,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格,孩子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球球從小就很聰明,三歲就能講故事,而且吐字清晰,表達能力也很強。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一直都是家長非常在意的一件事情,畢竟沒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會碌碌無為,但是孩子能不能有出息,至少也要等到20歲以後,難道小時候就沒有什麼表現能夠看出來嗎?
  • 李玫瑾:「教育要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三種能力,長大更有出息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6歲之前這三種能力需要培養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在綜藝節目中表示現實生活裡,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管,等大了自然就懂了。可還沒等孩子長大,家長就發現已經管不了了。在Matt老師的家庭教育培訓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說她的兒子今年5歲多,脾氣特別大,只要不高興了輕則就是一頓哭鬧,嚴重的時候就會摔打玩具,甚至打人。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不過也總有很多人質疑,孩子有沒有出息,還要20幾年後次啊能知道,現在教育孩子能說明什麼?
  • 李玫瑾:孩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證明情商高,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現在的生活條件這麼好,孩子吃的、用的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正常孩子基本上智力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但是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能否吃得開,那就要看一個人的情商了,而從小情商就高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差不了。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情商高的孩子小時候就會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 李玫瑾:6歲前,在這4個方面嚴格管教,孩子情商高,長大更有出息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寶寶6歲前,如何培養孩子高情商與良好性格?重視這4個方面很重要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聰明健康,將來有出息的,但是孩子是否有出息,是我們無法決定的,但是 一般來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必定都是有著良好性格與高情商的人。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往往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觀點常常能夠戳中家長們的教育誤區,值得大家傾聽。李玫瑾:「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中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用人生四十載和上千例青少年罪案深入研究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學。
  • 李玫瑾:父母越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因此,走好前面3個臺階,孩子長大才會有出息。就算家裡再窮,父母也要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01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才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將會給他的性格培養奠定基礎,也為將來的人生奠定基調。0~3歲的時候,父母邊工作邊照顧孩子雖然很累,但也要捨得花時間做好孩子的情感撫養。
  • 李玫瑾建議:父母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孩子將來才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會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但這一切除了跟孩子智商有關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現在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如果家長們僅僅注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培養孩子多方面的綜合能力,所以,趁孩子還小家長們把握機會。每個優秀的孩子最終能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背後都離不開父母傾注心血的精心教育。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關於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是家長關心和頭疼的事情。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看他怎麼吃飯就夠了
    對於孩子的培養來說,追求普世上的成功,也就是通俗所謂的「有出息」是家長們最主流的想法,那麼究竟該如何讓孩子更有出息呢?有很多家長會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智商培養上,認為孩子有一個更聰明的腦袋,就會有更出色的成績,通過學習博出一條出路,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有成績和聰明不一定就會有出息,反倒是情商可以幫助孩子走出更遠的路。
  • 李玫瑾: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長大更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給父母的建議是,學會說這3句話,孩子長大後會更有出息,還能避免父母嚴加教育,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依舊會頂嘴,形成死循環的問題。等到都冷靜了,父母也就不生氣了,孩子的壞情緒也得到了釋放,也就能聽進去父母說的話了,這個時候再和孩子溝通剛才的問題,都說一說心裡的感受,孩子也能學會為對方考慮,長大後做事也能為他人考慮,更細緻周到,就更有出息。
  • 孩子將來是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李玫瑾:這4個特徵很明顯
    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以小看大,從一個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就可以判斷他長大之後的情況。還有就是有些時候可以從孩子的童年表現,判斷孩子長大後是否會有出息。無論是誰,都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有些人,因為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即使以後沒落了,也會非常自信和有眼光。但是有的人,目光卻十分短淺,沒有見識。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有這幾個特徵,長大多半沒出息
    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她認為,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因為一個人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的是性格與品行形成的關鍵時期。
  • 李玫瑾教授:孩子在12歲以前,一定要學會4種能力,將來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性格的培養、品行的形成是在12歲之前,之後的結果,都是早期教育播下的種子。希望孩子能學習好、品德好,長大後有出息,所以從小就進行各方面的培養,恐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特別是在12歲之前,如果具備這四項能力,將來孩子發展錯不了。
  • 李玫瑾: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去小區廣場看一圈,心裡就有數了
    每個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但孩子和孩子之間總是存在的差距,什麼樣的孩子將來會有出息呢? 李玫瑾教授曾直言:「想知道孩子20年後有沒有出息,去小區廣場走一圈就知道了。」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通過吃飯就能看出來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那麼怎麼培養出一個出息的孩子呢?大多數家長都會在孩子的智商上下功夫,認為孩子智商高了將來在學習時就會有出色的成績,學習好確實是一個出路。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是光有成績和努力就一定有出息,一個有出息的人往往他的身上還有一個可貴的品質,就是「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