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往右,從右向左其實不算什麼,你見過轉圈寫的嗎?
文|張穭元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傳統漢字的書寫順序和現代不同。無論是對聯、古籍中,漢字的書寫方向都是豎排左行,而現代簡體字,清一色橫排右行。
不少人認為這與使用毛筆有關,然而,現代臺灣、香港的書籍,仍有不少使用豎排左行。簡體繁體的差別也並非關鍵因素,近年來,繁體橫排也更加常見。
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並非孤例。世界範圍內,文字書寫的方向相當不同,阿拉伯文用橫排左行,使用拉丁或基裡爾字母的歐洲文字則全都橫排右行,不少文字都有過改變方向的經歷:
為什麼有的文字從左向右書寫,有的從右向左?哪一方向更加合理?它和什麼因素相關?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
隨心所欲的方向
左撇子、右撇子、黑人、白人、黃種人……這些因素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單純從生理上講,人們並沒有明顯的閱讀方向的偏好。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以法國和敘利亞的兒童和成人為對象,測試他們觀察事物方向的偏好。
實驗的被試都是右撇子。學者讓他們分別畫出側面的人臉、汽車、各種工具、小動物等等,來統計這些畫是衝左面,衝右面,還是正面。
比如說,是左面那樣(偏左)的比較多,還是右面那樣(偏右)比較多。
▍假如讓你畫一條魚的側面,你會向左畫還是向右畫
實驗結果是,兩個文化區6歲兒童都並沒有方向偏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但從8歲開始,法國人開始偏好向左,敘利亞人開始偏好向右。
這和法語、阿拉伯語書寫方式一致。
另外的一次實驗中,分別給母語為英語、希伯來語的成人看一組有時間順序的圖片(比如,一個逐漸變老的人),並請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講英語的人傾向於從左到右排列;講希伯來語的人傾向於從右向左。而講KuukThaayorre語(澳大利亞一種土著語言)者傾向於從東向西排列,不論面朝哪邊。
當然,我們知道,英語從左向右讀寫;希伯來語從右向左。
這和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曾有學者推測,類似繪畫的「右腦」活動,應該產生「向左」的偏好,但試驗中並二者沒有明顯關聯。
人們對閱讀順序的左右偏好,更像是由文字的書寫方向決定的:讀寫右行文字如英文、法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左;而讀寫左行文字如阿拉伯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右。
實際上,不同古代語言的書寫順序並不相同,恰恰說明了人類並無天生對方向的偏好。有的古文字書寫方向甚至在今人的眼裡相當「反直覺」。非但如此,文字歷史演變中方向的變化也很隨機,少有普遍規律可循。
頑皮的書寫順序
古代的書寫順序遠不止左右橫豎四個方向,它們可以隨意搭配,甚至轉著圈書寫。
古埃及的聖書體(一般理解的「象形文字」)就頗為任性:可以左行也可以右行,可以豎寫也可以橫寫:
多數聖書體都是橫寫左行,但在與圖像共同設計的時候,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向則服從於整個建築框架,閱讀的方向根據壁畫上人物、動物的象形字面對的方向來確定。
▍埃及壁畫中的文字
比如,在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畫上,文字基本上是作為繪畫的裝飾和補充存在的。畫面中的文字為了配合壁畫使用一種從兩邊到中間、繞著圈兒讀的順序,橫豎左右各種方向都有。
另一種古老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最初是豎寫右行,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可能由於書寫工具的變化,忽然改為橫寫右行。有趣的是,從豎寫變成橫寫之後,所有的楔形符號也都跟著轉了90度,「躺下」了。
▍「頭」字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變化
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的「兒孫們」——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臘字母、希伯來字母都是橫寫左行。腓尼基字母有22個,沒有元音,只有輔音。希臘字母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增加了元音。之後,希臘字母逐漸採取非常奇怪的「犁耕體寫法」,即開始從右到左,換行時換成從左到右,如此反覆,如同犁地。但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字母便忽然轉為橫寫右行。不寫元音的希伯來語則一直保持橫寫左行的習慣。
這些變化其實都不難理解。理論上書寫順序可以選擇向左或向右,在實際操作中,它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是某個當權者的命令,可能是書寫材質的變化,也可能是語言結構的變化。
德克霍夫,加拿大媒介專家,在他的著作《文化肌膚:真實社會的電子克隆》中提到了一種有趣的解釋:人眼向左看,識別語言結構更快一些,向右看,識別語言順序更快一些。認讀不寫元音時期的腓尼基字母,最大的困難是理解語言結構,因此從右往左讀;在希臘字母引入元音之後,識別順序就成了主要的問題。因此,希臘字母從左往右讀。
漢字的書寫順序改變,就很好的體現了書寫順序的演變過程。
古漢字的書寫順序
中國人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豎寫左行。
起初,中國人愛好對稱,書寫順序也為此服務。最早的陶文朱書到壁畫、玉器刻痕中,圖畫文字橫寫、豎寫著均有。至於甲骨文,有「左骨其卜兆向右,卜辭則左行;右骨其卜兆向左,卜辭則右行」一說。
不同位置的卜骨,文字書寫方向也不同,根據位置變換。龜甲上的甲骨文,則大多遵循「從中間到兩邊」的法則,先沿著中縫從上往下寫,之後中縫左邊的往左寫,中縫右邊的往右寫。
當然,甲骨文的書寫順序也有少數特例,有的橫行向左或向右,有的「甩龍」式地來回寫,有的轉著圈兒寫。
不過,任性的書寫方式難堪大用。商代甲骨文中,一般的字可以向左寫或者向右寫,比如下圖中上邊兩個都是「人」字。有的字甚至可以倒著寫或「躺下」寫,比如圖中下邊兩個都是「五」字,勢必長短不一,寬窄不同,在甲骨上刻一刻還勉強可以,真要長篇大論就不合適了。
▍甲骨文中的「人」字與「五」字
隨著字的不斷規範化,寫法和方向也逐漸固定下來。
從商周開始,豎寫就已經佔了書寫形式的多數,金文、石器、玉器上的刻紋以豎寫為主。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出土的小國文物選擇了豎寫右行的方式,但未成主流,最後被秦始皇統一六國,連同文字一併統一了。
但是,為什麼中國的先民約定俗成的書寫格式就是豎寫左行?
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最初使用的書寫材料適合於豎寫左行。龜甲和獸骨用右手刻,更適合從右開始,同時更適合刻豎筆。使用毛筆和紙之後,漢字先左轉筆,後右轉筆,這樣從右邊開始也有利於手臂的運動。雖然如此,袖子會拂過已經寫好的字,但豎寫左行的習慣依舊被保留下來了。
另一種解釋與書寫材質有關。紙張發明前,中國書寫介質長期以竹簡為主。有關竹簡是「先寫後編」還是「先編後寫」,目前專家們對此尚有爭議,但不論哪一種方式,豎寫左行都是比較有利的。如果「先編後寫」,那麼為了將成卷的、沒寫的竹簡放在左手一邊,豎寫左行就成了唯一的方式。如果「先寫後編」,左手持簡的動作也更適合於將簡豎著放。
有些學者將其歸因於中國「易學風水」之中的左右偏好。風水中確實有「陽龍左行為順,陰龍右行為逆」的說法,但在商周時期,易學普及之前,豎寫左行的習慣就已經初步形成了。易學的左右偏好說並不能解釋這一切。
不過,誰也沒法真的讓老祖宗們出來,講講當初選擇豎寫左行的具體動因。總之,秦始皇統一文字後,除了少數敦煌文獻受少數民族影響而右行書寫之外,豎寫左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直到又一次強有力的「統一文字」運動。
簡體漢字的轉向
最初,向左還是向右,是一個學術爭論的問題。
民國時期,就有錢玄同等呼籲漢語橫寫。錢玄同說:「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方,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轉向」先鋒們的理由包括:人的視野特徵決定了橫寫優於豎寫;為了與西文混排方便、統一閱讀,漢語橫寫右行更優。
1904年,嚴復出版的英語語法書《英文漢詁》,就是中國第一本完全橫寫右行的出版物,也是第一部採用英文標點符號的書。不過,這種嘗試並未得到廣泛採納。大多數書籍依然採用豎寫左行的排版。
事情在1949年之後發生了變化。50年代,和簡體字改造一起,漢字書寫順序完成了轉向。
50年代初,郭沫若、陳嘉庚等人均提議,將漢語從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建議全國印刷品採用橫寫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正式改為橫排右行,報面上僅有少部分標題和文章採用豎排。
▍1955年與1956年的人民日報
其實,文字改革會議只提供了建議:「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廣報紙、雜誌、圖書的橫排。建議國家機關、部隊、學校、人民團體推廣公文函件的橫排橫寫。」
但這份建議的效果奇佳,報刊的橫排右行很快推廣開。
書籍的橫排化更加迅速。人民出版社時任第一副社長葉籟士十分推崇橫排書,在「決議」之前便鍥而不捨地論證橫排的優勢,在社內推行文字橫排。文革期間,一本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橫排的「紅寶書」,向千家萬戶普及了橫排的中文,因此,進步的橫排牢牢佔據了上風。
當然,這一漸變過程一直持續到90年代。隨著教育與媒體的普及,時至今日,大陸在絕大多數領域的漢語出版物都成了橫寫右行。
▍如今,港澳臺地區的一般中文書籍有橫排也有豎排。科學類書籍,由於涉及到公式的排版,多採用橫排。上圖為香港的語文教材。下圖為直接上英文的數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