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爸媽對於各種疾病、營養品的名字可以說很熟悉了,但對於「塑料兒童」這個詞,可能稍顯陌生。
「塑料兒童」出自臺灣著名作家三毛的一篇文章。
三毛跟荷西原本是想帶家人外出旅遊,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卻發現孩子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
相反,他們更加喜歡手上的漫畫、電視劇、遊戲機。
對於大自然中的美景,除了敷衍就只剩「怕」,怕泥巴髒,怕草叢中有蛇,怕花園裡有蜜蜂.......
三毛感嘆到:「城裡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
其實,三毛說的這種「宅童」現象,在如今更為普遍。
孩子們在逐漸被「塑料化」的過程中,切斷了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後,極容易出現肥胖、注意力紊亂、抑鬱、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現象。
而更加可怕的是,很多家長不僅渾然不知,還在無形中變成了「反自然養育」的幫兇。
「被塑料」化現象,比比皆是
養個孩子,各種擔心顧慮:
怕熱到孩子、曬到孩子、涼到孩子、熊孩子傷到孩子;外面有壞人、還有橫衝直撞的車輛;外面的東西都很髒,水不能摸,沙不能摳...
甚至,自己娃和別人家娃稍有不同就開始緊張。
就像科大大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
幹預過水到渠成的大運動
問:寶寶8個半月,能自己扶著站起來,我擔心過早站立會讓他變羅圈腿。這種站立我該阻止嗎?孩子會因此羅圈腿嗎?
答:對嬰幼兒來說,大運動發育是水到渠成事,不過家長應讓嬰兒清醒時多趴著。
趴著是大運動發育的起點。趴→抬頭→抬胸→坐→爬→扶站→扶走→獨站→獨走……
對於8個多月的嬰兒,只要自己能扶站,站立時全腳掌著地,家長就沒有必要阻止,也不用擔心孩子腿會因此變成羅圈腿。
看到孩子吃手、吮下唇、抱娃娃睡覺就幹預
問:孩子老喜歡吸吮手指、下唇,含著安撫奶嘴、安撫巾、衣服領入睡,一拔出來就哭,聽說這樣對牙不好,也不衛生,怎麼戒掉呢?
答:吸吮是孩子的生理需求,2歲前不算「壞習慣」。只要沒有出現嚴重弊端(手指脫皮、面目異常等),家長大可接納孩子的這個行為。
少說兩句,挑個品牌好點兒的,不傷牙的安撫奶嘴,經常消消毒。讓他吃個夠,滿意了自然就不吃了!
不然強行制止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因此出現心理問題和睡眠障礙,親子關係也很容易受影響。
同時,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最近是否正在經歷什麼特殊的事情,是否有心理焦慮的問題。
天氣不好,為預防感冒,不敢帶娃出去
問:最近小區裡感冒的多,天氣變化快,我們都不敢讓娃出去玩......
①穿衣適當。穿過厚,易出汗,容易著涼、感冒。
②堅持每天定時外出換空氣,提高呼吸道對涼空氣的適應力。
③儘可能多喝水,增加體內代謝。
④全家大人和6個月以上兒童,應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⑤家中若有感冒者,與孩子適當隔離。
這難道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養育方式嗎?NO!讓孩子擺脫「塑料化」,接近大自然才是!
親近自然,擺脫「塑料化」
雖然在帶娃這件事上,每個時代的家長都會有不同的疑惑,但我們都可以摸尋出最適合自己的養育方式。
科大大經常看到寶爸媽留言抱怨:孩子太淘太愛玩了、好動、特別難管,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既然家裡有匹「野馬」,何不趁著小長假,還ta一片「大草原」呢?
不走尋常路
如果擔心五一人太多,那就避開熱門景點,帶娃到小區、公園、或鄉下玩一玩。專走小路,探索不一樣的親子時光。
① 不要擔心孩子會摔倒,大膽向前走吧。
不同的臺階、長而平緩的石板、狹窄的小路,都會成為孩子的心頭好。
② 不要擔心寶寶不願意走路,我們可以帶她走一些有趣、略有挑戰的路線。
方法1:設定一個「小目標」,玩「找路燈」的遊戲,鼓勵寶寶一路走下來。
方法2:假裝遊戲,讓孩子模仿動物行走。
小狗伸著舌頭,一邊跑一邊汪汪的叫;
小兔子有兩支耳朵,蹦蹦跳跳的向前走;
大象有長長的鼻子,一邊漫步一邊隨意的晃動鼻子……
這些豐富而有趣的「扮演遊戲」,能促進孩子的抽象思維發展,也能讓時光變得愈加有趣。
感受自然變化
孩子天性屬於大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會讓ta異常欣喜。
哪裡開花了?哪裡長出新葉子了?哪裡有蟲子了?太陽從哪邊升起?從哪邊落下?
這樣既可以幫孩子更好的領略大自然的魅力,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也不會停歇。
要知道,大自然也是一位很好的早教老師!
發現小動物
雨後泥土裡的蚯蚓、樹枝上停歇的小鳥、植物間依稀可見的蜘蛛網、還有那無處不在的螞蟻......
螞蟻有幾條腿?它們住在哪裡?
為什麼一直爬來爬去?是回家,還是找尋食物?
孩子對小動物總是充滿了好奇,這樣親眼所見、親自探索的學習方式,相比在家看繪本更有趣。
近距離觀察植物
遠遠地看是一回事,湊近了揣摩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教孩子不要破壞花草,除了口頭上說教,還可以讓他們湊近了看。
看葉子的形狀、紋路、花的形狀、顏色、姿態……
當孩子觀察得越細緻,也就會越專注和沉浸在自然界的美之中。
擺脫對塑料環境的依賴,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換上寬鬆舒適的運動衣鞋,帶孩子們和大自然來一場親密接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