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漢字從左往右寫?

2020-12-14 大象公會

從左往右,從右向左其實不算什麼,你見過轉圈寫的嗎?

文|張穭元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傳統漢字的書寫順序和現代不同。無論是對聯、古籍中,漢字的書寫方向都是豎排左行,而現代簡體字,清一色橫排右行。

不少人認為這與使用毛筆有關,然而,現代臺灣、香港的書籍,仍有不少使用豎排左行。簡體繁體的差別也並非關鍵因素,近年來,繁體橫排也更加常見。

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並非孤例。世界範圍內,文字書寫的方向相當不同,阿拉伯文用橫排左行,使用拉丁或基裡爾字母的歐洲文字則全都橫排右行,不少文字都有過改變方向的經歷:

為什麼有的文字從左向右書寫,有的從右向左?哪一方向更加合理?它和什麼因素相關?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

隨心所欲的方向

左撇子、右撇子、黑人、白人、黃種人……這些因素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單純從生理上講,人們並沒有明顯的閱讀方向的偏好。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以法國和敘利亞的兒童和成人為對象,測試他們觀察事物方向的偏好。

實驗的被試都是右撇子。學者讓他們分別畫出側面的人臉、汽車、各種工具、小動物等等,來統計這些畫是衝左面,衝右面,還是正面。

比如說,是左面那樣(偏左)的比較多,還是右面那樣(偏右)比較多。

▍假如讓你畫一條魚的側面,你會向左畫還是向右畫

實驗結果是,兩個文化區6歲兒童都並沒有方向偏好,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但從8歲開始,法國人開始偏好向左,敘利亞人開始偏好向右。

這和法語、阿拉伯語書寫方式一致。

另外的一次實驗中,分別給母語為英語、希伯來語的成人看一組有時間順序的圖片(比如,一個逐漸變老的人),並請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講英語的人傾向於從左到右排列;講希伯來語的人傾向於從右向左。而講KuukThaayorre語(澳大利亞一種土著語言)者傾向於從東向西排列,不論面朝哪邊。

當然,我們知道,英語從左向右讀寫;希伯來語從右向左。

這和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曾有學者推測,類似繪畫的「右腦」活動,應該產生「向左」的偏好,但試驗中並二者沒有明顯關聯。

人們對閱讀順序的左右偏好,更像是由文字的書寫方向決定的:讀寫右行文字如英文、法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左;而讀寫左行文字如阿拉伯文的文化中,人們更偏好向右。

實際上,不同古代語言的書寫順序並不相同,恰恰說明了人類並無天生對方向的偏好。有的古文字書寫方向甚至在今人的眼裡相當「反直覺」。非但如此,文字歷史演變中方向的變化也很隨機,少有普遍規律可循。

頑皮的書寫順序

古代的書寫順序遠不止左右橫豎四個方向,它們可以隨意搭配,甚至轉著圈書寫。

古埃及的聖書體(一般理解的「象形文字」)就頗為任性:可以左行也可以右行,可以豎寫也可以橫寫:

多數聖書體都是橫寫左行,但在與圖像共同設計的時候,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向則服從於整個建築框架,閱讀的方向根據壁畫上人物、動物的象形字面對的方向來確定。

▍埃及壁畫中的文字

比如,在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畫上,文字基本上是作為繪畫的裝飾和補充存在的。畫面中的文字為了配合壁畫使用一種從兩邊到中間、繞著圈兒讀的順序,橫豎左右各種方向都有。

另一種古老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最初是豎寫右行,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可能由於書寫工具的變化,忽然改為橫寫右行。有趣的是,從豎寫變成橫寫之後,所有的楔形符號也都跟著轉了90度,「躺下」了。

▍「頭」字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的變化

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字的「兒孫們」——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臘字母、希伯來字母都是橫寫左行。腓尼基字母有22個,沒有元音,只有輔音。希臘字母在腓尼基字母基礎上,增加了元音。之後,希臘字母逐漸採取非常奇怪的「犁耕體寫法」,即開始從右到左,換行時換成從左到右,如此反覆,如同犁地。但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字母便忽然轉為橫寫右行。不寫元音的希伯來語則一直保持橫寫左行的習慣。

這些變化其實都不難理解。理論上書寫順序可以選擇向左或向右,在實際操作中,它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是某個當權者的命令,可能是書寫材質的變化,也可能是語言結構的變化。

德克霍夫,加拿大媒介專家,在他的著作《文化肌膚:真實社會的電子克隆》中提到了一種有趣的解釋:人眼向左看,識別語言結構更快一些,向右看,識別語言順序更快一些。認讀不寫元音時期的腓尼基字母,最大的困難是理解語言結構,因此從右往左讀;在希臘字母引入元音之後,識別順序就成了主要的問題。因此,希臘字母從左往右讀。

漢字的書寫順序改變,就很好的體現了書寫順序的演變過程。

古漢字的書寫順序

中國人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豎寫左行。

起初,中國人愛好對稱,書寫順序也為此服務。最早的陶文朱書到壁畫、玉器刻痕中,圖畫文字橫寫、豎寫著均有。至於甲骨文,有「左骨其卜兆向右,卜辭則左行;右骨其卜兆向左,卜辭則右行」一說。

不同位置的卜骨,文字書寫方向也不同,根據位置變換。龜甲上的甲骨文,則大多遵循「從中間到兩邊」的法則,先沿著中縫從上往下寫,之後中縫左邊的往左寫,中縫右邊的往右寫。

當然,甲骨文的書寫順序也有少數特例,有的橫行向左或向右,有的「甩龍」式地來回寫,有的轉著圈兒寫。

不過,任性的書寫方式難堪大用。商代甲骨文中,一般的字可以向左寫或者向右寫,比如下圖中上邊兩個都是「人」字。有的字甚至可以倒著寫或「躺下」寫,比如圖中下邊兩個都是「五」字,勢必長短不一,寬窄不同,在甲骨上刻一刻還勉強可以,真要長篇大論就不合適了。

▍甲骨文中的「人」字與「五」字

隨著字的不斷規範化,寫法和方向也逐漸固定下來。

從商周開始,豎寫就已經佔了書寫形式的多數,金文、石器、玉器上的刻紋以豎寫為主。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出土的小國文物選擇了豎寫右行的方式,但未成主流,最後被秦始皇統一六國,連同文字一併統一了。

但是,為什麼中國的先民約定俗成的書寫格式就是豎寫左行?

一種解釋是,中國人最初使用的書寫材料適合於豎寫左行。龜甲和獸骨用右手刻,更適合從右開始,同時更適合刻豎筆。使用毛筆和紙之後,漢字先左轉筆,後右轉筆,這樣從右邊開始也有利於手臂的運動。雖然如此,袖子會拂過已經寫好的字,但豎寫左行的習慣依舊被保留下來了。

另一種解釋與書寫材質有關。紙張發明前,中國書寫介質長期以竹簡為主。有關竹簡是「先寫後編」還是「先編後寫」,目前專家們對此尚有爭議,但不論哪一種方式,豎寫左行都是比較有利的。如果「先編後寫」,那麼為了將成卷的、沒寫的竹簡放在左手一邊,豎寫左行就成了唯一的方式。如果「先寫後編」,左手持簡的動作也更適合於將簡豎著放。

有些學者將其歸因於中國「易學風水」之中的左右偏好。風水中確實有「陽龍左行為順,陰龍右行為逆」的說法,但在商周時期,易學普及之前,豎寫左行的習慣就已經初步形成了。易學的左右偏好說並不能解釋這一切。

不過,誰也沒法真的讓老祖宗們出來,講講當初選擇豎寫左行的具體動因。總之,秦始皇統一文字後,除了少數敦煌文獻受少數民族影響而右行書寫之外,豎寫左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

直到又一次強有力的「統一文字」運動。

簡體漢字的轉向

最初,向左還是向右,是一個學術爭論的問題。

民國時期,就有錢玄同等呼籲漢語橫寫。錢玄同說:「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方,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轉向」先鋒們的理由包括:人的視野特徵決定了橫寫優於豎寫;為了與西文混排方便、統一閱讀,漢語橫寫右行更優。

1904年,嚴復出版的英語語法書《英文漢詁》,就是中國第一本完全橫寫右行的出版物,也是第一部採用英文標點符號的書。不過,這種嘗試並未得到廣泛採納。大多數書籍依然採用豎寫左行的排版。

事情在1949年之後發生了變化。50年代,和簡體字改造一起,漢字書寫順序完成了轉向。

50年代初,郭沫若、陳嘉庚等人均提議,將漢語從豎寫左行改為橫寫右行。1955年10月,教育部和文改會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建議全國印刷品採用橫寫印刷。1956年1月1日,《人民日報》和各大地方黨報正式改為橫排右行,報面上僅有少部分標題和文章採用豎排。

▍1955年與1956年的人民日報

其實,文字改革會議只提供了建議:「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廣報紙、雜誌、圖書的橫排。建議國家機關、部隊、學校、人民團體推廣公文函件的橫排橫寫。」

但這份建議的效果奇佳,報刊的橫排右行很快推廣開。

書籍的橫排化更加迅速。人民出版社時任第一副社長葉籟士十分推崇橫排書,在「決議」之前便鍥而不捨地論證橫排的優勢,在社內推行文字橫排。文革期間,一本人民出版社發行的、橫排的「紅寶書」,向千家萬戶普及了橫排的中文,因此,進步的橫排牢牢佔據了上風。

當然,這一漸變過程一直持續到90年代。隨著教育與媒體的普及,時至今日,大陸在絕大多數領域的漢語出版物都成了橫寫右行。

▍如今,港澳臺地區的一般中文書籍有橫排也有豎排。科學類書籍,由於涉及到公式的排版,多採用橫排。上圖為香港的語文教材。下圖為直接上英文的數學教材。

相關焦點

  • 漢字啥時候開始,從左往右橫著寫?這個簡單的大問題,難倒不少人
    現在我們寫字,無論是漢字還是英文,大都是從左往右書寫,寫完一行後向下換行繼續書寫。這種書寫習慣,已經和過去漢字書寫,有了天差地別。古時候人們寫字,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那麼,這個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時間:2020-01-24 11: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 相信很多人,在剛拿到春聯的時候都會有些不解,不知道上聯貼在哪?下聯貼在哪?
  • 你還記得老師講乘除法計算的時候是如何解釋的「從左往右」算嗎?
    其實收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給我也差點問懵了,是啊,為啥一定要從左往右算呢?其實不光是「乘除」老師會說「從左往右」,整個「四則遠算」的運算規律第一條就是從左往右,當然,因為孩子們是先學加減,後學乘除的,而且這兩個類屬於兩個不同的「運算級」,因此真的是四則混合運算的話還是要有一定區分的。例如2+2x3,這種情況顯然就不可能是從左往右算了,而是要先運算及更高的乘法。
  • 春聯上聯下聯到底誰左誰右?不妨參照天師府
    說了半天,大家應該是能夠分辨上下聯了,但是,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貼對聯到底是從左往右,還是從右往左?在看過了天師府的三個楹聯之後,我們可以推斷出來,按照傳統:應該是從右往左。——為什麼呢?因為傳統的漢字書寫,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對聯格式,是豎寫,然後從右向左排版,是「從右邏輯」;但是西歐的字母文字(嚴格地說,是「表音文字」)是橫寫,然後從左向右排版,是「從左邏輯」。
  • 古代漢字從右到左閱讀,為什麼字的筆畫從左向右書寫?
    這個問題很簡單,古代人形成的一些習慣,也是根據實際需要來的,古代人的確是寫單個字時候從從左往右寫,其實我們現在也一樣,而閱讀的時候卻是從右向左讀。另一的原因是這樣也比較方便,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寫字的,從右邊向左書寫自然會方便一些,古人當然也會選擇一種比較方便的書寫方式了。很多看似複雜的東西,都可以用簡單的道理去解釋,這些流傳下了的書寫習慣,一定是既實用又方便的。
  • 春聯是從左往右貼還是從右往左貼?過年貼錯了,容易鬧笑話
    最後一句就寫過年前人們把舊的桃符取下,把新的桃符掛上,類似於我們貼春聯的習俗。桃符上尊奉的門神神荼和鬱壘的畫像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發展到替換成吉祥的話語,再到對偶的文字,逐步形成了咱們獨特的、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 為什麼數千年來漢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比如「最愛吃的菜是那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摻假」、「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由「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來表達「清清白白做人不摻假」的磊落胸懷,由「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升華到「堂堂正正」的高尚人格。
  • 你會寫「火」麼?國家語委會調整漢字筆畫順序
    昕昕小太陽苦惱:「為什麼我學的都是錯的那個?尤其是火……」大多博友感嘆:「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可也有人認為寫出來是對的就行,幹嗎糾結筆順呢?還有博友專門查閱了漢字筆順規範,淺顏ever說 :「我本來是不信的,查了一下漢字筆順規範,發現還真是……」當然也有博友淡定地表示,這已不是新改的筆順,至少有15年了。
  • 為什麼古人寫字要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寫?這樣寫有什麼講究?
    前言:我們現在在讀或者看到一些古代書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古書包括古籍,上邊的文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讀,這種閱讀方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格格不入,感覺讀起來非常的彆扭,那為什麼古代書籍都是這種書寫閱讀方式呢?
  • 國家語委會調整漢字筆順 這些字你真的會寫嗎?/圖
    記得上小學時,學校老師對漢字筆順的要求十分嚴格,「一代火」應該是一點一撇再一短撇一捺這麼寫出來的,可這「二代火」卻偏偏要一點一短撇再寫「人」,寫起來著實不順手。筆順調整究竟是咋回事兒?再看微博後的轉發和評論,已然過千。昕昕小太陽苦惱:「為什麼我學的都是錯的那個?
  • 為什麼古代人寫字是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其中有什麼含義了?
    為什麼中國古人是豎著寫字,而且是向右、往左寫?在現代人看來,如果從右往左寫,右手不僅會把已經寫好的文字給掩蓋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還會把沒有幹的墨汁給碰花。既然這麼不方便,那麼為什麼古人還是要從右往左書寫呢?
  • 橫排版書寫時代,對聯能否將上聯貼門左,下聯貼在門右?
    有人說,現代的書寫和印刷品除特殊需要外,都是由左往右書寫、排版,因此應該與時俱進,對聯也應該把上聯貼在左邊,下聯應該貼在右邊,先讀左邊的 ,再讀右邊的;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比如春聯的橫幅幾乎全部都是橫排版,由左往右讀。因此,對聯應該把上聯貼在左邊,下聯應該貼在右邊。
  • 漢字裡的秘密,你知道幾種?
    大家好,我是愛吃火鍋的王老師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圖形推理題裡漢字的解法和秘密在公務員考試中,判斷推理考試中,一共有四大塊;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翻譯推理我們在做卷子的時候,會看到推行推理題的漢字推理,這讓考生很無奈也無從下手那麼圖形推理題裡的漢字,到底考察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圖形推理漢字裡的技巧和方法
  • 你還敢說自己會寫漢字麼?
    漢字書寫其實有「兩可現象」,有些字兩種寫法都可以。現在的漢字也在逐步規範,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按調整後的筆畫寫字可能更加舒服,字也更加美觀。有些筆畫調整可能更加接近行書的書寫習慣,寫出來的行書書法會更加流暢。  漢字的筆畫規則比較複雜,給大家推薦一本比較權威的資料書籍,《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這本書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
  • 學霸媽媽跟兒子重學漢字書寫 「忄」應先寫兩點後寫豎
    記者了解到,漢字筆順發展經歷過3個階段,現在江蘇新版教材規範寫法是根據最新的《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形成的。字的筆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昨天,記者進行了採訪。家長疑惑孩子的筆順咋和我不一樣?「你這個『火』筆畫順序錯了,『忄』你寫得也不對。」
  • 寫漢字,要掌握結構規律,為什麼是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
    寫漢字,要掌握結構規律,為什麼是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文/@成長新視點漢字,是世界文明中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很多喜歡中國文化的人,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功夫下得不少,就是字寫得不漂亮、不順眼,進步不快。究其原因,關鍵是沒有把漢字的結構安排好、組織好。漢字結構,在書寫規律上,總的概況為一個中心、三大規律和四項原則。一、一個中心。寫好漢字,就像人的坐、立、行、走一樣,要姿態端正。
  • 漢字筆順測試:孩子全寫對 爸媽錯得多
    金陵晚報記者調查後發現,早在1997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就已經對現行規範筆順進行完善,形成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  孩子測試時全對  記者找到一個家庭做調查測試,測試內容就是網友們爭議很大的「火」、「快」、「方」字。正在上小學一年級的婷婷正好有寫字作業,做的是習字冊,婷婷說「快」字老師剛剛教過的。
  • 為什麼有些書法,橫著看會很彆扭?你看古人是怎樣寫字的
    就拿我們用的筷子來說,為什麼是一頭圓一頭方?它所表達的正是道家思想中「天圓地方」的概念,就連外來的佛教,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經過時間的演變,成為了今天我國眼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至今我們仍能從佛教中找到諸多道家文化的影子。
  • 為什麼漢字豎行書寫,會比橫著寫好看?
    古帖裡的字基本上都是豎著寫的,但是今天的書寫卻基本上都是橫著寫的。這往往給練字帶來不少麻煩——許多人會覺得漢字豎著寫往往會比橫著寫更好看,這是為什麼呢?第一,豎著寫重心易保持一致。豎著寫字時,有左右兩條豎線可以參照,這樣漢字很容易寫在兩條豎線中間。這樣字的重心很容易保持一致,從而看起來比較好看。但是,橫著書寫時,因為橫向的兩條橫線不能很好地卡位,不易將字寫在兩線的中間。很多人容易將字寫在下面的豎線上,字的重心不容易保持一致,看起來會顯得比較亂。
  • 田字格寫漢字和數字,這是最標準的格式!附最全漢字筆順筆畫&偏旁部首
    今天曉苑為大家整理了在田字格裡寫數字和漢字的標準格式,趕緊讓孩子學習起來!為什麼要使用田字格練習寫漢字?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認識了「田字格」後,欣賞田字格中的漢字,讓孩子感受到每個字都有它的位置